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嵩是薛仁贵的孙子,武艺相当不错,他带着少数从人杀出重围,成功抵达了范阳。史思明问他前来范阳的目的,薛嵩将安庆绪的原话相告。史思明仰天大笑道:“以本王的实力,自封皇帝就可以,哪里还需要他安庆绪假惺惺的相让。”
“那大王是不打算增援邺城了?”
“放心,本王不日便会亲率大军南下。不过,我不是为了安庆绪去的,而是我自己想再会一会李光弼。这一次,我一定要打败他!”
答过薛嵩,史思明随即下令:动员辖下各州郡,准备与唐军决战。该年十一月,史思明亲提十三万大军离开范阳,向邺城方向靠拢。说巧不巧,恰好此时,在邺城以东一百多里外,有一州名叫魏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史思明之前任命的魏州刺史见唐军主力近在咫尺,畏惧其来攻打,主动派人向朝廷投降,唐肃宗让御史大夫崔光远前往魏州接管该地。崔光远前脚到魏州上任,史思明大军后脚也到了魏州,史思明恼恨该地的守军背叛他,待攻下魏州之后,他下令尽屠城中军民,被杀者达三万余人,平地流血数日。崔光远刺史的位置还没坐热就又失魂落魄地逃回了长安。似乎是为了向驻扎在附近的唐军立威,在与唐军正式交手之前,史思明令人在魏州以北搭建祭坛,自称大圣周王,罢用之前朝廷授予的归义郡王等封号。
本来结果已板上钉钉的相州之战,由此又有了变数。史思明进驻魏州后,长期按兵不动,坐看安庆绪被十员唐军大将继续围殴,也不说救,也不说不救。邺城、魏州两地仅相隔一百多里,若骑兵全速前进,一日之内就能跑个来回,这让最了解史思明为人的李光弼很没安全感。李光弼眼看邺城一时难下,提醒鱼朝恩道:“史思明显然是想等我军与安庆绪拼个两败俱伤后再用精兵发动突袭,打我军一个措手不及。请大人允许我率军数万进逼魏州,向史思明挑战。此举一来可以监视住史思明的动向,防止他加入战局;二来也能让安庆绪明白他的外援根本无法接近邺城,可瓦解其斗志,方便我军尽快取胜。”
鱼朝恩之前两次采纳郭子仪之计,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一次李光弼前来献计,却被他一口否决。为何他会厚此薄彼?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郭子仪之前献计时,他是和鱼朝恩一起行动的,计策若是好用,打了胜仗,功劳全归鱼朝恩;但李光弼的计策,是他想脱离大部队单独行动,鱼朝恩当然不乐意了——你去魏州万一直接把史思明打败了,那功劳能算我的吗?只有把他放到邺城来,然后再击败他,功劳才能归本太监大人所有。于是,鱼朝恩勒令李光弼不得擅自行动,让他与其他大将一样留在邺城督战。
李光弼素来以擅打巧仗出名,攻坚战并非其所长,加上邺城城墙坚固,安庆绪又为求活命,全力抵抗,唐军十员战将包围邺城三个多月,依然久攻不下。到了第二年二月,本来就没作好打持久战准备的唐军粮草告急,头号猛将李嗣业为求尽快破城,亲自带了一队士兵扛着云梯到城下强攻,又被敌军乱箭射死,唐军接连受挫,高昂的士气逐渐低落。鱼朝恩这下终于着急,派人向唐肃宗报讯,请求增援粮草,唐肃宗因之前河南百姓伤亡最重,曾与他们约定两年免除赋税,下令江淮、并州等地官员负责为在河北征战的唐军筹措粮食,由于路途遥远,更兼缺乏统一调度,从这些地区出发的运粮兵有的走得快,有的走得慢,都是一小批,一小批的陆续抵达前线。
史思明虽未出战,但他在魏州也没闲着,经他手下努力侦查,唐军断粮之事很快传到了他耳中。史思明喜上心来,想出了一招妙计:他令人赶制了一批唐军的官服,又仿造了几枚唐军军官的大印,派手下伪装成唐军军官,前往邺城以南、以西拦截那些运粮的小分队。遇到运粮的士兵之后,史思明部下以他们走得太慢,贻误了战机为由,动辄鞭打、杀戮,而运粮的士兵不知究竟,还真道这些凶神恶煞的人是唐军军官,鞭打、杀戮他们是奉了鱼朝恩的命令。经他们交口相传,其他已走到半路的运粮兵纷纷丢下粮食逃亡,宁可当逃兵,也不去河北白白送死。
二十万唐军长期等不来粮食,十员大将只得构思速胜之策。经他们集思广益,最终决定掘开附近的临漳河,水攻邺城。他们哪里知道,城中的燕军也早已断粮,燕军的处境比唐军更惨,和睢阳保卫战时一样,邺城守军已在靠吃纸为生了,如果有人运气好逮到一只老鼠,燕国君臣们甚至会为此疯狂竞价,几千、几万贯钱能换一只老鼠那都算便宜的。结果随着水漫邺城,老鼠立刻变得不值钱了,因为临漳河中的鱼也跟着水一起进城了——有鱼吃谁还吃老鼠?等守军把鱼吃完,又是半个月过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眼看史思明仍在魏州作壁上观,无法忍受饥饿之苦和冷水的浸泡,决定抛弃安庆绪向唐军投降,可仔细一分析又发现,向谁投降是个大问题——要知道,唐军此战将领虽多,却没有一位真正的统帅啊!
十员战将加一个监军,那就是十一个人(李嗣业战死后,朝廷增派了一位将领接替其职位)。人多口杂,意见不一,有的人主张宽大处理,以降者不杀为条件接受燕军的投降,有的人却认为邺城即将攻克,不能轻易饶了这些该死的反贼。鱼朝恩身为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又是个没主张的太监,他对此不敢自作主张,特派人回朝向皇帝请示,等到使者在长安、邺城之间跑个来回,带来皇帝的旨意时,已是该年三月。这时,之前一度决定要投降的邺城守军已集体改变了主意,他们兴奋地挤在城楼上,一边大声欢呼,一边对着远方指指点点。
“看,那是史王的援兵,他终于来救我们了!”
公元759年三月,史思明经过近半年时间的观望,认定唐军粮道被断,内外交困,来时的精锐之师已成嬴兵,此时是与之决战的最佳时机,终于下令全军驰离魏州,强势介入战局。在邺城以南,另有一条河名为安阳河,史思明到邺城南郊后,首先分出半数兵力,将此河南岸封锁;然后方率五万精兵渡河北上,悄悄逼近唐军,观察对方阵容。唐军众将不期史思明来得如此迅速,而且是从他们的身后出现,各部兵马皆阵势凌乱,一时来不及结阵应敌。史思明见状,再无顾忌,他大喝一声,直接带领五万大军向唐军阵地发起冲锋。驻军于邺城城南的王思礼、鲁炅二将最先与其遭遇,见史思明来势凶猛,一边竭力抵抗,一边急忙派人向鱼朝恩求援。鱼朝恩出帐一看,好家伙,唐军几万人和叛军几万人已杀得血流成河,双方射出的箭遮天蔽日,就如飞蝗一般。就战况来看,王思礼、鲁炅显然不是史思明的对手,鲁炅还被敌军射中了一箭。鱼朝恩虽然不是第一次亲临战场,但由于他之前与安庆绪交手时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唐军一直是压着安庆绪在打,所以他把战争看得跟下棋一样容易,丝毫没有战败的心理准备。一看唐军似乎已要落败,他当即便要丢下军队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