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军在洛阳大败的消息不胫而走,盘踞在关东各地的燕国节度使、太守畏惧唐军讨伐,争相派人拜见仆固怀恩,希望向唐军投降。仆固怀恩与燕军众将相约道:“只要你等弃暗投明,助我军缉捕史朝义,老夫一力担保你等降唐之后官复原职。”燕军众将大喜,遂纷纷降唐。史朝义到汴州后,该地节度使张献诚拒绝 放他进入,史朝义无处落脚,只得再逃往濮州,尚未到濮州境内,前方有人来报:“陛下快停止前进,濮州守将也已降唐了,不止如此,他还主动派人与唐军联络,充当向导,仆固怀恩的大军眼看就到。”史朝义欲哭无泪,惶惶不知归处,幸得此时燕国睢陽节度使田承嗣带着四万军队前来与他会合,史朝义遂与田承嗣合兵一处,转身与唐军追兵再战,但这时,燕军上下知亡国在即,早已士气全无,史朝义转眼间又将这四万军队打没了。在唐军各地节度使与燕军各地节度使的四面围剿下,史朝义如过街老鼠一般被人一路追逐,连过五六个郡县,皆不能进入,史朝义悲愤不已,欲拔剑自刎,田承嗣提议道:“莫州守将与臣相熟,不如且去莫州落脚。”史朝义从之,二人到莫州(在今河北任省丘市北)后,该地守将果然大开城门放史朝义一行人进入。史朝义略得喘息,心知仆固怀恩的追兵马上又要追来,与田承嗣商议接下来该怎么办。田承嗣分析道:“陛下若能将留守范阳的精兵调来,尚能与唐军一战。您可立即前去调兵,莫州暂时由微臣代您镇守。”史朝义又看见了一丝求生的希望,他将自己的母亲、妻子、儿女一并托付给田承嗣,与之相约道:“若大燕因此得以保全,朕必不负将军。”说罢,史朝义挥泪而去。
史朝义哪里知道,田承嗣之所以跟随他至今,只因他消息闭塞,起初不知燕军于洛阳大败的消息。待与史朝义会合后,田承嗣没了兵权,再想投降唐军也晚了,所以他一直在寻找与史朝义分道扬镳的机会。这一日,史朝义前脚离开莫州,田承嗣后脚就把他的一家老小打入囚车,送至仆固怀恩军中,并告知唐军史朝义已逃往范阳的消息,仆固怀恩旋即下令唐军也改道北上。
史朝义到范阳后,该城守将李抱忠奉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之命,紧闭城内,也拒绝放史朝义入内。史朝义再回看身后,仆固怀恩又派兵追来,他实在走投无路了,只得愤怒地谴责李怀仙、李抱忠不顾君臣大义。李抱忠淡定地答道:“实不相瞒,整个燕国,如今全已投降了大唐,正因我等还顾念君臣之义,才没有使诡计将你骗进城来,进献给唐军。我看你与其在此多费口舌,还不如赶紧重新找个逃命的去处。”史朝义不服,以田承嗣之前一路相随,如今仍在坚守莫州的事迹相告,以证明燕国仍然还有忠臣,李抱忠忍不住笑道:“呆子,田承嗣若真的对你忠心,他何以告知唐军你的行踪;而若非他告知唐军你的行踪,官兵又怎会这么快就大举追来?”
史朝义仔细想想,确实如此,他悲叹一声,哀求李抱忠道:“我等从莫州一路逃到这里,期间滴水未进,将军赏我等一顿饱饭可以吗?”李抱忠不忍把事情做得太绝,稍作犹豫,令人向城外投掷了一些食物,史朝义与手下数百人狼吞虎咽的吃了,向李抱忠跪拜以示感谢,然后离去。稍后,数万唐军抵达城外,看见史朝义等人吃饭留下的痕迹,谴责李抱忠等人既已降唐,就不该首鼠两端,仍暗中效忠于旧主。李抱忠担心会因此得罪唐军,急忙向李怀仙禀报此事,李怀仙听后也深感焦虑,于是派人追查史朝义的去向。得广阳守将告知,史朝义到此地后也入城不得,似乎逃往契丹、契的领地去了。李怀仙为证明对大唐的忠心,随后亲自带兵昼夜兼程地追杀史朝义,终于在对方将要离开国境时成功追上,史朝义不堪受被自己大臣俘虏的屈辱,选择了上吊自尽。他死之后,李怀仙割下了史朝义的首级,进献于仆固怀恩帐前。
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下旬,随着史朝义自杀,华夏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叛乱之一—安史之乱正式宣告结束。不久,以仆固怀恩为首的唐军一众将领陆续向南撤军,回纥人也启程北上返回关外。然而,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天下的动乱却并没有因此结束,由于唐军在平定叛乱之后,选择以“降者既往不咎,且官复原职”的方式稳住那些燕国大将,真正收复的城池其实只有一座洛阳城,战利品寥寥无几,自然也就无法兑现当初承诺给回纥人的大量回报。登里可汗为此大怒,其回国途中,在河北纵兵肆意烧杀抢掠,无辜被杀的百姓数以万计;仆固怀恩、鱼朝恩得知此事后非但不加以制止,反而认为洛阳、汴州等地的百姓长期臣服于叛军,一律犯了通敌之罪,竟也和回纥人一样纵容朔方军、神策军在河南各地杀人放火、掠夺民财,河北、河南两地的百姓许多没有死于安史之乱,最终反而死在了自己官兵的手中。这场动乱整整持续了三个多月,在唐军、回纥军敲骨吸髓式的压迫下,中原许多地区房屋尽毁,百姓们死得死,逃得逃,即便侥幸能活下来的那些人,也都一贫如洗,无家可归。更缺德的是,时值初春,天寒地冻,唐军、回纥军烧人房子也就罢了,竟然连百姓身上的衣物都不放过,成千上万的百姓一时只能靠薄纸制成的“纸衣”来御寒。此等悲惨的景象,堪称恒古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