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郭子仪与安守忠交手,战败的最大原因是因为轻敌,所以这一次,即便唐军凭借陌刀军的神奇表现,仅用不到一半的兵力就重创了燕军主力,郭子仪依然非常小心谨慎地防备着燕军接下来的反扑。他相信:安守忠一定还没打光他的底牌!
果然,正当在后方观战的唐军为李嗣业等人加油助威时,一支数千人的燕军伏兵突然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唐军阵地右翼,这支军队,才是真正的“曳落河”精兵,安守忠交给他们的任务是:如果唐军主力齐出,就发动“斩首攻势”,直接擒拿或斩杀李豫和郭子仪。
安守忠这一招确实非常高明:谁会想到,燕军主力部队都大势已去了,他竟然还有办法力挽狂澜。只可惜,这一次他的对手是不再轻敌的郭子仪,由于郭子仪一直摁着仆固怀恩、叶护世子两路兵马,不让他们去支援李嗣业,这支燕军伏兵还没杀到二位唐军元帅面前,就被驻守在“五军阵”右翼的四千回纥军成功拦住,不多时,郭子仪得知这一消息,又令左翼唐军前往助战,在仆固怀恩、叶护太子两支军队的夹击下,燕军的曳落河精兵拼劲全力也未能完成任务,最终全军覆没。
安守忠没想到自己憋了许久的绝招就这么被郭子仪轻易化解,曳落河精兵全部战死的消息传开,本来就已被陌刀军打得抱头鼠窜的燕军主力更是兵败如山倒。而郭子仪这边,终于熬到安守忠先亮出底牌,他也是时候亮出自己的底牌了,他派人将叶护世子召至身前,命令他道:“世子殿下,请率领你的回纥军绕至燕军阵地身后,与陌刀军联手,全歼战场上所有的叛军!”
叶护世子依令行事,当即带着回纥军经战场外侧迂回,然后和陌刀军一样,另在燕军的身后结成了一道人墙。安守忠在陌刀军、回纥军两支劲旅的合力进击下,最终以战死六万人为代价,才侥幸突破了包围。当夜,由于燕军遭遇自安守忠挂帅以来最惨痛的一场失败,城中士兵的哭泣声响彻方圆十里。仆固怀恩睡觉时听见哭声,忙前往大帐进谏广平王李豫道:“叛军显然已方寸皆乱,末将料定,今夜他们一定会逃跑。请元帅允许我带上两百精兵埋伏在长安城东,等到安守忠、李归仁出逃时,我就能将他们尽数缉捕。”
李豫正睡得迷迷糊糊,被仆固怀恩突然叫醒,有些不耐烦地道:“将军苦战一日,难道你不累吗,回去好好休息吧,明日再讨论此事。”
“可是等到天明,叛军都逃走了怎么办?元帅您是知道的,安守忠、李归仁都骁勇善战,今日我军好不容易才打败了他们,如果让他们逃到洛阳与安庆绪会合,无异于放虎归山。”
李豫听了这话,也有些犹豫,但他心想:反正有郭子仪在,哪怕真让安守忠等人逃走,他也有办法对付。于是他依然拒绝了仆固怀恩的提议,接着睡觉去了。
到了天明,唐军到长安城外一看,果然,城中的几万残兵败将都已趁夜逃之夭夭。但李豫没时间对此后悔,因为很快一个更大的难题找上他了。
这道难题是他父皇出的—大家还记得先前叶护世子刚到凤翔时,抱怨他们出兵助战,却无法从唐朝获得丰厚回报的事吧;但在这之后,唐肃宗只把他请去说了一番“悄悄话”,叶护世子就态度大变,连饭都顾不上吃,积极的主动求战。等拿下长安之后,叶护世子终于告诉众将当日他与唐肃宗谈话的内容,更准确地说,是他和唐肃宗私下签订了一个协议。
该协议上白纸黑字地写道:“只要能够收复西京,该城的土地和男子归大唐所有;至于其他的,如女子、金帛等,任凭世子取用。”
说白了,就是长安城破之后,允许回纥人洗劫全城,只要不是土地和男子,其他东西随便回纥人抢,抢完了还可以打包带走。
这一变故,让李豫、郭子仪措手不及,经二人鉴定,该协议确实是出自皇帝之手,别的有假,那上面用玉玺盖的大印总归假不了。郭子仪又气又急:之前的老皇帝糊涂也就罢了,怎么新上任的小皇帝也跟着犯浑?—没错,之前安庆绪为了借兵也和胡人签订过类似的协议,但要明白,唐军是官兵,燕军是叛贼,现在是唐朝,不是燕朝!自古以来,哪有大国之君是以牺牲百姓为代价来换取都城的。
但郭子仪急也没用,该协议是皇帝跟人订的,还轮不到他一介臣子来说三道四。眼看那边长安百姓还不知究竟,仍在夹道欢迎王师归来,这边叶护世子等人磨刀霍霍,马上就要进城开抢,同样焦急万分的广平王李豫站了出来,拦住叶护世子的战马道:“世子且慢!”
“怎么,广平王是想抗旨吗?”叶护世子傲慢地说道。
李豫长作一揖,态度诚恳地说道:“世子试想,叛军以一偏将镇守西京,其皇帝自守东京,长安与洛阳二地,何处财物更多?大唐向来一诺千金,既然答应给予你等丰厚的回报,自然会兑现诺言。可是一旦你等在长安大肆抢掠,消息传至洛阳,那里的百姓定会替叛军卖力守城,我军想要拿下东京就再难实现了。所以小王希望世子殿下能将该协议稍稍押后,等收复东京之后再兑现。”
叶护世子细细一想:有道理,叛军皇帝在哪里,自然哪里的财物更多,那就等到了洛阳之后再开抢吧。他是个急性子的人,当即下马向李豫回礼,同时催促道:“事不宜迟,请主帅大人尽快下令全军向长安进发!”
三日后,李豫等人休整已毕,率联军离开长安,城中百姓这时已大多知悉了唐肃宗和叶护世子的秘密协定,纷纷跪拜于道路两侧,流泪感激道:“谢广平王作主,保全我等!”唐肃宗得知这事后也羞愧地说道:“朕不及广平王。”西京既然收复,唐肃宗遂召集群臣,商议迁都回长安之事,又遣使上表太上皇道:“臣儿当日不辞而别,有负父皇栽培。如今,西京已被我军收复,希望父皇启程回京,重登大位,臣儿愿退居东宫重为太子。”奏表送出去之后,李泌从外归来,听闻唐肃宗主动提出辞去帝位,李泌急忙问他:“这封奏表还来得及追回来吗?”唐肃宗道:“使者早已走远了。”
李泌摇头叹息,说道:“太上皇看过你送去的书信,是不会回京的。”唐肃宗忙问为何,李泌解释道:“太上皇引发祸乱,使得千万百姓流离失所,自知已失去了天下人的信任,他若重登大位,军队和臣民都不会拥护他。所以哪怕您辞去帝位是真心实意,他也不会回来。”说罢,李泌提起笔来,一挥而就,重新替唐肃宗起草了一封奏书,奏书上道:“臣儿如今还都京城,十分思念父皇,等您回京之后,一定尽孝侍奉。”李泌将这封奏疏递给唐肃宗,肯定地道:“要太上皇回京,只能这么写。”
唐肃宗重新派人将李泌起草的第二封奏书送往蜀中,结果证明,李泌果然又是对的。已经退位的唐玄宗看过第一封奏表,说要请他回去做皇帝,每日愁容满脸,茶饭不思,无论如何也不肯回去;直到看了第二封奏表,说接他回去继续做太上皇,这才如释重负地让人安排车马,同意回京。事后,唐肃宗含泪感激李泌道:“我父子二人此生得以团聚,全赖先生之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