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了解此事后,对张巡的回报是:仅在名义上提拔了张巡手下数十名立了战功的士兵为都尉,除此之外,一匹布、一文钱,哪怕一粒米的实际赏赐都没有。而且朝廷似乎还生怕张巡以几千敌十万的作战难度不够大,又交给他一个新的任务:保障从江东通往凤翔的水路畅通。
且说东汉末年,曹操为了方便北征袁氏,曾派人在古梁国境内修建了一条运河,因该运河最主要的流域位于睢阳县境内,史称:睢阳渠。睢阳渠施工的规模并不大,它修成之后,最重要的意义是将黄河、睢水、淮河三条大河连接在一起。
到这时,五个多世纪过去了,曹丞相所修的这条睢阳渠依然没有干涸,还在发挥着余光余热。甚至,它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大唐帝国一条重要的生命线—上文笔者说过,唐肃宗发动第二次收复长安之战的布帛、钱粮,大部分都是从尚未沦陷于叛军之手的江东调来的,而在当时,要想把江东的物资送到遥远的关中,最安全的途径就是经睢阳渠用水路进行运输(燕军控制了河南、关中大部分的领土,走陆路大概率被燕军截获)。
正因睢阳渠的得与失,直到关系到凤翔朝廷的存与亡,大唐虽然一直没在河南战场投入多少兵力,却始终把睢阳渠的安全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当时在河南战场督战的唐军最高将领,是唐朝宗室李巨,他率一军驻守在彭城;从彭城顺着水路往西北去两三百里,便是睢阳渠的所在地睢阳县,镇守该地的唐军将领名叫许远;再从睢阳县顺着水路继续往西北走大约两百里,就是张巡所在的雍丘城了。朝廷交给张巡的任务说白了:他仅仅守住雍丘这座城池还不行,他必须帮助李巨、许远两部友军,保证大唐对睢阳渠的控制权。
张巡接到该任务时,雍丘城闭门死守了快一年,城内已经断粮了;雍丘城外,他的“老朋友”令狐潮则又得到了燕军大量的援军,以及充足的军粮,再次集结数万人前来攻城。说起来,张巡和令狐潮还真的是老朋友,他俩本来都是县令,而且这两个县还连在一块,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这两人经常结伴前往州府述职。令狐潮估摸了一下,感觉张巡守了这么久,自己不耐烦再与之纠缠,同样,对方的能耐也应该早已到了极限。令狐潮遂亲自前往城下向张巡喊话道:“大唐两京皆失,大势已去,想必你是知道的。既然如此,你坚守这座孤城还有什么意义呢?”
张巡冷冷答道:“即便唐朝真的灭亡,我也永远是大唐之臣。反倒是阁下,当日常在我等同僚面前大谈忠义,不知今日你的所作所为,忠义何在?”
令狐潮还要争辩,此时有士兵来报,说安庆绪又派人送来数百车粮食,车队眼下正在城北,是否该立即把士兵们撤下来,前往搬卸粮食。令狐潮看了一眼己方士兵,见他们已兵器在手,正准备发起攻城战,摆手道:“明日一早再卸吧,反正粮食都在车上,一时半会儿又跑不了。”说完即斥退手下,准备指挥全军攻城。
因令狐潮才刚和张巡吵过架,这二人交谈的地点,就挨着城墙不远。城头饥肠汩汩的张巡耳中隐约听见“粮食”二字,黯淡的眼中顿时发出了精光。他拭目远眺,果然见雍丘城北停靠着许多马车,其中装载的定是粮食无疑。他略一斟酌,传令下去:“待打退敌军的进攻之后,我军主力于今日傍晚时分全部向城南汇集,城东、城西、城北三地,各留下一百人值哨足矣!”
由于雍丘是座小城(相比晋阳而言),令狐潮的兵力又很富足,他每次前来攻打之前,都会委任部下在城池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设置营地,这样既方便燕军在攻城期间四面同时展开围攻,又能方便监视张巡在守城期间是否派人外出筹粮,或者是否已弃城而逃。当日黄昏,燕军围攻雍丘一日,才刚刚退去,驻守城南营地的燕军将领就派人急报令狐潮道:“张巡突然在城南集结重兵,不知所为何故!”
“难道他是想趁夜劫营?”令狐潮曾吃过被张巡劫营的大亏,听后不敢怠慢,忙带人亲自前往查看。果不其然,城中总计只有不到三千兵力,这时集结在城南城头上的士兵就至少有两千多人。
“为防万一,立即把我军主力也调集至城南,今夜小心戒备。”令狐潮看过之后,下令众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