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在郭子仪的策划下,唐军又一次祭出了招牌式的“斩首行动”,这一招唐太宗用过,李靖用过,薛仁贵用过,王忠嗣用过,如今李晟再用,依然奏效。但也正因这一招唐朝时期用得实在太频繁了,让尚息结事先有了提防—他出战之前,在豹皮外衣之下特意穿了层内甲,因此他虽然一连身中数十箭,伤得极重,却并未丧命。饶是如此,尚息结已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等他被部下救回大营之后,他连夜下令:全军立即撤回关内,然后经百城返回陇右,以避开李晟。左右不解,问尚息结道:“李晟虽然勇猛,但他部下只有数千人,此次凭借偷袭才侥幸得手。待明日双方重新列阵而战,我十万大军如墙推进,打败他们易如反掌,将军又何必舍近求远,下令改道呢?”尚息结分析道:“李晟所部虽不足虑,但他若将射伤我之事告知郭子仪,郭子仪必定会派援兵前来支援他。而且我军之前两战大胜,夺取的战利品和百姓实在太多,沿途携带极为不便,若等郭子仪的援兵赶到,那时再想改道就太迟了。”于是吐蕃众将再无异议,连夜举营退兵,迂回北上前往百城。

浑瑊、马璘二位大将奉郭子仪之令,早已在百城附近的险要地带布下了天罗地网,有了之前的教训,二位大将此次不敢再自作主张,老老实实的按郭子仪的要求布好了战阵。等了数日,没想到尚息结拖着伤痕累累的躯体,真带着吐蕃大军懵懵懂懂地来到了这条“死路”, 浑瑊、马璘二将大喜之下,毫不留情地对吐蕃人展开了屠杀,首战便斩首敌军达数千人。吐蕃上下哪曾料到大道有唐军,凤翔有唐军,这里竟然也有唐军—而且是真正的唐军主力,无可奈何之下,吐蕃人只得硬着头皮用血肉之躯强冲唐军的拒马枪阵,这一次该阵法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双方再战,唐军以寡敌众,以步兵对骑兵,再次大获全胜,又一举斩杀敌军达数千人,且夺回了之前被对方抢走的所有百姓和辎重。一时间,吐蕃大军为了快速通过百城,漫山遍野而逃,战马、兵器丢弃一地,浑瑊、马璘二将分头带兵尾随追击,一路追砍敌军至陇右方才凯旋而归。

经过百城之战,唐军重新扭转了对吐蕃作战的不利局势,吐蕃大军之后数年不敢再轻易越境,唐军的屯田计划从此得以顺利推行。郭子仪作为此战的策划者,在初期唐军接连败北的情况下仍镇定自若,用人不疑,向世人展现了何为名将风范,战后,不止其部下拥戴信服,朝廷评定功绩时也对郭子仪不吝嘉奖、赏赐。郭子仪戎马一生向来以大局为重,更何况他此时已经快八十岁,更加不会在乎这些虚名了。当然,他不在乎嘉奖、赏赐,不代表他的部下不在乎,于是郭子仪根据此战众将的表现,亲自拟定了一份功臣名单,希望朝廷按照他评定的等级,对名单上的将领逐一进行嘉奖。

一等功:李晟。

二等功:浑瑊、马璘。

三等功:李国臣、段秀实。

这份功臣名单一经公布,但凡有幸位列其中的将领基本上人人欢喜,打了这么重要的一场大胜仗,哪怕是四等公,五等公,都足以享誉海内,光宗耀祖。只有一人看到这份名单后不止不高兴,反而被气得脸色铁青。他风风火火去找郭子仪,向老元帅要个说法。

这人便是马璘,此次评定功绩,他高居二等功,仅次于李晟—这也正是让他不满的地方。在马璘看来,李晟只是他的一个裨将,此战杀的敌人又远远没有他多,凭什么评定功劳时反而位列其上?见过郭子仪之后,一向大大咧咧的他毫不掩饰地就此事抱怨起来,希望郭子仪能重新拟一份名单—他二等功没问题,但李晟绝不能是一等功,否则他以后没脸见人了。

郭子仪笑了笑,用一句话旁敲侧击地作了回答:“马将军,你忘了你的命是谁救的了吗?”

“这…”

“如果不是李晟,你早已战死,压根没有洗刷战败耻辱的机会。就凭这份恩情,你让他一下又如何?名单老夫已经派人送往朝廷了,陛下的嘉奖令不日就会送到,你且退下吧。”

郭子仪是个厚道人,这番话已经给马璘留足了情面,没错,马璘于百城之战中杀得敌人是多,李晟则压根就没参加这一战,但那又如何,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此次唐军与吐蕃连续多场大战谁的贡献最大。马璘于盐仓大败时,是李晟挺身而出救回主将稳定了军心,吐蕃大军企图经凤翔逃回陇右时又是李晟对其迎面痛击,迫使对方改道而行,这些对郭子仪来说,是雪中送炭的表现,那时他尚不知此次战事最终结果如何;而一旦吐蕃人按郭子仪的计划被迫撤至百城,此战结果已无悬念,马璘、浑瑊最后一战表现再好,也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马璘身为老将,此中道理不可能不明白,但他这人哪都好(对国家忠诚且作战勇猛),只有一个缺点:肚量小。他嫉妒李晟,尤其嫉妒李晟在这一战之后,正式取代自己成为公认的“大唐第一猛将”。其实说起来,这一点大可不必,“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历史规律,他自己当初也是凭借洛阳之战才一战成名。再说了,打仗又不是全靠武艺决定胜负(郭子仪在这一点上最有发言权),马璘身兼数州的节度使,在军中地位仅次于郭子仪,完全没必要和一个兵马使去争“谁是第一猛将”这种虚名。人哪,凡事最怕钻牛角尖,结果马璘不但钻了,一时竟还就出不来了,从郭子仪帐中出来后,马璘不满的情绪仍未得缓解—既然军功名单已无法更改,那就只得另寻办法挽回颜面了。想了数日,他召来部下李晟,交给他一个任务:“等郭子仪回京述职时,你随老元帅一道回去,若得陛下召见,就代我向皇帝求个官职—宰相(尚书左仆射)。”

李晟一开始没弄懂马璘的心意,这个任务您让郭子仪代为上奏也行,派个使者去请求皇帝也行,为何让我一个专门负责打仗的将军去帮你求官,还是宰相?直到马璘紧接着又说道:“倘若我无法当上宰相,将军就从此留在郭元帅身边吧。”李晟这才终于懂了,怕我今后又抢了你的功劳想赶我走对不对,直接明说嘛!

于是李晟只好与泾原众将作别,随郭子仪一道回朝了,有趣的是,唐代宗还真的答应了马璘的请求,任命他为宰相(名义上担任尚书左仆射,其主要职责仍是坐镇泾原防御吐蕃)。不过即便如此,李晟也没有再回泾原—郭子仪是多么精明的人,他察觉到马璘、李晟两位猛将失和,既然一山不容二虎,索性借着唐代宗任命马璘为宰相的机会,也一并替李晟谋取了个官职:右神策军都将。我们知道,神策军自唐肃宗登基以来,经过不断重组,已成为大唐禁军的核心(唐朝禁军在唐肃宗之前,主要由羽林军,龙武军、神武军三大部分组成,每军各置左右大将军一人,故称六军。唐肃宗登基之后,神武军被神策军取代,并成为禁军之首),神策军的最高统帅,一般由宦官担任,在这之下,依次是左、右大将军、左、右都将、左、右将军…皇帝之所以让宦官掌管神策军,是为了保证将禁军的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换而言之,他的能力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否对皇帝忠诚,一旦发生宫廷政变,或者需要派神策军协助其他军队参加远征,宦官的职责只是代皇帝发号施令,当个挂名主帅,真正负责领兵作战的是宦官手下的那些大将军、都将、将军,所以这些人光有忠诚度可不够,对其武艺的考核也极为严厉(朔方军虽然号称天下第一精锐,这只是相对于其他驻外的军队而言,不管哪个朝代,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永远是禁军)。

当然了,所谓“严厉的考核”,对李晟而言也只不过走个形式,他的骑术、枪法、箭法皆冠绝天下,稍微露一手,便让禁军上下集体拜服。自此,李晟子继父业,和他去世的父亲一样被编入禁军,负责保障京城的安全。郭子仪没有看走眼,就李晟的性格来看,此人天生就是当禁军的料,禁军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忠诚,对皇帝无条件忠诚。李晟成为禁军大将之后,极度厌恶军中拉帮结派,官官相护的行为,他的眼中只有皇帝,他也只效忠于皇帝一人。更难得的是,李晟的忠诚还不是愚忠,每当皇帝有行为不当之处,他都会立即进行指正;亲戚、好友委托他向皇帝求个一官半职,他一律严词拒绝;皇帝若将国事问计于他,他也会仗义执言,从不担心得罪其他人的利益,哪怕是连郭子仪都不敢轻易得罪的宰相元载,他都敢揭发其贪腐之事。唐代宗与他相处久了,忍不住感叹道:“老元帅这哪是替朕举荐了一位大将,李晟简直如魏征在世啊!”于是唐代宗逐渐对李晟宠信有加,将其视为心腹。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01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101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