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这份奖励是张巡应得的,以他这一年来运用的无数奇策,立下的无数战功,甭说是节度副使,就算是正的节度使,他也当之无愧。
然而,应不应得是一回事,别人服不服又是一回事。听说张巡一下子从小小的县令变成了河南战场的第二号人物,许多将领都不干了。他们气愤的原因说起来倒也有些在理:大唐和安禄山建立的伪燕政权不同,这是一个建国已达一个半世纪的正统王朝,历来的正统王朝,都有许多根深蒂固的制度,一旦确定,便不能轻易打破—比如说官爵晋级制度。所以,安禄山父子可以随心所欲的任命大将,唐肃宗却不行,他再是为宁陵大捷而喜悦,把张巡的官升个一两级,另外赏赐他一些财物也就可以了,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把他提拔到副节度使的位置上呢?
新上任的大唐河南节度使贺兰敬明,就是抱着这种想法的典型代表。
参考此时的天下大势,正是唐肃宗准备以郭子仪为主帅,发动第二次收复长安之战的前夕(所以李巨才被召回朝中参与制定战策,由贺兰敬明替之。)唐肃宗也是没办法,他手中的一切资源都必须优先用于收复西京,根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奖励张巡,除了官职;偏偏张巡的战略意义又实在太重要了,过去一年,他几乎是靠一己之力在替朝廷保障漕运畅通,只要此人不倒,朝廷哪怕第二战也败了,仍有第三次、第四次机会;此人一旦倒下,万一朝廷接下来又不能如愿拿下两京,那大唐就几乎可以提前宣布灭亡。唐肃宗是在用这个方式激励张巡:张将军,朕不拘一格提拔你为副节度使,在我军拿下长安之前,你一定要顶住啊!
张巡收到朝廷诏书时,他和许远等人已经离开了宁陵,率全体官兵又转移到睢阳。在此插一句:宁陵之战,杨朝宗之所以昼夜兼程的赶路,还是未能抢在张巡之前进驻宁陵,只因杨朝宗走的是陆路,而张巡走的是水路—张巡一直以来守护的睢阳渠,不但能把江淮与关中联系起来,同样,也把雍丘、宁陵、睢阳三城串联在一起。也正因为唐军是乘船南下,不但行动隐蔽、速度更快,士兵们在行军途中也能很好的保存体力,所以宁陵之战,本来整体实力相差不大的唐、燕两军才会打出了一边倒的战绩。
尹子奇、令狐潮千算万算,忘了唐军还有水路的优势,他们投入十万重兵的“大封锁之计”才刚刚施行,便随着张巡经水路顺利逃亡而宣告失败。尹子奇连张巡的面都没见到,就损失了两万大军,只得灰头土脸的回朝向安庆绪复命。等他回到洛阳,已是第二年正月下旬,这时安禄山已被安庆绪、严庄联手除掉。安庆绪登基之后,大小事务皆听任严庄,见尹子奇无功而返,安庆绪问严庄接下来该怎么办。严庄进谏新任皇帝道:“如果就此中止攻打江淮的计划,那我军不但白白损失了两万精兵,更是助长了各部唐军的气焰。陛下要治理天下,就必须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气度,既然授十万人给尹子奇,他无法围住张巡,那不妨再给他增兵十万,让他继续追击张巡至睢阳。据臣所知,那睢阳城临近睢阳渠,更往南去便是彭城,所以张巡退至该地,已是无路可退,我军只要坚决贯彻上一战的策略,如同围困雍丘一样,也对睢阳城进行全面封锁,这次一定能将他困杀于此城之中!”
安庆绪的才能远不及其父安禄山,但还是明事理的。他听后严庄的提议,忧心忡忡地问宰相大人道:“如此行事,是否过于兴师动众了。爱卿也说了,那睢阳城的得失,直接关系到睢阳渠的归属,在该城以南,又是大唐的重镇彭城。我军出动如此庞大的兵力围攻此城,唐军又如何不知:以张巡现有的兵力,他即便再足智多谋,也一定无法守住睢阳,届时附近的唐军必会大举增援他。一旦尹子奇再败,后果不堪设想啊!”
严庄自信答道:“陛下放心,此事绝不会发生,臣敢料定,彭城等地唐军将领得知张巡被围,定会集体袖手旁观,坐视其败亡,绝不会有人出动一兵一卒前往增援。”
“哦,爱卿为何如此肯定?”
“原因无他,嫉妒二字罢了。经过去年的战事,张巡已名扬天下,河南各地军民都交口称颂张巡,无不提及李巨等人所立的功劳,如果接下来他继续大胜,将睢阳城成功守住,他的战功甚至将超越郭子仪、李光弼。别忘了,他过去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七品县令,谁会吃力不讨好,助他从此飞黄腾达,出将入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