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泚听过此计,赞不绝口,遂带着秦军迁往乾陵驻军,以避浑碱锋芒。这就缺大德了,秦军之前把乾陵一带的树木全砍光了还不算,现在又堂而皇之地踩在唐高宗、武则天二人的头上扎营,唐军上下见状,人人气得七窍生烟,但偏偏还真如姚令言说的一样,因担心唐德宗怪罪,无人敢越雷池半步。浑碱求战不得,只得泱泱率军回城,朱泚等了数日,估摸浑碱的怒气消退得差不多了,又把主力派往山下,重新把奉天城团团围定。
那乾陵之地,海拔远高于奉天城,朱泚驻军于山上,对城内的动静一览无余。在这之后,每当浑碱打算派兵出城攻击秦军,朱泚都能第一时间察觉唐军的动向,提醒手下作好防备,因此唐军每次出城都被秦军堵个正着,只能一味坚守。好在此时,有好消息传来:李晟带着四千神策军一路急行,终于进入了关中,由于李晟平日善于抚恤驾驭士兵,名声极佳,关中地区不愿为朱泚效力的壮士听闻他归来,纷纷主动前往其军中报道,李晟的军队人数已发展到一万多人;另外,魏州之战中表现拙劣的李怀光也回来了,他的兵力更多,竟然有五万多人—李怀光班师途中路过河中,恰好河中尹李齐募集了三四万士兵,正打算入关勤王,于是李怀光以上级的身份兼并了该军队。随着李晟、李怀光先后入关,一直在与浑碱的对抗中占据绝对优势的朱泚顿时紧张起来,为避免腹背受敌,他下令秦军必须抢在这两支唐军强援抵达之前攻克奉天,擒获唐德宗。
在这之前,朱泚之所以一直对奉天城围而不攻,不是他不想进攻,实在是奉天城坚固异常,守将浑碱又勇略过人,将此城守得滴水不漏。所以朱泚这些时日,一直在等待他的秘密武器打造得成—早在朱泚称帝之初,他就在关中重金招募工匠,令他们设计一种既能防火,又能移动,还能把大量士兵直接送上城墙的攻城武器。经一个名叫法坚的僧人指点,秦军最终成功制造出了一种新式的云梯,完美地兼容了朱泚提出的三大要求,即:能防火、能移动,能大量载人。
这种新式的云梯,从外形上看,与诸葛亮曾使用过的井阑有些相似。该云梯上端有个巨大的平台,长宽各达数丈,最多可以容纳五百名士兵;云梯中部,外面全部裹上了牛皮,可以防御火箭的攻击,在云梯里面,有一条梯子连接上下,可供士兵攀爬;云梯下方,安装着四个巨大的轮子,合数十人之力,便能推动它在战场上行走。
公元783年十一月中旬,奉天保卫战进入到决战阶段,朱泚孤注一掷,毫无保留地将数十架新式云梯全部推上了战场。城中的守军从未见过这样的怪物,见它们庞大得像座小山一样,却被秦军“吱吱嘎嘎”的推着在战场上来去自如,无不感到恐惧。唐德宗也是第一次亲眼目睹如此强大的攻城武器,忙召集众将商议对策。浑碱分析道:“方才我仔细打量,朱泚的攻城武器看似巧夺天工,威力强大,其实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该云梯太大了,也太重了。我军只需计算出他们接下来攻击的方向,提前派人沿着云梯的来路挖掘好地道,就能轻易让这些云梯全部坠入地下。”
不愧是浑碱,一眼就看出了该武器的弱点,唐军众将听后连连点头,不过再仔细一想,大伙儿又忍不住嘀咕起来:“浑将军,您这话说得容易,可眼下秦军将奉天城四面围定,任何一个方向都可能是他们的主攻点,您怎么知道他们接下来会攻击哪个方向呢?”
这确实是个难题,不过难不倒名将浑碱。浑碱自信地告诉众将道:“这个好办,只要战斗打响之后,敌军哪个方向的攻势看起来最猛烈,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去对应的方向挖掘地道,一定能将这些云梯逮个正着—譬如说,敌军若主攻东面,我们就去西面挖地道;敌军若主攻南面,我们就去北面挖地道。因为朱泚知道勤王大军将到,这是他最后一次拿下奉天的机会了,所以他一定会采用最稳妥的策略,即声东击西,从此在强攻城池之前先分散我军的防守力量。如果诸位觉得仅靠地道还不够稳妥,那也没关系,因为我军还有第二种方法可以对付该云梯—火攻。从表面上看,朱泚在制造该云梯时就想到了我军会用火,故用耐火的牛皮四面裹之,但他却忘了,云梯外部虽然被裹上了牛皮,其内部毕竟还是用木料制作,所以能不能烧毁它们,完全取决于火势够不够大…”说到这,浑碱看向侍立在他身侧的一位部将道:“韩将军,你素来擅长使用火攻,烧毁敌军云梯之事,就交给你如何?”
那位将军名叫韩澄,当即不假思索应诺道:“请陛下和浑将军放心,只要朱泚的云梯敢靠近城墙,末将一定会让他们尽数化为灰烬。”
唐军计议已定,于是负责挖地道的前去准备工具,负责放火的前去准备火种,分道扬镳、各司其职。就在这一夜,大量的秦军手持火把,突然出现在了奉天城的西南面,唐军将士按照浑碱等人事先制定的计策,连夜加班加点,在奉天城的东北面挖掘了数十条宽阔的地道,静等秦军云梯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