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常清被安禄山打得丢盔弃甲毫无还手之力,此事震惊朝野。唐玄宗一边愤怒地斥责封常清无能,一边令人起草诏书,削去封常清所有官爵,贬为庶民。朝廷的舆论也是一边倒,几乎所有人都将洛阳失陷的原因归咎于封常清无能,只有一人例外——高仙芝。高仙芝和封常清多年共事,深知此人绝非浪得虚名之辈,他听说封常清战败西逃,急忙将他迎入自己军中,询问其交战经过。听过封常清的汇报,高仙芝也不由得紧张起来:“我的士兵与你的一样,也都是不久前临时招募,这些人本来都是些粗俗鄙陋之人,从未见过断头流血、尸横遍野的惨状。叛军若此时前来攻打陕城,那可如何是好?”
这也正是封常清最担忧的,国难当前,他已无心去理会自己的功名利禄和朝中的那些流言蜚语,他只想做一件事,那就是协助高仙芝,不惜一切代价把长安城牢牢守住。但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叛军的实力他曾亲眼目睹,高仙芝若于此时在陕城一带与他们短兵相接,结局如何,未战已知。他遂激烈地劝谏高仙芝道:“在下是败军之将,原本无颜妄议军事,但有一句忠言,不得不提醒高将军。如今,洛阳城已落入叛军之手,他们的下一步目标定是西都长安,关西的援兵迟迟未到,将军又把兵力皆部署在陕城,潼关这时无人镇守,若让叛军得知,他们一定会星夜抢占潼关,若潼关再失陷,那整个关中就非大唐所有了。所以,在下希望将军能果断地放弃关外之地,立即把全部兵力撤至潼关,同时加紧训练士兵,并用大量的财物奖赏他们,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此,方可与叛军一战。”
高仙芝仔细斟酌之后,点头道:“这一计壮士断腕,虽有不妥之处,却是眼下仅有的办法。”他随即传令:让所有士兵随他奔赴潼关,临行之前,但凡关外能带走的粮食、财物全部带走,不能带走的,一律就地焚毁。士兵们按照其指令,匆忙将陕城附近的几座粮仓全部烧成灰烬,然后用牛车拉着大量的粮食、布帛,紧急向潼关方向逃亡。高仙芝等人刚抵达潼关,安禄山的叛军几乎同一时间也杀到了关下,官兵们仓促回身与叛军交战,一触即溃,其所押运的数千辆牛车大多被叛军夺取。高仙芝趁着叛军忙着哄抢粮食、财物的契机,让士兵们火速退入关卡。成功进入潼关后,高仙芝又吩咐有司:但凡未被叛军夺取的钱财、布帛,全部分发到士兵们手中,一文钱、一匹布都不用剩;同时他激励士兵们道:“只有守住潼关,你们才能把这些财物带回去,否则,这些全都是叛军的战利品。”因运入潼关的财物仍有许多,士兵们眼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富翁,无不欢呼雀跃,纷纷宣誓,要与潼关共存亡。
经高仙芝、封常清二人的努力,朝廷官兵终于有惊无险的在潼关站稳了脚跟,又筑起了一道新的防线。且在重赏的激励下,这支唐军的战斗力虽仍与叛军相差甚远,但凭借地利优势,只要他们坚守不出,叛军也拿他们没太好的办法。安禄山打到潼关后,其之前一路势如破竹的攻势就此被打断,高仙芝与之在潼关整整相持近一个月,两军不分胜负。
如此,整体战争形势逐渐开始对朝廷有利,因为表面上看来高仙芝和安禄山只是打了个平手,但须知道,安禄山的兵力基本都参加了此次叛乱,他就像一个已经抛出了所有筹码的赌徒;而朝廷方面这时还没开始发力,各地赶来勤王的大军尚在行军途中。只等各地援军一到,那时便是朝廷展开全面反攻之时。尤其是王忠嗣生前经营多年的河西、陇右、朔方三镇大军(河东军队已被安禄山接管),这三大军镇,皆兵强马壮、名将如云,曾多次击败强大的吐蕃,即便哥舒翰指挥的石堡城一战唐军损失惨重,但此时三大军镇的实力相加起来,依然比安禄山所辖的三大军镇要略占上风。
河西、陇右离关中并不远,至少比西域近多了。高仙芝、封常清之前从西域返回,都已和叛军打了一个多月,其实算算日程,河、陇大军也早该到了。之所以他们这时还没到,是因为王忠嗣去世后,接管该军的两员大将哥舒翰、安思顺都发生了变故。哥舒翰在王忠嗣去世后,官职不断升迁,安史之乱爆发前,其地位俨然已和安禄山平起平坐。哥舒翰年轻时喜欢饮酒、赌博,一旦没了王忠嗣这样严厉的上级约束,他便放浪形骸,嗜酒如命,也正因为酒喝多了,这一年他竟意外得了中风,已经半身不遂,出门都要靠人推着小车或者抬着走,不久前,他刚因身体原因向朝廷递了辞呈,一直赋闲在家。另一位大将安思顺的身体倒是没毛病,不过他政治成分不行——安思顺姓什么不好,偏偏姓“安”,而且他确实和安禄山有一点血缘关系,二人同族,童年时一起长大。不过天地良心,安思顺对大唐可谓忠心耿耿,安史之乱爆发前,安思顺曾多次拒绝了安禄山的主动示好,并将安禄山的反状不断向朝廷汇报,他与安禄山之间,一向泾渭分明。也正为此,安禄山谋反后,安思顺并没有被朝廷列入反贼的名单,当然,朝廷也绝不敢让他手握重兵,继续坐镇一方,于是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处理,唐玄宗把他单独调回朝廷,改任户部尚书一职。
安思顺被调回京城前,其官职是朔方节度使。他一走,朔方节度使的职位自然空了,需要有人立即接任。唐玄宗经属下推荐,最终颁布诏令:郭子仪以朔方节度副大使的身份,临时代替安思顺全权接管该镇的军队。说来真巧,郭子仪也发生了意外——他身体没毛病,政治成分也很好,可他母亲不久前去世,他于是和哥舒翰一样也向朝廷递了辞呈,说要回家替母亲守孝。唐玄宗这下真急了,一个个要么有病,要么有事,叛军都快打到长安了,郭子仪你还回家守什么孝,懂不懂什么叫“先有国才有家”。他随即宣布:鉴于情况特殊,不得不采用“夺情”(指为了国家大义强夺其孝亲之情)的方式强行起复郭子仪,勒令其立即前往朔方赴任。
郭子仪知道轻重,收到命令后不说二话,立即快马加鞭前往朔方,以主帅的身份接掌该镇军队。迎接他上任的众多军官之中,有一人见新任主帅是郭子仪,神情既尴尬,又恐惧,此人便是之前和郭子仪同事多年没说过一句话的李光弼。李光弼扪心自问:他和郭子仪之间虽谈不上血海深仇,但也可说是老死不相往来,如果是他当了郭子仪的上级,他定要好好整治一下对方,大出口恶气;可现在情况恰恰相反,郭子仪成了朔方军镇的最高长官,难保他的想法不是和自己一样,甚至手段更狠毒。之后几日,李光弼冷眼旁观,见郭子仪自打上任后一直忙着点兵选将,其他将领要么得了作战任务,要么留在他身边候命,只有自己一人,一直未被郭子仪召见。
李光弼越想越怕,只得主动去见郭子仪。一入主帅军帐,李光弼未等郭子仪发话,噗通一声当即朝他跪倒,叩头不止。郭子仪正在专心写奏章,见状急忙上前请李光弼起身,埋怨道:“李将军,这是为何?”李光弼强跪不起,流泪道:“下官有眼无珠,往日常触怒将军,今日事已至此,将军若要杀我,下官绝无怨言,但希望您能大发慈悲,看在我俩同事多年的情谊上,饶恕我妻子和子女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