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李晟回朝之后,大唐与吐蕃这对夙敌之间的纷争并未就此消停,其后数年,吐蕃又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入侵战,第一战,战场仍在泾原,唐军方面的指挥官仍是马璘,马璘此人虽然在个人品德上有些瑕疵,在国家大义上却无愧于朝廷的信任,在他身先士卒的鼓舞下,唐军凭借地形优势和阵法优势,又一次以弱胜强击败了敌手。到了第二战,吐蕃人眼看泾原战场始终难以突破,突然剑走偏锋,改将进攻的方向对准了西川。西川,也就是蜀地,常言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意思是说蜀地偏处西方,四面环山,地势险峻,更兼其物产丰饶,粮食充足,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所以任何朝代,只要蜀地发生叛乱,想征服它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割据蜀地的统治者很难打出去,但别人也轻易打不进来。然而,这条定律到了吐蕃这里就失效了,因为吐蕃不是中原王朝,他是西方大国,而且是建立在青藏高原上的西方大国。蜀地的众多险道、关卡,能拦截对手自北向南、自东向西的进攻,却无法有效阻止吐蕃大军从蜀地的更西方俯冲下高原。考虑到蜀地的驻军一向极少,这里也并非郭子仪重点关照的防区,吐蕃大军对此战是势在必得,出于他们意料的是,结果却是又一次以他们惨败而告终。

因为这里虽然没有郭子仪,也没有马璘、浑瑊,却有另一位名将坐镇—崔宁。

崔宁,原名崔旰。唐肃宗时期,因剑南(即西川)节度使严武诚意邀请,崔宁前往西川担任严武的部将,其担任汉州(在今西川省广汉市)刺史期间,吐蕃怂恿西川境内的羌人多次发动叛乱,皆被崔宁用奇计平定,严武对他十分倚重。公元765年,严武去世,临终之前,他让崔宁上表朝廷,推荐与其交厚的蜀地官员王崇俊继任剑南节度使一职。结果等崔宁的奏表送到朝廷时,朝廷那边已经改任河南尹郭英乂为剑南节度使,让他入川接替严武。郭英乂入蜀之后,见西川战略位置得天独厚,渐生割据称王之心,因担心严武的旧部不服,他一上任就除掉了王崇俊,接着他又召崔宁前往成都见他。崔宁担心被郭英乂加害,借口要防备吐蕃和羌人,迟迟不肯动身,郭英乂见崔宁不来,大怒之下逮捕了崔宁的家人作为人质,又集合军队准备前往攻打汉州。崔宁被郭英乂逼得走投无路,只得孤注一掷反攻成都,哪知双方才一交手,崔宁发现那咄咄逼人的郭英乂外强中干,在军事上其实就是个草包,于是他以弱胜强,轻易攻占了成都,郭英乂在逃亡途中被追兵所杀。

崔宁本就得严武的旧部拥戴,他进入成都之后,便顺其自然接掌了蜀地的统治权。消息传至朝廷,唐代宗得知他刚派去的剑南节度使郭英乂被崔宁所杀,震惊之余,立即下令宰相杜鸿渐率军前往西川调查此事。杜鸿渐担心崔宁善于用兵,不是其对手,他在入蜀之前特地作了大量的准备,又联合了泸州、邛州、东川等地的军队作为后援,哪知他到了成都郊外,崔宁早已派人在此隆重相迎,并提前为远道而来的他准备了一份非常隆重的贺礼,其中仅锦缎一项就达几万匹。杜鸿渐见崔宁如此识趣,对他的提防之心自然大消,加上他率军入城之后,查证下来确实是郭英乂要杀崔宁在先,于是他不久后就回到朝中,在皇帝面前一再替崔宁美言,并提议正式任命崔宁为剑南节度使。唐代宗依然担心崔宁会割据蜀地作乱,因而他虽然同意了该提议,却附带了一个条件:崔宁在正式上任前必须亲身入朝一次,以证明他对朝廷的忠诚。崔宁见到圣旨后连夜启程来到了京城,哪知他前脚刚走,蜀地真的发生了叛乱,成都陷落,发动这场叛乱的正是杜鸿渐之前召集的援手之一,泸州刺史杨子琳。唐代宗至此方才相信了崔宁的忠诚,他遂不负前约,正式任命崔宁为剑南节度使,让他立即返回蜀地平叛。待崔宁重新回蜀地,他的城池已大多被杨子琳占领,军队也大多被对方兼并,一时间城池俱失,无兵无卒。好在崔宁在西川还有一些田产,他把这些田产全卖了,加上他妻妾还有些嫁妆、首饰,也一并卖了换钱,很快又招募了数千军队。要说名将就是名将,就凭卖地、卖首饰仓促组建的这点杂牌军,崔宁再次开启连胜模式,轻易的又把杨子琳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随后,崔宁风风光光地悬挂节度使大印,二度入主成都。这还没完,正是“没对比就没伤害”,那个被崔宁率杂牌军打败的杨子琳因犯了谋反之罪,之后带着仅剩的几千败兵辗转各地流亡,各地官员都想抓住他上交朝廷邀功,结果无一例外全被杨子琳击败。眼看杨子琳的兵马越打越多,又声势重振,朝廷没法子,最终只得采用安抚政策,改任他为峡州团练使。

北有马璘,南有崔宁,有这二人长期坐镇西线,皇帝和郭子仪也省心了,而京城之内,禁军众将以吴凑(唐代宗舅父,时任左金吾卫大将军)、李晟为代表,也逐渐都换成了唐代宗的人,唐代宗见时机成熟,终于在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下旨批捕宰相元载。元载得知此讯后,自知罪无可赦,遂抢在禁军抵达之前服毒自尽,经事后追查,元载家中的财产富可敌国,光抄出来的胡椒就多达八百石(约六十四吨)。在此解释一下,唐朝时期,胡椒作为一种仅产于南亚的特殊香料,是各个大国(大唐、吐蕃、阿拉伯、拜占庭等国)竞相争夺的奢侈品,其珍贵程度不亚于黄金,就连唐代宗自己都舍不得多用。唐代宗本来还念着元载助他诛杀鱼朝恩的好处,打算对其家人网开一面,得知此事后,他随即改变心意,毫不留情地将元载一家满门抄斩。

在唐代宗十多年的辛勤经营下,到元载被杀之时,大唐的外部防线重新稳固,朝中的奸邪也基本尽除,天下百姓终于摆脱战乱,开始休养生息;虽然其国内仍然隐藏着诸多的小问题,比如说节度使兵权过重,宦官权力太大、安史余党尾大不掉、国库空虚等等…但总体上来说,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倘若再假以时日,即便恢复不到盛唐时期的光景,也至少能重新迎来一个和平、稳定、人人安居乐业的大唐。天不遂人愿,距离元载被杀仅过了两年,公元779年五月,唐代宗驾崩,享年五十三岁。其长子李适登基继位,是为唐德宗。

“江山代有人才出。”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名将,同样适用于皇帝。当唐朝正直的大臣们还在为好不容易出了一位中兴之主却英年早逝而伤感时,他们惊喜地发现:好家伙,接下来的这位皇帝何止是中兴之主,简直是千古一帝啊!

和一辈子都在用“和稀泥”的方式处理问题,光杀个鱼朝恩就足足等了九年的唐代宗不同,三十八岁的唐德宗是个热血青年。他登基之初,立即用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手段展示了他的过人魄力。

第一件事,尊郭子仪为尚父,给予劳苦功高的郭老元帅足够的封地、钱财、和名誉地位(加封郭子仪食邑至两千户,每月供给郭子仪足够一千五百人吃的粮食,提拔郭子仪的子孙、女婿十几人),然后,唐德宗毫不留情地勒令郭子仪立即退休(解除其副元帅、节度使等一切军职),并将他所统领的朔方军拆分为三份,分别交由郭子仪的三位部将李怀光、常谦光、浑瑊统领(马璘这时已去世)。

第二件事,召西南名将崔宁入朝,亦解除其兵权,另行委派他人镇守西川。

第三件事,疏远宦官,严令宦官从此不得干政,并将神策军的领导权收回,转交由御史大夫白志贞统领。

第四件事,禁止地方再向朝廷进献各种奇珍异宝—如庆云(含吉祥之意的图案)、灵芝、珍禽、奇兽、怪草、异木等等。唐德宗为此颁布诏书道:“在朕看来,只有天下太平,年年丰收才是真正的吉祥;大臣们推举贤能、恪尽职守才是真正的好兆,其余虚伪的东西,不许再向朕进献。”

第五件事,开放皇家园林用于耕种,淘汰宫女人数以减少皇室的开支,凡事倡导节俭,严禁大臣们攀比、斗富。

第六件事,改革盐税制度,并斥重金疏通漕运,从而减轻天下百姓的劳役,让利于民。

第七件事,抓紧批阅唐代宗在位时期被搁置的奏章,另派人巡视各地州府,严惩不作为的地方官员,从而确保朝廷及时了解民意,再无冤案发生。

经过以上改革,唐代宗后期遗留的那些小问题一下子被解决了十之七八,首先以郭子仪、崔宁二人为代表,这两个辖地面积最广的节度使权力被彻底剥夺;之前狐假虎威,横行无忌的宦官们也彻底失势,神策军改由文官统领;改革税收制度,遣散闲职人员,这些举措不但为朝廷增加了收入,同时还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支出,国库也因此日渐充裕;至于加强吏治,及时处理冤案等行为,更是让天下百姓拍手称快。据史料记载,唐德宗登基才一个月,许多落草为寇的“绿林好汉”便纷纷放下武器走出山林,前往官府自首。之前一直拿他们无可奈何的官兵问他们为什么不造反了,这些贼寇答道:“明君出现了,我等为何还要反抗朝廷呢!”

如此大好的形势,从唐玄宗后期开始就再未出现过,不夸张的说,唐德宗上任几个月,就干了他祖父、父皇几年都没能干完的事。到了第二年,大臣们发自肺腑的感激唐德宗所做的一切,特为他上尊号为“圣神文武皇帝”。当然,唐德宗也确实值得他们尊敬,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效率最大化,他每日早起晚睡,不听曲,不看戏,不打马球,不办宴会,除了批阅奏章就是和大臣们交流治国之策。交流来交流去,唐德宗发现还有一件大事他没干,只要干成了这件事,那他“圣神文武皇帝”的尊号就实锤了!

—尽快收回河朔三镇,解决安史余党尾大不掉的问题。用两个字简单概括:削藩。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10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110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