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两位朝廷特使在光天化日下被李怀光部下所杀,出了如此重大的事故,唐德宗就算想保全李怀光也保不了了。李怀光也自知罪无可赦,经过该起事件后,他不再首鼠两端,在重归朝廷和起兵自立之间犹豫不决,他索性在河中大肆招兵买马,扩充军备。消息传到京城,李晟第三次上奏,请缨带兵讨伐叛臣李怀光,并且强调:和之前的条件一样,他只率五千神策军旧部出征,其余在打败朱泚时收降的军队,全部上缴给朝廷。唐德宗骑虎难下,只得再问他手下的那些心腹宦官还有什么好主意,有宦官再献一计道:“李怀光自作孽不可活,招安之路已然行不通了,但要讨平他,并非一定要李晟出马—别忘了,浑碱眼下也在京城,他也是名将,陛下可任命浑碱为统帅,取代李晟前往河中。”

唐德宗然之,遂任命浑碱为主将,骆元光为副将,二人共率军一万五千人,前往河中平定李怀光之乱。按理说,以浑碱的军事才能,要打败李怀光是不难的,但问题是,由于朝廷在这之前一直致力于招安李怀光,连续拒绝了李晟两次出兵的请求,给了李怀光重整旗鼓的时间,李怀光通过不断收编附近的胡人军队,已重新拥有大军数万;而且更重要的是,李怀光还从他的部下中发掘出了一名上将之才,名叫徐庭光,此人武艺、韬略皆属一流。得知浑碱奉朝廷之命前来讨伐自己,已经清楚意识到自己军事才能不足的李怀光用人不疑,授予徐庭光六千精兵,令他前往阻击浑碱大军。徐庭光分析过地势,认为临近蒲津关的长春宫(北周时期修筑的一座城池,原名晋城,因该地草木茂盛,四季如春,故后世改名为长春宫)三面悬崖,东临黄河,是拱卫河中的绝佳屏障,于是他抢在浑碱抵达之前率军入驻该地。浑碱率军来到长春宫后,为打通前往河中之路,与徐庭光大战数次,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与李晟齐名的大将浑碱竟然屡次大败于徐庭光之手,难求一胜。

本来是一场“以石击卵”,完全可以速战速决的小规模战役,却因为唐德宗的犹豫不决,以及徐庭光的卓越表现,被拖成了持久战。浑碱无法占领长春宫,又担心绕道行军会遭到徐庭光的偷袭,只得驻军于同州,连续数月未能前进一步。恰逢关中这时又爆发了严重的蝗灾,京城迟迟收不上粮食,浑碱军队的后勤逐渐难以保障。大唐群臣本来就心仪由李晟担任此战的主帅,眼看唐德宗听信了一群宦官的忽悠,死活不肯派李晟出马,都愤怒上奏,说既然浑碱不是徐庭光的对手,陛下要么改用李晟挂帅,要么重启与李怀光的和谈,总之再不及时做出改变,李怀光之乱只会越闹越大。唐德宗见群情汹涌,只得急召马燧前来救火—如果联合浑碱、马燧二人之力还打不败徐庭光,那这二人也别好意思顶着个“名将”头衔了。

唐德宗为了压制李晟的势力,可谓是煞费苦心,那李晟对此是何态度呢?李晟在第三次请战失败后,就已然明白了自己的危险处境—别看他身兼宰相、元帅二职,权倾天下,常言道:站得越高,摔得越狠,说不准皇帝哪天就要也赐他一块免死铁券!李晟不是不能放弃兵权,行韬光养晦之策,但大唐眼下的处境,容得他韬光养晦吗?别说河北那几个强大的藩王,以及在河南称帝的李希烈了,就连区区一个李怀光,现在朝廷都对付不了,万一日后朝廷又面临灭亡之险,需要他站出来力挽狂澜时,他却已经久疏战阵,武艺荒废,那该如何是好。所以,李晟在第三次请缨讨伐李怀光被皇帝拒绝后,就不再强求此事,他改变思路,重新上了一封奏疏,向皇帝请求了一个特殊的差事。

—前往苦寒之地泾原,担任新一任的泾原节度使。

泾原节度使这个岗位有多寒碜上文已经说过,其所辖的地区主要由泾、原二州组成,既不能产粮,也不能搞畜牧业,但凡来此上任的节度使都是硬着头皮来的。自姚令言率军抵达长安,投靠朱泚之后,泾原的防务就被荒废了,而这,引起了吐蕃的兴趣。

吐蕃在西川之战中损失兵力达十万之众,国中上下深以为耻,君臣们个个卧薪尝胆,一直在寻找向大唐复仇的机会,但苦于李晟虽然走了,以浑碱为首的朔方军精锐仍时刻对其小心戒备,吐蕃国多次试探,无隙可乘。直到泾原兵变爆发,浑碱也被抽调回关内参加平叛,大唐在西线仅存的最后一道长城也就此失去,吐蕃国终于决定再次出兵,向大唐开战,首当其冲的,就是泾、原二州之中的泾州。

吐蕃国之所以选择拿泾州作为突破口,主要有三大原因:一,该地虽然荒僻且不能产粮,却是大唐阻挡吐蕃东进的重要据点,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二,该地在大唐西线的诸多据点中防备最为松懈,守军人数最少;三,吐蕃国在出兵之前,已经成功收买了泾州的一些唐军将领,他们暗中致信于吐蕃国的新任大论尚结赞:只要吐蕃大军一到,他们就开城投降。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13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113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