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在这之前,各式各样的权臣—文官、武将、外戚…甚至太子,这些人发动叛乱并成功夺取皇位的例子比比皆是,但还从未有宦官谋反成功的先例—其中最接近成功的可能就是嫪毐了,偏偏此人还是个“假太监”。究其原因,鱼朝恩解释得很清楚,太监是个非常受人歧视的职业,他们借着皇帝的宠幸狐假虎威还行,若要撂下皇帝自己另起炉灶,不会有任何人拥护他们。
于是,鱼朝恩是个太监的劣势反倒成了优势,最终赢得了这次主帅选拔。至于他从无领兵经验,不会打仗的问题,唐肃宗既然选择了他,自然就会力助他取胜。经唐肃宗调度,此次大唐出兵相州,不但阵容浩大,为他登基以来之最,共计出动二十万大军,另有十大战将随他一起出征。
这十员战将,分别为: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王思礼、鲁炅…对,你没看错,这些名将全是鱼朝恩的副手;他们带的兵也都是精兵,诸如朔方军,陌刀军,统统派上前线。看得出来,唐肃宗任用宦官为主帅之事虽然荒唐,但他同样明白这一战是关键之战,直接决定唐军能否光复河北,用多久时间能光复河北。加上朝廷此时钱粮不足,所以这一战不但要胜,还必须速胜,不然二十万大军庞大的军费开支很可能将朝廷压垮。按照唐肃宗的设想,如此强大的阵容一旦到了相州,那便如牛刀屠鸡,以石击卵,安庆绪可能直接就吓得投降了,就算他想抵抗,遇上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等人联手,也绝对撑不了几日。等得胜之后,论功行赏时,鱼朝恩身为主帅,自然独领头功;而真正承担作战任务的十员战将,他们这么多人联手出战,功劳一稀释,届时略微表示一下就行了。
唐肃宗的如意算盘打得是好,可十员大将也不傻,见唐肃宗如此安排,皆有怨色。他们之前都是总督一方的重量级人物,其中有九人为节度使,一人为兵马使,给一个太监当副手心中委屈也是自然。好在郭子仪、李光弼二人识得大体,他俩当先接旨,称颂皇帝的决策英明,其余大将功绩、威望远不及这二人,见状也只得硬着头皮到鱼朝恩帐下报道。一来,是唐朝之前无宦官担任主帅的先例,二来,唐肃宗也顾及众将的颜面,所以此战,朝廷未设元帅一职,而是让鱼朝恩以监军的名义总揽诸军,为他特设了一个官职,即上文提到的“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名为监军,实为统帅。在他麾下,十员大将一字平肩,皆无擅自行事之权。临战之际,他们所用的计策、战法必须先请示鱼朝恩,得其同意,然后方可施行。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备,一个监军,十员大将,率领二十万精锐唐军向河北大举进发。安庆绪全盛时期尚不是郭子仪、李嗣业的对手,见对方此来攻打相州,兵力更胜之前攻打洛阳那一战,心乱如麻,忙下令部将安太清率军数万,谨守黄河北岸,阻止唐军渡河。郭子仪向鱼朝恩献计道:“若我军集中于一地渡河,敌军兵力虽少,但其有黄河天堑,我军强攻不易。大人不如下令,让各位大将分散开来,各率所部兵马同时北上,敌军想拦住我军一路兵马不难,想同时拦住我军十路兵马,这是绝难做到的,等众将陆续渡河之后,皆前往汲县会师。”
鱼朝恩初掌兵权,心中颇为忐忑,得郭子仪妙计,连连点头称是。经他下令,唐军众将或由杏园渡河,或由阳武渡河,或由酸枣渡河…一时千舟竞发,同时北上。安太清的兵力远少于唐军,河南通往河北的黄河防线又十分漫长,他哪能防守得面面俱到,没几日,二十万唐军便陆续抵达汲县(在今河南省卫辉市),成功会师。安太清带兵追至汲县,被郭子仪等人杀得大败,初次交锋,燕军阵亡四千者便达四千余人。
汲县一带地形险峻,乃相州的门户之地,一旦让唐军夺取,他们便能顺势兵临邺城。安庆绪被唐军逼到这一步,也是急眼了,他命令安太清退守汲县,固守待援,然后召集他仅存的七万军队主动南下迎战唐军。
见安庆绪拿出搏命的架势前来交战,郭子仪又向鱼朝恩献上一计:“待会战端打响,由老夫亲自统兵上阵。安庆绪只道我是主帅,必精锐齐出前来厮杀,我佯作不敌,诈败逃往军营,安庆绪大喜之下,必定对我紧追不舍。大人提前埋伏三千弓弩手于营垒之上,届时见安庆绪兵到,就让伏兵一齐现身,边擂鼓边开弓射之,安庆绪对此势必不能抵挡。”
鱼朝恩依计而行,让郭子仪率数万精兵出战。郭子仪令左右高树牙旗,自己亲列阵前,有意教安庆绪看得清楚。安庆绪哪知郭子仪此战只是个“副将”,见是他领兵出战,果然只道唐军主力都已上了战场。当下,安庆绪把燕军分成三部:燕将崔乾祐率领上军,占住左翼,田承嗣率领下军,占住右翼,安庆绪自领中军。待三部兵马布置好作战阵形,安庆绪一声令下,带着三军如急箭一般朝唐军杀来。郭子仪按事先计划,与之交手了半个时辰后假装战败,下令全军撤退,安庆绪眼见自己竟然打败了名震天下的郭老元帅,乐得哇哇大叫,对此哪里肯放,遂与三部兵马直冲唐军大营。燕军到营垒之下后,鱼朝恩点起埋伏多时的三千弓弩手,对其一通乱射,燕军措不及防,一时中箭落马者不计其数。安庆绪这下方知中计,急忙带着败兵掉头朝北逃去,郭子仪见计策成功,亦让之前撤退的唐军集体转身,对安庆绪紧追不舍。
安庆绪一口气奔走两百里,直接逃回了邺城。郭子仪追到邺城城外后,向鱼朝恩告捷,鱼朝恩随后带着其他九员大将,十几万兵马纷纷赶来邺城助战,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安庆绪计点邺城守军人数,之前出战的七万人,只有三万人得命归来,其余的或战死,或被郭子仪俘虏,甚至连他的弟弟安庆和也落入了唐军之手,事后被杀。安庆绪彷徨无计,欲开城投降,他帐下有一人,名叫薛嵩,其祖父便是三箭定天山的绝世名将薛仁贵。薛嵩之父薛楚玉是薛仁贵的第五子,早年曾官任幽州长史、范阳节度使,因攻打奚和契丹时战败,被朝廷免官,之后张守珪、安禄山取代薛楚玉就任该职务。薛嵩因此对大唐朝廷不满,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投靠了叛军,且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安禄山生前对薛嵩非常欣赏,任命他为相州刺史。
薛嵩进谏安庆绪道:“陛下之前投降,或可得命,但此时投降,唯有一死。因为唐燕两国强弱已经易势,在唐国君臣看来,攻破邺城只在朝夕之间,又何必接受您的投降,多此一举。”安庆绪叩问薛嵩,是否还有保命之计,薛嵩分析道:“要击退唐国大军,除非史思明施以援手,若他率范阳之兵前来助战,我军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安庆绪听得这话,宛如抓到了救命稻草,当即将请求史思明出兵相救的任务授予薛嵩。薛嵩临行前,安庆绪哭着对他道:“告诉史思明,只要他肯救我一命,朕情愿将皇位相让。”
薛嵩是薛仁贵的孙子,武艺相当不错,他带着少数从人杀出重围,成功抵达了范阳。史思明问他前来范阳的目的,薛嵩将安庆绪的原话相告。史思明仰天大笑道:“以本王的实力,自封皇帝就可以,哪里还需要他安庆绪假惺惺的相让。”
“那大王是不打算增援邺城了?”
“放心,本王不日便会亲率大军南下。不过,我不是为了安庆绪去的,而是我自己想再会一会李光弼。这一次,我一定要打败他!”
答过薛嵩,史思明随即下令:动员辖下各州郡,准备与唐军决战。该年十一月,史思明亲提十三万大军离开范阳,向邺城方向靠拢。说巧不巧,恰好此时,在邺城以东一百多里外,有一州名叫魏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史思明之前任命的魏州刺史见唐军主力近在咫尺,畏惧其来攻打,主动派人向朝廷投降,唐肃宗让御史大夫崔光远前往魏州接管该地。崔光远前脚到魏州上任,史思明大军后脚也到了魏州,史思明恼恨该地的守军背叛他,待攻下魏州之后,他下令尽屠城中军民,被杀者达三万余人,平地流血数日。崔光远刺史的位置还没坐热就又失魂落魄地逃回了长安。似乎是为了向驻扎在附近的唐军立威,在与唐军正式交手之前,史思明令人在魏州以北搭建祭坛,自称大圣周王,罢用之前朝廷授予的归义郡王等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