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李晟凭借雷霆般的手段抢在吐蕃人抵达之前尽诛泾州将领三十余人,全盘接手了泾州防务,吐蕃先锋因此无功而返,只得再图战策。同一时间,在河中战场,浑碱、马燧两路大军顺利完成了会师,唐军兵力共计约五万人,再战徐庭光。马燧到长春宫后,观察过该城地势,对浑碱道:“长春宫果然是极其险峻之地,不可采用强攻,但不能攻下此城,便不能擒住李怀光。我倒有一策,可以不费一兵一卒拿下此地。”

浑碱听说自己强攻了半年都拿它毫无办法的长春宫,马燧竟然可以如此轻易的拿下,大感兴趣,忙问马燧有什么良策。马燧分析道:“我二人盛名在外,今日联手出战,天下何人会不畏惧,哪怕徐庭光确实有些才干,也不敢行此螳臂当车之事。因此,我打算亲自前往城下劝降,只要徐庭光弃械投降,再打败李怀光便是轻而易举了。”之后,马燧不顾浑碱等人的劝阻,孤身一人单刀赴会直抵城下,大声呼喊徐庭光的姓名。徐庭光登上城头,见马燧也介入此战,不禁心中一凉,自知仅凭借所部六千兵马,难以抵挡浑碱、马燧二大名将的联手进攻。他犹豫许久,向马燧庄重行礼道:“马将军此来,也是来杀我吗?”马燧摆手道:“徐将军说的是哪里话,所有过错都是李怀光一人犯下的,你等何罪之有,只要你等立即宣布投降,不仅能免去灾祸,日后还能替朝廷建功立业,享受荣华富贵。”徐庭光问手下士兵对此怎么看,手下士兵大多认为马燧的话不可信,既然已追随李怀光作乱,摊上了“叛军”的名声,那只有一条路走到底。马燧见徐庭光迟迟不作回答,催促他道:“徐将军,如果你不信我的话,为什么不放箭射死我。”徐庭光悲叹一声,再次朝着马燧行礼,说道:“要我投降可以,但我不愿行弑主之事,你若要我出兵相助朝廷讨伐李怀光,我可做不到。”马燧笑道:“放心,只要你不再抵抗我军,就凭他李怀光的才干,我与浑碱二人不费一月就可将其擒拿。你写好降书后,可以继续留守此城,不必外出。”

徐庭光于是按照马燧的要求,朝着长安方向下拜,以示投诚之意,然后,又写好降书托马燧送往朝廷。徐庭光既然投降,浑碱、马燧二人无后顾之忧,遂挥师绕开长春宫直捣河中,仅费时十日,便在与李怀光的决战中大获全胜,李怀光走投无路,最终自缢而死。李怀光死后,徐庭光被朝廷任命为御史大夫,亲自前往朝廷谢恩,途中,被浑碱、马燧二人的部将骆元光所杀。原来,那骆元光也曾前往长春宫招降过徐庭光,但徐庭光因他是个胡人战功又不大,内心瞧不起他,对骆元光的劝降置之不理;而后骆元光听说马燧去劝降,徐庭光对马燧极其尊重,不仅宣布投降,还连续行了两次大礼,深觉自己被人羞辱。所以,骆元光私自杀害徐庭光,带着他的首级去向马燧谢罪。马燧大怒道:“本将已答应徐庭光饶其不死,你却不经我同意就将其杀害,你眼中还有我这个统帅吗!”当即下令左右将骆元光押出去斩首。在奉天保卫战中立下大功的韩游瑰此战也随同出征,他见马燧要杀骆元光,上前进言道:“骆元光不经将军同意,私自杀害一个降将,马将军已然暴怒至此;天子若是知道您不经过他的同意,就私自杀害一位屡立战功,对大唐忠心耿耿的节度使,他又会作何感想?”马燧无言以对。加上浑碱也竭力替骆元光求情,马燧只好含泪宣布骆元光无罪。

至此,三秦之地彻底平定,大唐重新掌握了整个关中平原。至于关外之地,原先就缺兵、缺粮,几乎是砸锅卖铁,动员一切资源才有能力打响削藩之战的唐德宗在经历了泾原兵变的浩劫之后,一时再也不敢触碰“削藩”这个敏感的雷区了。于是,曾经豪情万丈,以铁血手段推行削藩政策的唐德宗突然变成了一个“懦夫”,他不但发布了罪己诏,正式承认朱滔、李希烈、田悦等藩王的合法性;还亲自推翻了他登基之初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将大唐的制度重新恢复到其父唐代宗时期一样。例如,由宦官掌握神策军大权;藩镇之间攻杀,获胜的一方直接继承战败一方的领土,朝廷不再将该处土地收归国有;重启敛财政策,原先强调吏治清廉的他,竟然主动要求地方官员搜刮百姓,定期向他进贡财物…等等。

事实证明,唐德宗还是把体制改革想得太简单了,许多老祖宗沿袭下来的制度,看似不合理,实际上却是最合理的存在。尤其是最后一条敛财政策,从表面上看,身为一国之君,私下向地方官员索要贿赂合理不合理?—肯定不不合理,要是每位皇帝都这么做,那还要赋税干嘛!但问题是,大唐半壁江山沦陷已近有半个世纪,用常规手段哪还能收得多少赋税,而唐德宗面对的对手,东边是一众强大的藩王,西边是拥兵数十万,志在复仇的吐蕃王朝,不让地方官员盘剥百姓大肆敛财,哪养得起一支强大的正规军与他们抗衡?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唐德宗的无奈妥协竟然取得了奇效,因为一众藩王之间因为地盘大小不等,利益分配不均,早已暗中矛盾重重。之前唐德宗又是改革,又是削藩,他们迫于形势只好报团取暖;等及唐德宗罪己诏一下,藩王们见朝廷认了怂,外部威胁解除,很快打起了内战。短短一年时间内,原先势力滔天的朱滔、李希烈二人皆死于内战,而击败朱滔的王武俊,毒杀李希烈的陈仙奇(李希烈部下)二人此后都去掉王号,向朝廷朝臣,唐德宗顺势册封王武俊兼任幽州、卢龙节度使,册封陈仙奇为淮西节度使。就这样,朝廷和藩镇的关系再次达成了某种平衡—诸多藩镇如同大唐的国中之国,其隐患依然存在,且让朝廷如鲠在喉;但只要朝廷不主动讨伐他们,他们也能谨守封地,无麾军西进之念。

所以后世有学者点评说,唐德宗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颁布了罪己诏,在削藩无果的情况下,主动向藩王们让步,以达到及时止损。这就好比一个赌徒在赌场上输掉了身上一半钱之后,不是杀红了眼继续下注,而是主动选择退场,放话道:我不赌了,留点钱明天吃饭!多亏唐德宗没有把本钱输光,公元786年,藩镇之乱方定,西边的吐蕃大军又卷土重来,和一年前的小规模试探不同,这一战,吐蕃再次调集了十余万大军,由吐蕃大论尚结赞亲率,以决战姿态的向河陇地区逼近。

唐德宗得讯,立即派遣刚平定李怀光之乱的大将浑碱、骆元光二人率军队一万八千人进驻咸阳,以防御吐蕃入关。饶是如此,唐德宗想想还是不放心,随后又遣使赶赴泾原,询问主掌西线军务的最高统帅李晟,是否又该提前准备迁都事宜(你看这皇帝当的,都迁都迁上瘾了)。李晟斟酌之后,答唐德宗道:“陛下放心,臣早已备下了两招杀手锏,只要尚结赞的马蹄敢踏入关内,臣就教他有来无回。吐蕃国一向以大论为尊,只要生擒了此人,余者皆不足虑也!”

唐德宗要的就是这句话,他好不容易才重新夺回都城,哪舍得再轻易让出去。但问题是,别看李晟的官职很大,他自打将收编得来的十万大军兵权上交给朝廷之后,直属归他统领的军队只有一部神策军,也就五千人左右,还没浑碱的兵力多。李晟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化解皇帝的猜疑,放在和平时期当然没问题,但现在吐蕃十余万大军打来了,要是李晟有任何不测,大唐的西部防线将彻底崩盘。于是唐德宗本着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待嘉奖过李晟不畏强敌的勇气之后,又问他是否要派发援军前往西线相助,李晟对此一口回绝道:“不劳陛下费心,臣最擅长打得就是以少胜多的仗,陛下只管稳坐京城,静候佳音便是!”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13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113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