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回朝之后,大唐与吐蕃这对夙敌之间的纷争并未就此消停,其后数年,吐蕃又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入侵战,第一战,战场仍在泾原,唐军方面的指挥官仍是马璘,马璘此人虽然在个人品德上有些瑕疵,在国家大义上却无愧于朝廷的信任,在他身先士卒的鼓舞下,唐军凭借地形优势和阵法优势,又一次以弱胜强击败了敌手。到了第二战,吐蕃人眼看泾原战场始终难以突破,突然剑走偏锋,改将进攻的方向对准了西川。西川,也就是蜀地,常言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意思是说蜀地偏处西方,四面环山,地势险峻,更兼其物产丰饶,粮食充足,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所以任何朝代,只要蜀地发生叛乱,想征服它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割据蜀地的统治者很难打出去,但别人也轻易打不进来。然而,这条定律到了吐蕃这里就失效了,因为吐蕃不是中原王朝,他是西方大国,而且是建立在青藏高原上的西方大国。蜀地的众多险道、关卡,能拦截对手自北向南、自东向西的进攻,却无法有效阻止吐蕃大军从蜀地的更西方俯冲下高原。考虑到蜀地的驻军一向极少,这里也并非郭子仪重点关照的防区,吐蕃大军对此战是势在必得,出于他们意料的是,结果却是又一次以他们惨败而告终。
因为这里虽然没有郭子仪,也没有马璘、浑瑊,却有另一位名将坐镇—崔宁。
崔宁,原名崔旰。唐肃宗时期,因剑南(即西川)节度使严武诚意邀请,崔宁前往西川担任严武的部将,其担任汉州(在今西川省广汉市)刺史期间,吐蕃怂恿西川境内的羌人多次发动叛乱,皆被崔宁用奇计平定,严武对他十分倚重。公元765年,严武去世,临终之前,他让崔宁上表朝廷,推荐与其交厚的蜀地官员王崇俊继任剑南节度使一职。结果等崔宁的奏表送到朝廷时,朝廷那边已经改任河南尹郭英乂为剑南节度使,让他入川接替严武。郭英乂入蜀之后,见西川战略位置得天独厚,渐生割据称王之心,因担心严武的旧部不服,他一上任就除掉了王崇俊,接着他又召崔宁前往成都见他。崔宁担心被郭英乂加害,借口要防备吐蕃和羌人,迟迟不肯动身,郭英乂见崔宁不来,大怒之下逮捕了崔宁的家人作为人质,又集合军队准备前往攻打汉州。崔宁被郭英乂逼得走投无路,只得孤注一掷反攻成都,哪知双方才一交手,崔宁发现那咄咄逼人的郭英乂外强中干,在军事上其实就是个草包,于是他以弱胜强,轻易攻占了成都,郭英乂在逃亡途中被追兵所杀。
崔宁本就得严武的旧部拥戴,他进入成都之后,便顺其自然接掌了蜀地的统治权。消息传至朝廷,唐代宗得知他刚派去的剑南节度使郭英乂被崔宁所杀,震惊之余,立即下令宰相杜鸿渐率军前往西川调查此事。杜鸿渐担心崔宁善于用兵,不是其对手,他在入蜀之前特地作了大量的准备,又联合了泸州、邛州、东川等地的军队作为后援,哪知他到了成都郊外,崔宁早已派人在此隆重相迎,并提前为远道而来的他准备了一份非常隆重的贺礼,其中仅锦缎一项就达几万匹。杜鸿渐见崔宁如此识趣,对他的提防之心自然大消,加上他率军入城之后,查证下来确实是郭英乂要杀崔宁在先,于是他不久后就回到朝中,在皇帝面前一再替崔宁美言,并提议正式任命崔宁为剑南节度使。唐代宗依然担心崔宁会割据蜀地作乱,因而他虽然同意了该提议,却附带了一个条件:崔宁在正式上任前必须亲身入朝一次,以证明他对朝廷的忠诚。崔宁见到圣旨后连夜启程来到了京城,哪知他前脚刚走,蜀地真的发生了叛乱,成都陷落,发动这场叛乱的正是杜鸿渐之前召集的援手之一,泸州刺史杨子琳。唐代宗至此方才相信了崔宁的忠诚,他遂不负前约,正式任命崔宁为剑南节度使,让他立即返回蜀地平叛。待崔宁重新回蜀地,他的城池已大多被杨子琳占领,军队也大多被对方兼并,一时间城池俱失,无兵无卒。好在崔宁在西川还有一些田产,他把这些田产全卖了,加上他妻妾还有些嫁妆、首饰,也一并卖了换钱,很快又招募了数千军队。要说名将就是名将,就凭卖地、卖首饰仓促组建的这点杂牌军,崔宁再次开启连胜模式,轻易的又把杨子琳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随后,崔宁风风光光地悬挂节度使大印,二度入主成都。这还没完,正是“没对比就没伤害”,那个被崔宁率杂牌军打败的杨子琳因犯了谋反之罪,之后带着仅剩的几千败兵辗转各地流亡,各地官员都想抓住他上交朝廷邀功,结果无一例外全被杨子琳击败。眼看杨子琳的兵马越打越多,又声势重振,朝廷没法子,最终只得采用安抚政策,改任他为峡州团练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