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十余万唐军主力也陆续进抵南山北麓,并着手布置进攻的阵形。山上的严庄见了这一幕,忍不住瞪大了双眼:“怎么,难道唐军打算强行登上山来与我军交战不成?”
没错,郭子仪就是这么想的。他之前攻克长安之后,虽有一些缴获,但后勤保障与背靠着洛阳的严庄还是不能比,所以他打算速战速决,继上一战几乎全歼长安守军之后,再发动一场大战,这次争取全歼燕国的洛阳守军——安庆绪手中的可用之兵基本都交到严庄手里了,只要啃下这支军队,洛阳便是一座空城。
有了李嗣业和叶护世子的加入,郭子仪手中多了两张王牌,这也是他敢于在地形对唐军严重不利的前提下发动这场大战的底气。根据其指示,回纥军已事先接到了绝密任务,离开了战场;此役承担攻坚任务的,依然是李嗣业的陌刀军。我们知道,陌刀军的名号,是根据他们手中的特殊武器“陌刀”命名的,其实说起来,这种武器虽然被称之为刀,其实更像是刀、剑、枪(或长矛)的综合体——刀、剑、枪,也是古代战争中士兵最常用的三种近战武器,且各有优点,刀适用于混战,剑适用于刺杀,枪适用于冲锋。至于其他诸如戟、槊、铁鞭等等,多是由这三种武器衍化而生。
自魏晋以来,由于马镫的普及,骑兵在战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最适用于快速冲锋的枪和长矛也成了最炙手可热的武器,故常言道:“枪乃百兵之王,其他各器难敌”,唐军装备最多的武器也一直是枪和长矛。而“陌刀军”之所以会在唐朝出现,是因为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参加的战争大多发生在境外,尤其是西域(这里指的是包括中亚在内的广义上的西域)。西域不同于中原,这里的环境非常复杂,地形忽高忽低,气候忽冷忽热,为了与吐蕃王朝、阿拉伯帝国两大西方强国争霸,镇守西域的唐军经常要在高山上作战,要在盆地中作战,要在树林中作战,要在沙漠中作战,所以,唐军大将以高仙芝、夫蒙灵察(羌族人,曾任唐安西四镇节度使)等人为代表,皆上奏朝廷,建议组建一支能在任何地形作战的特种步兵,他们所用的武器,当不拘泥于地形,不受制于环境,既可长,也可短,既可冲锋,亦可混战。正是这么苛刻的要求,催生出了陌刀这种“万金油”武器——细看该武器的前端,两侧皆有刃,像一把长剑;与普通长剑不同的是,该长剑并不以轻灵见长,而是比刀还笨重,其剑身极厚,长度达一米多,重量更达十五斤左右(唐朝的十五斤,约等于今天的二十斤),攻击敌人的方式也多是劈砍攻击,故称之为刀。陌刀军出征时,士兵们就将这把沉重的大刀悬在腰间,若在山林、峡谷等局促的地形作战,这就是他们的武器;另在他们背后,每人还背着一根长度接近两米的枣木棒。这根枣木棒做啥用的呢?对了,加长用的,若交战的地点是在平原、高原之上,适合发动大规模冲锋,陌刀军将士们就会把背后的枣木棒解下来,与大刀组装在一起,如此一来,他们手持的武器一下子长度增加了一倍不止,变成了长达三米的长矛。这种长矛组装、拆解方便,既锋利且坚固,冲锋时打乱敌阵是一把好手,混战时可以拆下木棒当刀挥砍,万一与大规模的敌军骑兵遭遇,还能临时结成长矛方阵,以步制骑。
除了手中的武器可长可短,陌刀军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他们的盔甲极厚,同样重达十几斤。也正为此,不是身材魁梧、力大无穷的壮士不能入选,毕竟陌刀军是步兵,普通人根本无法随身携带几十斤的装备长途跋涉。高仙芝的成名之战“小勃律之战”,李嗣业以其副将身份,带着数千陌刀军光来回步行就走了上万里,且期间顶霜带雪,走得大多是山路。
由于该军士兵战力非凡,加上武器的威力加持,与他们交手的敌军后果往往非常悲惨。用史书的原话形容:人马俱碎。
十一月,唐肃宗父子陆续驾临长安,郭子仪、李嗣业等众将从洛阳前来参见。唐肃宗手抚着自己父皇曾经坐过的宝座,环顾着熟悉的朝堂,百感交集,召郭子仪上前,衷心感谢道:“朕之家国,是爱卿再造的。”郭子仪磕头致谢,然后回道:“臣之功劳,远不及李光弼、张巡,若非此二人谨守太原、睢阳,牵制了大量的叛军,臣光复两京之战绝不可能如此轻易取胜。”
唐肃宗然之,遂令人为众将评定功绩,论功行赏。评定下来,李豫、郭子仪、李光弼三人的功劳皆为第一等,此事得到了所有官员的支持,无人提出异议。唯一引发争议的将领,便是张巡。就斩敌人数来看,张巡在一年多时间内,累计斩杀敌军近二十万,这一数据碾压其他所有将领。要知道,郭子仪在香积寺之战,南山之战虽然也杀伤了大量的敌军,但因为他曾惨败给安守忠一次,所以他的斩敌人数是有水分的,得把阵亡的几万人扣掉。另外这两战,李嗣业、叶护世子的表现实在太出彩,把功劳全归于郭子仪一人也不公平。就作战难度来看,张巡的兵力全是临时招募的民兵,最多时才几千人,而且长期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因此他的作战难度也是众将之首,无人可与之相比。最后,就作战意义来看,睢阳保卫战虽然不及收复两京之战重要,但前者长期保证南北漕运畅通,是后者得以发动的基础,所以在这一点上,张巡依然不逊色于郭子仪、李光弼等人。
既然三项评定功绩的硬核指标张巡都位列第一等,那为何他会引发争议呢。因为有大臣详查过睢阳之战的经过,上奏皇帝道:“张巡镇守睢阳时,明明有多次机会可以逃走,但他宁可杀人而食也不肯弃城,看似英勇无畏,其实本末倒置。须知,他身为朝廷大臣,任何时候保全百姓都是最重要的,如此冷酷无情之人,若将其功劳列为一等,只怕天下人会因此心寒。”
唐肃宗也认为张巡杀百姓充饥之事过于残忍,如果高度表彰他,会让人误以为朝廷大将都是杀人无情的屠夫,于是他颁布诏令:册封李豫为楚王(之后又立他为皇太子);册封郭子仪为代国公,加授司徒之职,赐食邑一千户;册封李光弼为魏国公,加授司空之职,赐食邑一千户。功劳没有被评为一等的将领,如叶护世子、李嗣业、仆固怀恩等人,以及之前坚守城池被叛军杀害的官员,亦分别有赏,如果将领已经遇害,其子孙世袭朝廷赐予他们的封地、爵位。另外,在战斗中牺牲的普通士兵也得到了朝廷的抚恤,其家人免除两年的赋税和劳役。这么一番封赏下来,基本所有人都皆大欢喜,唯有张巡、雷万春、南霁云三人的战功无人提及,或者说被朝廷故意忽略。
张巡生前有一好友,名叫李翰,得知这一结果后愤然不平。他言辞激烈地上奏皇帝道:“臣听闻有人指责张巡,说他杀人食肉,是国家的罪人,明知不可守仍坚守睢阳,是愚昧的行为。此事他人不明,犹可理解,难道连陛下也不明白张巡的难处么!张巡坚守的哪是睢阳,他坚守的可是整个江淮,如果他真的弃城逃走,那南方的半壁江山早已不属大唐所有了。陛下凭借张巡守护的漕运以光复两京,今日,却听信一些大臣的谗言,认为张巡不但无功,而且有罪,这是何等的可笑。众所周知,张巡镇守睢阳期间,曾多次派人外出求援,结果无一兵一卒前往相助;他又派人向其他将领借粮,结果睢阳城连续断粮数月,连纸都吃尽了,也无一粒粮食送达。张巡身负坚守江淮,保障漕运之重任,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与百万大军抗衡,他若非实在无计可施,也绝不会杀人而食。此外,如果说张巡在镇守睢阳初期就有杀害百姓的行为,即便他的初衷是为了国家,臣也会同样认为他有罪。但当时的情况是,睢阳城中的百姓早已饿死了十之八九,只剩下数百人,这些人若非被张巡所杀,同样也会饿死,所以错不在张巡,而在于对睢阳见死不救的贺兰敬明等人。张巡杀死百姓之后,亦深感愧疚,故以死明志,如果陛下因为他死了而选择忽略他的功劳,那他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不久后就会被人遗忘。像他这样的人,如果连死后都无法获得赞誉,那是国家的悲哀。臣恳请陛下重新评定张巡的功劳,并将其所做的一切如实载入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