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晞、郭暧尚属郭子仪子嗣中的佼佼者,都未能得到他老人家的肯定,其余几个儿子更不用说了。当然,这并不能说明郭子仪教子无方,只能说郭子仪本人实在过于完美,因此能胜任“郭子仪接班人”的条件也便太过苛刻—他对于大唐而言,已不仅仅是一位官员,一名将领,而是全方位的“大唐守护神”。经笔者归纳,要想接好他的班,必须要达到以下六个条件。
一,具备超一流的军事才能,能够在国家濒临灭亡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二,对国家和皇帝无条件效忠,哪怕大权独揽,已具备称帝的条件,也绝不会对皇位有丝毫觊觎的想法。
三,品德高尚,以仁义治军,同时,又能维持军纪,确保手下士兵无扰民之举。
四,威望极高,能够得到所有将士的拥戴。哪怕是叛军,见了他都会主动来投。
五,不仅要会与同僚相处,还必须善于和朝中的那些佞臣打交道(比如鱼朝恩)。
六,是忠臣,但绝不愚忠—简而言之,在保护国家之前,先得保护好自己。
很显然,这六个条件一罗列出来,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别说郭子仪所处的中唐时期,便是纵观华夏数千年,能完全符合以上条件的将领一个也没有,唯一最接近的人,应该就是卫青了,然而他第一个条件就不符合;而与郭子仪齐名,军事才能更在其之上的李光弼甚至有一半条件都不符合(军纪太严,不善于和佞臣打交道,在吐蕃首次大举入侵时选择滞留徐州观望)。能够完全符合以上条件的,只有郭子仪,也唯有他,可称之为人无完人的特例—“完人”。
军事生涯已进入末期的郭子仪苦苦寻找着下一个“完人”,结果这样的人还没出现,他自己倒引来了一人的嫉恨—新任宰相元载。唐代宗执政中期,唐朝的权力总共由三人把持,分别是主管军事的郭子仪,主管政事的元载,以及掌握禁军的鱼朝恩。鱼朝恩一度与郭子仪不和,数次阻挠他重掌帅印不说,甚至还派人掘了郭子仪祖坟(这一事件就发生在郭暧和公主吵架后不久,所以他做这事的动机很值得人回味。)郭子仪得知此事后非但没有怪罪鱼朝恩,反而第一时间自我检讨,认为他过去管束士兵不严,致使手下士兵毁坏百姓坟墓,因而今日受上天惩罚才受此报应,与任何人无关。之后,郭子仪又亲自前往鱼朝恩府上赴宴,以示双方毫无芥蒂,他无加害鱼朝恩之心,也绝不担心鱼朝恩会加害于他。从此,鱼朝恩被郭子仪的宽容大度和人格魅力感化,终于与之尽弃前嫌。
鱼朝恩被郭子仪用大义“驯服”之后,整个唐朝上下,唯一看郭老元帅不爽的人只剩下宰相元载,原因很简单,元载此人野心极大,他拜相之后试图和当初的李林甫一样独揽超纲,但只要郭子仪常在朝中,他的这一企图就无法达成。郭子仪善于自保的能力是绝无仅有的,他察觉到元载的野心之后,直接选择了一招“走为上”—惹不起你,我躲还不行吗?恰好当时河中(唐肃宗时期,朝廷在长安以北新设河中府)之地无人镇守,郭子仪遂带着朔方军主力以屯田的名义常驻河中。哪知即便这样,元载仍对郭子仪不依不饶,之后又上奏皇帝,说郭子仪手握朔方军主力,不去前线与吐蕃人战斗,反而留在京师附近无所事事,这样会让那些拥兵极少却常年驻守边关重地的将领们心寒。唐代宗觉得这话倒也在理,遂召郭子仪回朝商议,问他对元载的谏言怎么看。郭子仪欣然表态道:“元大人说得没错,老臣身为太尉,岂能眼看着其他将士们在前线奋勇杀敌,自己却躲在中原腹地安享天平。老臣这便重返前线,与将士们商议主动进击吐蕃之策。”唐代宗遂下诏,由郭子仪出镇邠州。
自吐蕃尽占河西、陇右之后,邠州已是大唐与吐蕃交战的最前线,且由于吐蕃每次进攻关中都打该地经过,放眼其境内,房舍被大量毁坏,良田被践踏殆尽,所以郭子仪率军抵达后,刚花费一两年时间把河中府开垦得处处是良田的朔方军见了此等穷山恶水,无不怨声载道。再回想他们已持续打了十几年的恶仗,好不容易才迎来短暂的太平盛世,本打算就此长留京畿附近享享清福,结果又被那可恶的宰相元载赶到前线屯守边界,一些将领直接不干了。郭子仪方到邠州没几日,朔方军将领就逃了好几个,见将军们如此,他们手下的士兵也上行下效,一时间,朔方军掀起了向中原腹地逃亡的浪潮。元载听得此事,在朝中暗自得意,静等看郭子仪的笑话,哪知之后又过了几日,突然见那些刚逃回来的士兵又集体掉头,重新回到邠州去了。元载深觉古怪,派人一查,好家伙,难怪这些逃兵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到了河中几乎没打停就又统统回了前线,原来郭子仪一纸令下,让其行军司马严郢带着一队骑兵专门缉捕逃亡的将领,抓到之后不用审讯,直接斩首示众。这一招效果立竿见影,那些士兵之所以敢成群结队的逃亡,就是因为他们认定郭子仪向来仁慈,轻易不为难手下,哪知他这次一旦动怒,手段比“慈不将兵”的李光弼还狠辣,谁还敢不回去?经郭子仪事后派人点算,除了几名带头逃亡已被斩首的将领之外,其余朔方军如数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