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见唐肃宗搬出太上皇说话,碍于“百善孝为先”,也不好再劝,只得摇头退下。数日之后,奉唐肃宗命令,郭子仪在凤翔城外大点兵。此役收复长安,和房琯指挥的上一战一样,唐军出战的兵力仍是十万人左右,以郭子仪为最高统帅,王思礼、仆固怀恩、王仲升、浑释之、李若幽等人担任副将。这其中,除了王思礼,其余几人皆是常年跟随郭子仪征战的朔方军将领。
时值四月,按照农历,已是该年初夏。李泌提到的“气候影响战争走向”问题,郭子仪也考虑到了,所以他既集合得大军,很快就争分夺秒地向长安进发。唐军出发的起点凤翔郡位于渭水以北,要抵达长安城下,必须通过渭桥。在渭桥以北,叛军提前构筑了一座营地用以监视唐军动向,镇守此营的大将名叫李归仁。李归仁见朝廷大军抵达,亲率五千骑兵前来迎战,不劳郭老将军动手,郭子仪帐下四员猛将仆固怀恩、王仲升、浑释之、李若幽见敌军兵少,代郭子仪领兵上前厮杀,一战即杀得李归仁全军覆没。李归仁水性不错,危急关头脱去盔甲,独自一人游泳逃往长安,匆忙向安守忠汇报官兵大举来犯的消息。
凭借之前长安之战第一回合杀得房琯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战功,安守忠此时已升任燕国关西节度使,如史思明总督河北一样,他也拥有总督潼关以西的绝对权力。此人上一战大胜,固然是占了“纸上谈兵”之将房琯的光,但本身的才能也确实非同寻常。李泌曾给叛军众将的军事才能排过名次,第一是史思明,第二就是安守忠。
安守忠不止军事才能厉害,他手中还有三件非常厉害的“法宝”。第一个法宝是“曳落河”精兵,这是安禄山生前精心组建的一支特种部队,但凡被收入该军队的,都是力大无穷,武艺高强的胡族壮士(曳落河,即突厥语“壮士”之意)。第二个法宝,是两员猛将,一位叫李归仁,另一位名叫安太清。别看李归仁刚刚游泳逃命而归,败得狼狈不堪,他是曳落河精兵组建之初的统领,之后安守忠当上了长安守将,曳落河精兵才改由安守忠接掌。第三个法宝,不是兵,也不是将领,而是安守忠独辟蹊径研究出的一套阵法,长安之战第一回合时,安守忠就想拿房琯率领的唐军做个试验,哪知房琯的铁牛阵外强中干,还没等及他把阵法布置起来唐军就全面溃败了。这次碰上真正的名将郭子仪,安守忠的阵法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郭子仪、李光弼、史思明、安守忠,这也是唐、燕两军眼下最强的四员大将了,而且这四人全都是元帅之才。其中,李光弼、史思明这对夙敌早已分出了胜负;这次长安之战第二回合,则是郭子仪、安守忠的首次正面对决。
安守忠得知郭子仪大军已通过渭水,即将兵临城下,他不敢怠慢,急忙将第一个法宝曳落河精兵全部召集起来,交给第二个法宝,李归仁、安太清二将分别统领,在长安西郊使出第三个法宝——布阵。
根据安守忠的指示,这次燕军布置的阵法,是为“一字长蛇阵”,也就是把士兵排成一条长长的直线。这个阵法从表面上看,并无稀奇之处,但要知道,长安城附近并非只有渭水,还有另一条河叫潏水(渭水支流)。曳落河既然是叛军的王牌劲旅,总人数自不会多,大约九千人;而潏水是渭水的支流,总长度也自不会长,大约一百三十里,如此,燕军一条长长的直线排下来,恰好每隔两米站着一名士兵,从而把整个潏水东岸守卫得滴水不漏。
等郭子仪抵达时,安守忠的阵法早已经布置完毕。郭子仪见状,下令几位副将分头率军渡河,结果因曳落河精兵单兵作战几乎无敌,又有潏水这一地利优势,唐军数次发动进攻,都未能突破东岸的燕军防线。双方大战了好几日,郭子仪的十万大军仍被九千燕军牢牢拦在潏水西岸。
郭子仪用兵向来谨慎,见潏水东岸燕军人虽不多,但秩序井然,进退有度,知道这次遇上了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他便不再着急进攻,让手下士兵在潏水修筑营地,与安守忠展开相持。这么一来,唐军的人数优势随即显现了出来,因为唐军此战出动的人数有十万,可以轮流值哨,分别休整;而安守忠帐下的总兵力虽然也有十万之数,但这次参与布阵的士兵只有曳落河精兵这一支,一旦和唐军一样也分作几班轮流休整,他们严密把守的潏水防线便会露出破绽。
双方又相持七日,到了该年五月上旬,郭子仪隔着河岸远眺,见东岸那些之前还龙精虎猛的胡兵已渐渐显露出疲态,暗暗窃喜,密令几位副将重新作渡河准备。果不其然,安守忠紧随其后,也下达了弃守潏水防线的命令,只见他和九千士兵仍排着一条长长的直线,南北相连长达数十里,正朝着长安方向撤退。
“叛军此阵,有一个极大的破绽,那就是阵线拉得太长,首尾不得兼顾。等会儿渡河之后,你等集中兵力,猛击其中枢部位——所谓打蛇打七寸,叛军阵法的腹心一旦被摧毁,将不战自乱。”郭子仪对几位副将,以及自己的儿子郭旰、郭晞等人下令道。
郭子仪有八个儿子,其中次子郭旰,三子郭晞最有军事天赋。郭子仪总领朔方军后,每次外出征战,都将这两个爱子带在身边。众将以及郭子仪二子得令,遂分率军队渡河向东,火速追击叛军。安守忠听见身后喊杀声大起,见唐军众将全部出动,且皆朝着自己所布的“一字长蛇阵”中枢部位杀来,沉声对左右道:“你等前往告知李归仁、安太清,待与唐军接战之后,就按照本将军之前的部署,立即改变阵形!”安守忠身边侍从去后,安守忠拔刀在手,喝令全军停止撤退,集体转过身来与唐军正面相迎。
郭子仪年迈,又肩负主帅之职,渡河之后,他让部将和儿子们带着唐军主力上前拼杀,自领少量的后军,在他们身后看守辎重,顺便观看战况。按照郭子仪之前的分析,安守忠若见唐军把全部火力集中攻打燕军的中枢位置,一定会惊慌失措,匆忙带着士兵逃回长安;哪知安守忠对此丝毫不惧,显然唐军的这一做法他已提前料定,成竹在胸。郭子仪见状,暗叫不好,想派人上前拦住众将,让他们暂停进攻,却哪里还来得及。只见唐军和燕军短兵相接之后,安守忠所率的九千精兵随即阵形大变,从“一字长蛇阵”,变成了“人字雁形阵”——呈“”形。变阵之后,李归仁率领三分之一的军队,绕至唐军左翼,从北向南发起进攻;安太清率领三分之一的军队,绕至唐军右翼,从北向南发起进攻;安守忠带着剩下的军队,据守“人字雁形阵”的箭头位置,正面拦截唐军攻势。这一阵法成型后,只顾埋头向前冲锋,不知不觉也排成了“一字长蛇阵”的唐军顶不住燕军从两翼展开的猛烈打击,反倒被李归仁、安太清两部叛军占据了中枢,把唐军阵形斩断成两截,首尾不得兼顾。不多时,驻守在附近的长安守军也赶来助战,唐军见叛军主力抵达,再也支持不住,顿时一败涂地,郭子仪次子郭旰战死于乱军之中,唐军判官韩液与监军孙知古都被燕军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