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多亏这些人来得及时,当他们率军抵达西京时,此次胡人联军的绝对主力—吐蕃国的大军已经接近奉天,光先锋部队就来了十几万人;与之同时,党项大军也从陕北南下,逼近长安以北的重要屏障:泾阳(当初唐太宗就是与劼利可汗在此达成了渭水之盟,距离长安只有数十里)。郭子仪因奉天防线经他亲手打造,坚不可摧,如果唐军一味防守,挡住吐蕃先锋应该问题不大,遂率部分唐军前往泾阳,以阻挡党项人南下。他临走之前,把防守奉天的重任交给了朔方军兵马使浑瑊、朔方讨击使白元光二人。其他从各地前来勤王的节度使,郭子仪也都一一分配了任务,如李忠臣负责镇守东渭桥,李光进负责镇守云阳,马璘、郝庭玉负责镇守便桥,李抱玉负责镇守凤翔…另有宦官骆奉仙、禁军将领李日越二人也带着数千禁军前来与郭子仪会合,郭子仪令此二人镇守盩厔,以阻挡吐谷浑、奴剌等从西南方向赶来的第三部敌军。
在郭子仪的全盘调度下,三路敌军攻至长安附近后,皆被唐军成功拦住。而这时,又有喜讯传来:这次联络数十万胡人大军入侵大唐的始作俑者仆固怀恩,可能是因为之前各方奔波劳累过度,竟然在行军途中得了场怪病,而且一病不起,竟然直接死了。仆固怀恩一死,他召集的那些打着“朔方军”旗号的乌合之众随即发生内乱,一时将领们自相攻击,士兵们纷纷叛逃,因此其死讯很快被唐朝君臣得知。恨透了仆固怀恩的大臣们无不拍手称快—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就算唐朝有对不起仆固怀恩的地方,他也犯不着一而再,再而三地拼了老命地勾结胡人把大唐往死里打。唯有仁慈的唐代宗依然对仆固怀恩心存怜悯,得知其在行军途中暴毙,唐代宗对大臣们道:“仆固怀恩并不算谋反,他只是被他的左右所误罢了。”
按照唐朝君臣推断,仆固怀恩死后,吐蕃、回纥等三部敌军既失去了主心骨,理应离撤军也不远了,孰料,他们的攻势非但没有减缓,反而变得更加猛烈,这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正在围攻奉天的吐蕃大军,整日在城外耀武扬威,奉天守军因两军人数相差悬殊,郭元帅又去了泾阳,只有两位裨将负责把守此城,皆有畏惧逃亡之念。浑瑊、白元光见士兵们军心浮动,着急商议道:“事急矣,一旦奉天有失,长安则必将不保,我等如何向元帅交代?”经二人分析,唯有主动出战,力挫强敌,方能挽回守军们的士气。计议既定,一日,浑瑊趁吐蕃人不备,突然带着两百骑兵出城,直插敌军阵中,吐蕃人没想到唐军竟敢主动出战,一时手忙脚乱,浑瑊策马来到敌军垓心,当着两军将士的面生擒了一员吐蕃大将,然后潇洒写意地扬长而去,其带出城的两百骑兵,全部随他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城中。在城楼上观战的其他唐军见状,无不喝彩,于是士气重新振作。吐蕃人大怒,之后为了报复将领被擒之仇,日夜猛攻奉天,浑瑊、白元光与手下士兵人不解甲,马不解鞍,与敌军连续鏖战了上百回合,全部取胜,短短数日之内,便累计斩杀敌军达五千余人。而这时,泾阳、盩厔两处战场,党项、吐谷浑大将也送来战报,说这两地唐军防备森严,南、北两部胡人大军也皆战事不利。吐蕃众将这才气沮,终于有了撤军的念头。
加上在此之后,奉天一带大雨不止,吐蕃士兵远道来战,水土不服,有许多士兵患病。吐蕃大将马重英见原先承诺与他们一道从中路进攻长安的回纥人迟迟不到,遂下令全军沿原路撤退,途中经过邠州,正好与回纥国的十万大军相遇—此战,登里可汗未亲自率军南下,统帅回纥部众的是登里可汗之弟药葛罗。仆固怀恩死后,药葛罗派人为他收殓,又派人将此事告知可汗和可敦,因而耽误了大军行程。两军会合后,吐蕃人将奉天近期大雨连绵,且该城坚固异常、守军士气高昂的事儿说了,药葛罗提议道:“此战,是一举灭亡大唐千载难逢的良机,可遇而不可求,将军岂能稍受挫折就下令撤军?既然奉天一时难下,我们两部兵马不如转道前往攻打泾阳。如果能夺取此城,进攻长安反而更加便利。”
吐蕃人也不甘心真就这么回去,于是两部兵马合兵一处,不日转移到泾阳,将该城包围。泾阳城内,郭子仪见城外的敌军旗号遮天蔽日,士兵如蚁聚一般人山人海,眉头紧锁,下令城中守军小心坚守。
好在,因参加攻唐的另一部胡人党项大军来到同州之后,长期忙着四处抢掠,行军速度极慢,此时尚滞留在白水、蒲津(同州下辖的两座县城)一带,所以吐蕃、回纥两国的军队到泾阳后,为等党项人抵达,并未第一时间发起攻势,两军分别在泾阳城外下寨—吐蕃人的营寨建立在城东,回纥人的营寨建立在城西。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非常不起眼的细节,引起了郭子仪的兴趣,他问唐军众将道:“以诸位之见,吐蕃、回纥两国此战系属盟友,既然同时兵临泾阳,为何不把营寨建立在一起,以便互相策应,而是一个建在城东,一个建在城西,中间相隔了整整几十里路程,他们难道就不怕被我军各个击破吗?”
众将分析之后,说出了一个非常符合逻辑的答案:定是仆固怀恩死后,吐蕃、回纥两军内部已经发生分歧。因为历来的军事结盟,按照惯例,必须有一位盟主统一发号施令,吐蕃、回纥两军实力相当,自然谁也不愿听从对方的命令—如果让出盟主之位,不但有损国威,将来得胜之后,瓜分战利品时所得之物也将大打折扣。而解决这一分歧的最好办法,就是两军在携手作战的同时,彼此维持独立,将来打下长安瓜分战利品时,谁的战功大谁就多分一点,谁的战功小谁就少分一点,着实公平公正,童叟无欺。
这正是郭子仪希望听到的答案,他的眼中闪耀着光芒,大声笑道:“若果真如此,大唐有救了!”他随即让部将李光瓒前往回纥军营与药葛罗谈判,希望能与对方联合起来,共击吐蕃。李光瓒听后吓得头直摇:“这和去送死有什么区别,元帅您这么多部将,为何偏偏让我去?”郭子仪宽慰他道:“放心,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乃是惯例。而且回纥人此行是为利益而来,暂时他们什么利益都没得到,又岂会擅杀唐军的将领?”李光瓒只好硬着头皮去了。果然,药葛罗听说大唐使者求见,除了口气傲慢了点,并没有怎么为难李光瓒,只是问了他两个问题:一,你奉了谁的命令前来;二,你来见我有何目的?
李光瓒一五一十地将郭子仪交给他的任务说了,即希望回纥大军能摒弃与吐蕃的结盟,转而与大唐结盟,共击吐蕃,末了又补充说道:“在下前来奉的是郭子仪,郭老元帅的命令。”
药葛罗听过这话,没有急着表态,而是用好奇的眼神盯着公孙瓒,看得他全身发毛,他身边的侍卫也全部像看怪物一样用诧异的眼光打量着他。公孙瓒见状,心中七上八下,忐忑不安,正要询问对方他的话哪里错了,只听药葛罗奋力一拍几案,大声骂道:“这人是个骗子,把他拖下去砍了!”
李光瓒精通回纥人语言,因此郭子仪才独独派他出使,眼见回纥大将发怒,他急忙申辩道:“在下哪里骗将军了,为何杀我?”
“哼,唐国天子和郭公(回纥人对郭子仪的尊称)早在数月前就已过世,你却自称是封郭公之令前来,还敢说你不是骗子?”
“敢问将军,这个消息是谁告诉您的?”
“仆固怀恩。”
李光瓒刹那间醍醐灌顶,许多之前让他和其他唐军将领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一下子全解开了—为何吐蕃、回纥两国一改之前态度,同意再次出兵相助仆固怀恩;为何仆固怀恩此次竟然能组建出一支史无前例,人数多达数十万的盟军;为何仆固怀恩本人都已死了,他召集来的这些胡人军队还在积极向前进攻…所有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他们真的相信了仆固怀恩的话,真的以为唐代宗、郭子仪都已不在人世。
确实,假设这事是真的,那绝对是是吐蕃、回纥入主中原的最佳机会,哪怕没有仆固怀恩相助,他们想打输都难啊!
李光瓒想通了这些,惧意一扫而空,他微笑着对在场的回纥将士们道:“你们这些傻瓜,全上了仆固怀恩的当了。郭公他老人家不但还在人世,而且他就在泾阳城内!”
药葛罗喝令手下住手,上前几步,仔细观察李光瓒的神情,不似伪装出来的,但他显然还是不能一下子接受郭子仪还没过世这一事实。
“好罢,今日我权且不杀你,但郭公是生是死,我必须亲眼目睹才能确认—如果郭公真的尚在人世且身体康健,你回去告诉他,他若能主动出城与我相见,我就接受他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