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9年三月,史思明经过近半年时间的观望,认定唐军粮道被断,内外交困,来时的精锐之师已成嬴兵,此时是与之决战的最佳时机,终于下令全军驰离魏州,强势介入战局。在邺城以南,另有一条河名为安阳河,史思明到邺城南郊后,首先分出半数兵力,将此河南岸封锁;然后方率五万精兵渡河北上,悄悄逼近唐军,观察对方阵容。唐军众将不期史思明来得如此迅速,而且是从他们的身后出现,各部兵马皆阵势凌乱,一时来不及结阵应敌。史思明见状,再无顾忌,他大喝一声,直接带领五万大军向唐军阵地发起冲锋。驻军于邺城城南的王思礼、鲁炅二将最先与其遭遇,见史思明来势凶猛,一边竭力抵抗,一边急忙派人向鱼朝恩求援。鱼朝恩出帐一看,好家伙,唐军几万人和叛军几万人已杀得血流成河,双方射出的箭遮天蔽日,就如飞蝗一般。就战况来看,王思礼、鲁炅显然不是史思明的对手,鲁炅还被敌军射中了一箭。鱼朝恩虽然不是第一次亲临战场,但由于他之前与安庆绪交手时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唐军一直是压着安庆绪在打,所以他把战争看得跟下棋一样容易,丝毫没有战败的心理准备。一看唐军似乎已要落败,他当即便要丢下军队逃跑。
关键时刻,一人上前沉声说道:“慌什么,史思明交给我来对付!”鱼朝恩定睛一看,说话的是李光弼,顿时如释重负—差点忘了史思明的克星也在自己军中,有他在,那的确是不用怕了。不多时,郭子仪也带着数万兵马从城北赶来,与李光弼一样,他也根本不惧怕史思明,二位大将遂一前一后,在邺城城南联手抗敌。
名将就是名将,李光弼、郭子仪一旦出战,效果立竿见影,之前势不可挡的史思明终于被唐军成功拦住。而双方一旦陷入相持,就轮到史思明头疼了,随着其他唐军将领也陆续赶到,唐军稳住阵脚后依仗人数优势逐渐发起反攻,形势对他愈发不利。就在史思明骑虎难下,眼看又要败给李光弼时,突然一下子乌云密布,日月无光,与之同时,一位不速之客也由远及近,现身于战场之上。这位“不速之客”,人称龙卷风,其所过之处,是可怕的灾难,不止房屋成片的倒塌,大树纷纷被连根拔起,就连士兵、战马但凡来不及闪躲的,也统统被它裹挟上天。
“不好,是龙卷风,快,全军向南撤退!”李光弼、郭子仪纵是名将,也绝不敢与龙卷风为敌,二人忙带着手下士兵慌不择路的逃命。在他们对面,史思明也着急地催促士兵:“龙卷风来了,大伙儿快跑,快跑,朝北边跑!”就这样,之前还斗得你死我活的几位大将在一刹那间达成了默契,唐军集体朝南边跑,叛军则集体朝北边跑。不止投入战斗的两军将士逃得飞快,其他未参战的将领、士兵—包括鱼朝恩等人,在邺城城头观战的守军,以及史思明留在安阳河边准备封锁唐军退路的那些士兵,慑于龙卷风的威力,一下子全都逃得无影无踪…
相州之战,就以如此离奇的方式落下了帷幕,唐军从初战不利,到旗鼓相当,最后眼看获胜在即,却因为一场大风的贸然降临,遗憾的功亏一篑,以惨败而告终。明明双方都跑了,为何判定唐军落败?—因为到了第二日,大风退去,鱼朝恩惊讶地发现:昨日还听命于自己的十员大将,如今只剩下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三人还在军中,其他七位节度使、兵马使,因为不愿继续向他效力,都在混乱中逃回了各自的驻地,他们这一走,二十万唐军便只剩下数万人。
相比之下,史思明的损失就小得多,他的士兵等大风停后又重新聚拢到了他的帐下,不但兵力未损失多少,且他还得到了唐军留下的两份重礼。
第一份重礼,是唐军的营地和十万副武器、盔甲。之前大风来临时双方为了方便逃命,都将武器、盔甲、丢弃在了城外,唐军走后不敢再回来,这些便自然而然的都成了史思明的战利品。
第二份重礼,是被唐军围攻数月,差一点就能拿下的邺城。
安庆绪在向史思明求援时,曾与之约定:只要对方出兵相救,便将皇位相让。但唐军退走后,安庆绪大敌解除,加上他也派人从城外的唐军大营中搜刮了不少战利品,足够暂时解决温饱,便又后悔起来,他遂下令将城门继续紧闭,严禁史思明的兵马进城。
史思明见状,暗暗冷笑,既不责问安庆绪不放他进城之事,也不南下追赶唐军,他与十余万大军大张旗鼓驻扎于城外,每日杀猪宰羊,以犒劳士卒。安庆绪部下张通儒、安太清等人见史思明赖在邺城不走,忧心忡忡地劝安庆绪道:“陛下既与史王有约在先,就不可失信于人。否则史王怒而来攻,我军疲困已极,焉能抵挡?依属下们之见,陛下应该亲自出城去拜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