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骑兵记下八字口令,依照郭老将军指示,如附骨之疽一样缠着叛军——史思明若不防备他们,他们就冲上去胡乱砍杀一阵;等到史思明反应过来,准备与他们交战时,他们早跑远了。之后史思明学乖了,跟郭子仪一样闭门不出,打算与官兵在城外相持,这五百骑兵见状也没闲着,他们每日清晨跑到叛军营前耀武扬威,傍晚跑到叛军营前吹奏军号,晚上还缺德地往叛军营地内丢火把……叛军众将逮他们又逮不着,哪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一个个吃不香,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又常常被五百骑兵在睡梦中惊醒。长此以往,史思明等人逐渐面黄肌瘦、形如枯槁;别说人了,连战马都因频繁被惊动,累死了许多匹。
史思明这才发现,郭子仪似乎是比李光弼更可怕的对手,李光弼的阵法虽然厉害,但至少他会和你正面过招,就算败,也败得服气;这郭子仪最可恨之处在于,他总是偷偷摸摸地给你下黑手,你想和他光明磊落地打一仗都找不着机会。忍无可忍之下,该年五月末,史思明秘密照会手下众将:“所有人听着,营地不要了,粮食不要了,辎重也不要了,我们得把我军仅存的五万精锐安全带回博陵。若继续守在此地,无异于等死。”叛军众将早就受够了,对此毫无异议,又分头通知手下士兵:“今夜就逃,记得把无关紧要的东西都留下。”五百骑兵于一日夜间前来放火时,察觉情况有异:“今夜怎么没人出来救火?”他们返回唐军大营之后,忙将这一情况告知郭老将军,并问他:“追,还是不追?”
郭子仪手抚白须,笑道:“史思明不是要与我大战一场吗,老夫给他这个机会!传令三军,全线出击!”
第二日清晨,经过一夜急追,数万唐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的率领下,成功在嘉山东麓堵住了正狼狈溃逃的叛军主力。叛军人困马乏,战意全无,之前的精锐之师,早已沦为嬴兵,故才与官兵乍一交手,就立刻溃不成军。唐军则大杀四方,如屠宰羔羊一般毫不费力地逐个砍下叛军的头颅,叛军总计才五万多人,此次嘉山之战,仅被斩首的就达四万级,另有一千余人被俘,若干人失踪,他们所乘的战马因四腿发软,也悉数被唐军缴获。史思明在混乱之中跌下马来,他马也不敢要了,独自一人披头散发,手持断枪,魂不守舍地终于徒步逃回了博陵。还没等他喘口气,只听城外鼓声大振,却是李光弼带着半数唐军紧随其后,也已兵临城下,即将发动攻城战。史思明扫视了一周城外的唐军,见郭子仪不在军中,如释重负之余,不免心中好奇,他忍不住对城下发问道:“李光弼,郭子仪人呢,那狡猾的老贼现在何处?”
“哦,他因范阳守军大多死于嘉山,现带着另外半数唐军,去攻打范阳去了。”
“……”史思明听后,颓然晕倒。
叛军的末日眼看即将来临,这时距离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才过去半年时间,郭子仪、李光弼二位名将各显其能,在河北翻云覆雨,史思明一败再败。只要再拿下范阳、博陵两座城池,郭子仪制定的战略计划便将全部实现,安史之乱也将随之彻底结束。
几日后,郭子仪、李光弼各自督战,破城在即,突然有朝廷特使前来,急召二人前往相见。郭、李二人为此不得不下令停止攻城。待二人到后,特使取出天子诏书,大声宣读道:“郭子仪、李光弼,现潼关已经失守,太上皇已经前往蜀地避难。朕命令你二人立即班师,前来灵武护驾!”
郭子仪、李光弼顿时懵了——潼关守了半年都没丢,为何离奇失守?另外,怎么多出来一位太上皇,那现在到底谁是皇帝?之后,经使者详细解释,二位将军方弄清其中的来龙去脉……
话回当日,朝廷以高仙芝、封常清为主将,临时招募军队迎战安禄山的叛军主力。高仙芝吸取封常清的教训,在明知双方军队战力悬殊的情况下,采取壮士断腕之策,全盘舍弃潼关以东的土地,并将军中的所有财物发放给士兵,从而以土地、钱财换取时间——撑到各地勤王之师赶到。
很显然,高仙芝是对的,他这一招虽然使得他个人的声誉受损,却成功用一群乌合之众抢在叛军之前进驻了潼关,且守住了潼关。安禄山对高仙芝的果断、机变惊叹不已,正当他无助地抱怨遇到了一个难缠的对手时,朝廷内部有人却帮了他的大忙。
此人即是边令诚,在小勃律之战中与高仙芝初次合作那位宦官监军,前文说过,那一战之后,高仙芝成了举国称颂的大英雄,而边令诚沦为了人人唾弃的狗熊。此战,是他与高仙芝的第二次合作,恰好他又是监军。本来,边令诚见封常清与叛军遭遇后一触即溃,静等着看高仙芝的笑话,哪知高仙芝力挽狂澜,竟硬生生靠几万商贾、农夫,将二十万精锐叛军挡在潼关之外达一个月。想到二人之前的过节,边令诚担心高仙芝会再次立下大功,于是在回朝奏事时,他向唐玄宗进谗道:“高仙芝仗着手握大权,欺君罔上,竟然把潼关以东数百里的肥沃土地拱手让给了叛军;而且他还假公济私,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饷和赏赐。”
唐玄宗正奇怪为何高仙芝不遵从君命在陕郡镇守,却主动退往潼关,听后大怒,让边令诚带着圣谕返回潼关,立斩高仙芝、封常清二人,同时让朝官举荐其他上将接替之。天宝十四年年末,也就是李光弼首次与史思明在常山交手之时,边令诚回到潼关,先斩了封常清,接着又把高仙芝召入大帐,宣读了皇帝的口谕。高仙芝听后愤怒回道:“我所做的一切,只为替国家守住潼关,早日打败叛军。监军大人如此陷害我,难道不怕引起公愤吗?”帐外士兵听说边令诚要杀高仙芝,果然从四面八方涌来,齐声大喊“冤枉”,惊天动地,边令诚见将士们哗变,一时手足无措。高仙芝正要上奏天子,自辨清白,赫然发现封常清已被杀害,尸首晾在一旁。高仙芝长叹一声,临时改变了心意,他看着封常清的尸首说道:“你我二人合称双璧,向来共同进退。你既已被杀,我又岂能独活?”说罢,高仙芝慷慨赴死。
高仙芝、封常清俱被加害,这正是亲者痛,仇者快,安禄山听闻此事,差点笑掉大牙,本来已经稳住了形势的潼关也再度告急。而让唐玄宗尴尬的是,他紧接着发现:似乎没有人可以取代高仙芝、封常清。因为除出这二人,其他公认的名将,郭子仪、李光弼正在河北与史思明大战,暂时脱不开身,哥舒翰半身不遂在家养病,安思顺又和安禄山有血缘关系,不敢委以重任。思来想去,唐玄宗碍于实在无人可用,不得不担着极大的风险,把连骑马、行走都不能够的哥舒翰请出山,让他亲临潼关督战。哥舒翰自知以他目前的身体状况,难以承担该重任,再三上书推辞,但最终,他还是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因为他也发现,除了他确实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