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事后得知此事,召张用济前来,怒而杀之;又上表朝廷为仆固怀恩请功,唐肃宗考虑到仆固怀恩之前担任郭子仪副将时就勇冠三军,立功无数,这次他又成功阻止了一场大动乱,遂破格提拔他为朔方节度副史,并封其为郡王。
自此,李光弼正式接过帅印,取代郭子仪执掌朔方军。经过全面巡视,李光弼很快明白朔方军为何会如此爱戴郭子仪,甚至不惜为了他谋反—之前的郭老元帅带兵有个特点:相对注重谋略和临战指挥,而疏于日常军纪。在他的军中,凡事以和为贵,只要士兵们不犯私斗、偷窃等大错,其他的都好说。比如说士兵们偷懒不想操练,旌旗旧了没有及时更换新的,修建营地时草草了事,这些哪怕郭子仪亲眼看到了,经常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朔方军作为当时天下少有的劲旅,底子在那里,只要打仗时士兵们能卖力冲锋就行。李光弼哪忍得了这个,别忘了他的座右铭是“慈不将兵”,于是他上任之后,一口气颁布了十几条军规,对士兵们该如何操练,旌旗该制成何等样式,营地该如何修建等问题,一一进行了严格修正。凡是达不到要求的,第一次警告,第二次严惩,第三次直接砍头。许多散漫惯了的老兵油子被李光弼折磨得死去活来,这些人不敢违抗新颁布的军规,又不敢向李光弼抗议,只得私下去找他们的老战友,新被任命为朔方节度副史的仆固怀恩,向其求助。仆固怀恩正色说道:“诸位可知,为了平定这场叛乱,我的家族已先后有数十人死于国难!李元帅这么做,也是希望你们都能活下去,他做得很对,治军之道,就该如此!”
在仆固怀恩的鼎力支持下,李光弼的整风运动进行得有声有色,没过多久,朔方军从上到下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尤其是那些老兵油子,一个个都被李光弼练成了“肌肉棒子”。史思明在河北听得此事,暗叫不好:若让李光弼把数万朔方军全部训练城虎狼之师,朕哪还有丝毫取胜的机会?不行,看来我军得立即出击,务必抢在他练兵完成之前就与之决出胜负。
该年九月,李光弼接掌朔方军三个月后,燕国新任皇帝史思明为阻挠对方练兵,主动挑起了唐、燕两国的新一轮大战。经史思明调度,燕国此战共计兵分四路南下,四路燕军统帅,分别为:史思明、史朝义、周挚、令狐彰。四路兵马,多则数万,少则数千。等四路燕军抵达黄河北岸之后,见黄河以南唐军设有营地无数,守备森严,史思明遂效仿郭子仪在相州之战时曾用过的计策,他颁令下去:“四路大军分头寻找唐军的防线薄弱处渡河,等到了南岸之后,朕与诸将在汴州会师。”
汴州,即战国时期的魏国都城大梁,到唐朝时期,大梁已被改名为浚仪县,即日后北宋开封府的所在地。史思明之所以把四路燕军会师的地点定在这里,原因有二:其一,汴州方圆数百里之内都是平原,一旦唐、燕两军在这里相遇,那就只能硬碰硬的列阵厮杀,双方比拼的是士兵人数和战斗力,地形等因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二,汴州位于洛阳以东,江淮西北,从地图上俯瞰,若将洛阳、汴州、江淮(以睢阳为中心)三个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几乎是个等边三角形,换而言之,史思明把与唐军决战的地点定在这里,唐军就必须应约前来交战,如果唐军迟迟不到,那燕军接下来只要分出一半兵力继续向东南推进,就能直插江淮,完成之前令狐潮、尹子奇未能完成的战略目标。前文说过,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江淮是大唐最重要的产粮基地,绝不容有失。所以史思明的计划,就是要利用他的兵力优势,逼迫李光弼与他在平原之上一战定胜负。
看得出来,史思明为“真正打败李光弼”很是下了一番工夫(相州之战唐军虽然战败,损失惨重,但唯有李光弼的兵马全师而回,一个战死、逃亡的都没有)。他总领四路大军抵达汴州后,信心十足地对众将分析道:“李光弼精通守城,而不善于野战,只要他敢来汴州,朕就让他和朔方军有来无回!”
他说这话时,李光弼已带着少数从人秘密抵达汴州,正在城内召见该地守将许叔冀。许叔冀此人,一向声名狼藉,睢阳之战时,他负责镇守彭城,不仅和贺兰敬明一样隔岸观火,坐看张巡被尹子奇大军围攻至死,更因畏惧敌势强盛,曾有投降叛军之念。后来相州之战,许叔冀也有参与,是十员唐军将领之一,那一战他唯一出彩的表现,就是龙卷云来临时他逃得最快。结果这么个小人,在战后不但没有受罚,反而还升了官,从滑、濮二州节度使,升任为汴、滑、濮等七州节度使。
李光弼之所以冒着被敌军发现的风险,亲自来见他,也正因顾虑此人反复无常,又胆小如鼠,怕大战之前许叔冀会掉链子—既然史思明把战场定在汴州,李光弼也打算率军前来迎战,汴州守将许叔冀的表现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此战的胜负。李光弼告诉许叔冀:“史思明是自来送死,本元帅要打败他易如反掌。你只需坚守汴州半个月,我就会亲率朔方大军前来与你相会。”
得许叔冀保证,一定完成李元帅交给他的任务,李光弼连夜返回设在洛阳附近的朔方军军营,与仆固怀恩等人商讨与燕军决战之策。数日后,李光弼率军数万如约启程,前往汴州增援许叔冀,他方走到半路,东方送来急报:“不好了,许叔冀见叛军人多势众,攻势凶猛,稍稍抵抗就投降了叛军。如今不止汴州失陷,濮州守将董秦等人也听从许叔冀的劝说,举城投降了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