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确实有个能力,但已经没必要了,他利用燕军的畏惧心理,接下来从正面发起进攻,就轻而易举地杀败了兵力是他十几倍的燕军,当场斩首一万多人。史思明聚拢败兵,重新在城外构筑营地,一边派人回河北重新筹措粮食、武器、战马,一边派人向安禄山解释此事,希望得到谅解。这一战打成这样,史思明真的想死的心都有了,但没办法,只要他的主力部队还在,且安禄山没有允准他退兵,他就得硬着头皮继续和李光弼耗下去。不久,洛阳方面送来的消息让他如释重负。
“李将军先回范阳吧,接下来的太原之战,由蔡希德代替你指挥。”
就在史思明围攻太原期间,洛阳城内发生了一场政变。这场政变的策划者,便是前文曾提及的燕国宰相严庄,他因不堪忍受安禄山长期殴打、辱骂之苦,于是联合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安禄山的近侍李猪儿等人,弑杀了安禄山。安禄山死后,严庄担心各地叛军闻讯会军心动摇,故伪称安禄山效仿唐玄宗,提前把皇位传给了安庆绪,自居太上皇;燕国朝廷对外发号施令,也暂时仍以安禄山的名义下诏。
安庆绪懦弱无能,自登基之后,终日沉迷于酒色,燕国军政大事悉决于严庄一人。严庄担心史思明手握重兵,若得知安禄山死讯,会打着替安禄山报仇的名义挥师入京除掉自己,因此对其百般笼络。他上奏安庆绪,提议将史思明封为妫川郡王、范阳节度使,兼领恒阳军事,安庆绪自然全部准奏。
由于范阳是叛军的大本营,安禄山在世时,但凡征战所得的战利品,很少留在洛阳归他自己享用,大多都被他派人运往范阳。安禄山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防一手,即便将来唐军展开反攻,叛军战事不顺,他仍能凭借囤积在范阳的大量金银财宝、战马武器实现割据一方。哪知这些战利品安禄山自己无福消受,全都间接送给了史思明——史思明被安庆绪册封为王后,他很快就查清了安禄山已死的真相,眼见范阳城中财宝堆积如山,战马、粮食也十分富余,史思明不甘心受安庆绪节制,渐有据河北称帝的野心。
再说史思明回范阳后,蔡希德成为了太原前线的燕军最高统帅。蔡希德见燕军上下全都得了“恐李光弼症”,甚至还有一些士兵直接称呼李光弼为“地藏菩萨”(这是形容李光弼善于在地下发动攻势),心焦不已。一日夜间,正当他冥思苦想该用什么方法来针对唐军的地道战时,数千唐军由李光弼亲自带队,突然前来劫营。叛军对此措不及防——他们没想到“地藏菩萨”竟然不玩地道战,改玩劫营的招数了,迅速全面溃败。经过一夜的交战,史思明临走前交给蔡希德的七万余士兵几乎全部阵亡,蔡希德仅带着数百骑逃脱。
太原保卫战至此结束,以唐军全歼前来攻城的十万燕军而告终(之前与史思明的交锋过程中,唐军已杀伤了大量燕军)。和以往传统“保卫战”不同的是,这次的太原保卫战唐军形势一点儿也不艰苦,胜得非常轻松写意;反倒是人数占据压倒性优势的燕军从始至终被李光弼牵着鼻子走,输得心服口服。消息传到凤翔,原本打算坚决贯彻李泌提出的“彭原论策”的唐肃宗急忙派人将郭子仪从河东召回,待郭子仪到后,唐肃宗和颜瑞色地对他道:
“上次是朕用人不明,以致有陈涛斜之败。此次朕欲请郭元帅总领凤翔、河东二军,再次前往收复长安,不知老元帅能否替朕分忧,一偿朕的夙愿?”
郭子仪听后一愣:“可是李……”
“诶,此一时彼一时也。朕与先生在彭原商议战策时,正值我军连战连败,士气不振,且军中的钱粮、兵甲也折损殆尽,所以朕知长安不可急下,故用先生之计,欲徐徐图之;可如今,太原一战震惊天下,叛军在河北的兵力已受到重创,根本无力南下支援长安,与之同时,凤翔以西,前来勤王的第二批唐军已即将抵达,凤翔以南,朕派人在江东等地筹备的粮草、布帛途径水路,也快运到了。朝廷与叛军双方强弱再次易势,加上有郭元帅你亲自督战,这一次定能一战成功。”
郭子仪明白皇帝心意已决,这次不再违拗上意,他只是提醒唐肃宗道:“陛下是否先与先生商议一下,再作决定?”
“不必了,李泌若是前来,朕自有说辞。”
郭子仪受命退下后,李泌果然随后前来觐见,又以“先取范阳,后取两京”之事劝谏唐肃宗。唐肃宗问老师道:“莫非先生尚未得知李光弼太原之战大获全胜的消息?”
“非也。”
“那安禄山已死,先生听说了么?”
“当然。”
“那……难道先生是说,郭子仪和房琯一样,也是一不懂军事,只知夸夸其谈之人?否则,为何他已同意先取长安,先生却仍执意要按原先计划行事?”
“郭子仪是真正的名将,单论军事才能,他是臣的十倍,岂能与房琯之流相提并论呢?”
唐肃宗要的就是这样的回答,他听到这里,情不自禁露出笑意道:“既然先生都认定我军形势一片大好,郭子仪又足以堪任,那为何不懂得变通呢?恕朕直言,以当今的局势,现在放着近在眼前的长安不取,却要让我军向东北长途跋涉数千里去攻打遥远的范阳,先生之言,颇有些迂腐了。”
李泌并不着恼,与之前一样,他又提前分析了唐肃宗执意先取长安的后果:“这一次我军攻打长安,确实会取得胜利;但同时,陛下希望两年之内平定此次叛乱的梦想也就此泡汤了,依臣判断,哪怕收复了两京,这一场至少还要再打七八年。”
“先生的话,有何依据?”
李泌娓娓说道:“陛下仔细想想,我军的主要兵力来自于何处?主要是来自朔方、陇西、以及西域等地,这些地区的士兵虽然骁勇善战,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习惯寒冷,而畏惧炎热。眼下正值春季,等这些士兵打下有重兵驻守的长安、洛阳之后,夏季也到了,那时陛下若让他们继续北上攻打叛军的巢穴,他们一定会因为关东地区夏季炎热,而内心抗拒继续进兵。如此,叛军即使失去了两京,他们仍能在河北休整兵马,重整旗鼓,加上安禄山生前努力经营,范阳城富极天下,更甚于两京,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卷土重来,这样大唐和叛军的交战就会无休无止。相反,如果能趁着夏季未到先攻取空虚的范阳,我军携大胜之威再南下收复两京,用不了几个月此战就基本结束了。叛军失去了根据地,从此便成为了走投无路的流寇,很快就能彻底荡平他们。”
唐肃宗从未怀疑过老师的智慧,这次也不例外。不过对于李泌提出的这番新颖的观点——气候也会影响战争的走向,他着眼的重点却和李泌不太一样。他最后问李泌道:“总之先生认定,至多到今年夏季,我军就能结束长安、洛阳的战事,对吗?”
“但范阳……”
“能收复两京就够了,朕思念父皇,希望能尽快把他迎接回京城。至于其他的事儿,等朕把父皇迎回之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