大唐再次面临重大的危机,之前有三大名将在,虽然其国力整体上被吐蕃压制,且国内隐患重重,长期缺兵少粮,但在对吐蕃的战事中一直胜多败少。而如今,三大名将一下子被抽掉了两个,只独独剩一个浑碱,在面对足智多谋的尚结赞时便显得独木难支。而且,浑碱毕竟是一名传统的猛将,让他坚守城池,临战布阵,他的水平不在任何人之下;但论及战略眼光,他则远逊之前两位享有“再造大唐”美誉的军神郭子仪、李晟,大唐在罢免李晟的兵权之后,急需要一位拥有大局观的元帅之才,来充当新的救世主。于是,唐德宗把一位已经消失许久的“老朋友”重新请回了朝中,任命他为新任宰相,让其负责制定对战吐蕃的整体战略。
这位老朋友,就是曾在平定安史之乱时立下大功,一针见血地提出“彭原论策”,然后在安史之乱平定后突然从史书上消失,现今已经六十多岁高龄的李泌。唐德宗也是实在没办法了,不得不请他老人家出山,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李泌这种既有济世之才,又无丝毫政治野心的人,才能得到唐德宗的完全信任。
那李泌出任宰相之后,做了哪些工作呢?
总体上看,李泌主要干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稳定朝内关系。
平凉会盟,是大唐遭遇的一次非常严重的失利,其严重之处在于,除了一千多精兵的白白损失,更关键的是,让朝中的人才几乎一扫而空。大唐的三位重量级大臣:李晟、张延赏、马燧,在此次事件之后全部被剥夺大权。其中最冤的是李晟,他明明一眼就洞察了尚结赞的阴谋,却不但没有能阻止悲剧的发生,反而让心中有愧的皇帝此后更加疏远他。李泌入朝拜相之后,直接带着李晟、马燧二人入宫,希望皇帝主动与这两位大臣和解。李泌对唐德宗道:“李晟、马燧,皆有大功于国家,此二人对国家的忠诚,日月可鉴。如果陛下不能中止流言,依然任由他人诽谤此二人,二位大将万一遇害,则大唐内外必将再次生变,那时谁来帮您平定叛乱?依臣之见,只要陛下能够不因他二人功高盖主而猜忌他们,李晟、马燧也不会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担心朝廷加害,则天下将再无灾祸发生。”
李泌的一番话,终于解开了唐德宗的心结,唐德宗在平凉会盟之后,一直为如何与这两位名将相处而烦恼,他知道这二人身怀冤情,可隔阂也不是那么容易化解的,杀了他们?唐德宗不敢;重用他们?唐德宗同样不敢。眼看皇帝左右为难,李泌直接告诉了他解决这个难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只要您信任他二人的忠诚,这二人就会以同样的信任回报朝廷,退一步说,就算您不敢交还他俩兵权,让他们像当初的郭子仪一样高官厚禄颐养天年总不过分吧。
唐德宗被李泌说中了心事,面带愧色地说道:“二位爱卿放心,你二人的功劳,朕将写在腰带上随时铭记,此生此世,朕保证永远不会辜负二位。”
李晟、马燧听完这番话后痛哭拜谢,从此之后,李晟、马燧二人的画像正式被放入凌烟阁,除了兵权,一切爵位、封地、名誉全部恢复如初。
第二件事,制定反击吐蕃的方略。
常言道,兵不厌诈,但尚结赞在平凉会盟中的表现确实超出了道德底线。唐德宗这次把李泌请出山,自然是希望他像当初“彭原论策”时一样,再为大唐量身定做一套新的方略,一雪平凉会盟的耻辱。李泌分析之后,答复唐德宗道:“要想击败吐蕃,其实很容易,用十四个字就能实现。”
“哪十四个字?”
“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只要陛下做到以上几点,不用唐军出兵攻打,吐蕃会自行灭亡!”
为何李泌会对自己的战略如此自信?说到底,是他看穿了大国之间战争的本质。大唐和吐蕃都是大国,双方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国界一直以陇山为中心反复拉锯。唐朝在军力方面一直处于劣势,之所以至今屹立不倒,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将帅得人,且一直采取守势。孙子兵法有云:五则攻之,也就是说交战的双方,进攻一方必须要拥有五倍以上的兵力才能确保必胜。李泌的意思很简单,既然咱们在西线守得住,那就继续守下去,不用主动出击;那打败吐蕃靠谁呢,对了,靠盟友!咱们大唐强敌环伺,对方吐蕃同样如此,在吐蕃国四周,共计有大唐、回纥、南诏、大食、天竺五个国家,只要把其他四个全部都拉拢到大唐的一方,吐蕃便将陷入内外交困,四面树敌的处境,届时即使在军事上仍然无法击败他,穷也穷死他!
这套战略方针,就是与彭原论策同样著名的“困蕃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