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年迈,又肩负主帅之职,渡河之后,他让部将和儿子们带着唐军主力上前拼杀,自领少量的后军,在他们身后看守辎重,顺便观看战况。按照郭子仪之前的分析,安守忠若见唐军把全部火力集中攻打燕军的中枢位置,一定会惊慌失措,匆忙带着士兵逃回长安;哪知安守忠对此丝毫不惧,显然唐军的这一做法他已提前料定,成竹在胸。郭子仪见状,暗叫不好,想派人上前拦住众将,让他们暂停进攻,却哪里还来得及。只见唐军和燕军短兵相接之后,安守忠所率的九千精兵随即阵形大变,从“一字长蛇阵”,变成了“人字雁形阵”—呈“>”形。变阵之后,李归仁率领三分之一的军队,绕至唐军左翼,从北向南发起进攻;安太清率领三分之一的军队,绕至唐军右翼,从北向南发起进攻;安守忠带着剩下的军队,据守“人字雁形阵”的箭头位置,正面拦截唐军攻势。这一阵法成型后,只顾埋头向前冲锋,不知不觉也排成了“一字长蛇阵”的唐军顶不住燕军从两翼展开的猛烈打击,反倒被李归仁、安太清两部叛军占据了中枢,把唐军阵形斩断成两截,首尾不得兼顾。不多时,驻守在附近的长安守军也赶来助战,唐军见叛军主力抵达,再也支持不住,顿时一败涂地,郭子仪次子郭旰战死于乱军之中,唐军判官韩液与监军孙知古都被燕军俘虏。
继房琯之后,郭子仪亲自指挥的长安之战第二回合也以大败告终。这一结果别说唐肃宗事先没想到,就连他的老师李泌也没想到。李泌之前一直烦恼的事儿是收复长安之后何时能打下范阳,用几年时间能彻底平底叛乱,这下好了,一夜回到解放前,接下来甚至连凤翔大本营能否保住都是个大问题。
幸亏郭子仪终究是经验丰富的名将,他战败之后,没有像上一战的房琯一样意气用事,不把士兵打光不撤退,而是选择及时止损,带着战败的唐军抛弃全部辎重,逃往长安以西的武功县(在今陕西省武功县)。到此地后,郭子仪与幸存的数万唐军将士迅速修建起营垒,改攻为守,拦住了燕军通往凤翔之路。
虽然如此,郭子仪自知铸就了大错,待拦住叛军反攻的势头之后,他即派人前往凤翔向皇帝请罪。唐肃宗上次连房琯都能饶恕,这次也没怎么责罚郭子仪,只是下诏削去其副元帅一职,其他职务不变。唐肃宗对郭子仪手下道:“回去告诉郭老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偶尔一次败仗不足为耻。朕依然信任他,也只有他,才能帮朕收复两京。他与其派人前来请罪,不如尽快思考出一个打败安守忠的奇策,至于他此战损失的辎重,钱粮,朕会设法替他重新筹集。”
唐肃宗的回复,让郭子仪感激涕零。他当着三军将士的面庄重发下誓言:“下次交战,若老夫还不能打败安守忠,拿下长安,诸位可带着我的首级去见陛下!”这时,因河北、河南、关中三大产粮宝地长期沦陷,朝廷连续发起的两次收复长安之战又空耗了大量的钱粮,皆以惨败告终,唐肃宗所领导的凤翔朝廷事实上已处于一穷二白、濒临崩溃的境地—不止缺兵,还缺粮,缺钱,凤翔等地物价飞升,以至于一枚大将军的印信只能换一坛子酒。在这样的局面下,唐肃宗、郭子仪之所以还没放弃希望,仍在紧锣密鼓地策划长安之战第三回合,说起来最该感谢一个人。
—张巡。
潼关失守之后,关中、河北大战频发,仅长安之战就打了两回合;河南地区在这段时期内也同样不平静,张巡之前仅凭借两三千兵力,频频打败他的夙敌—拥兵数万的令狐潮,令狐潮见攻占雍丘无望,本已打算放弃攻打此城。结果随着唐玄宗西逃蜀中,安守忠又有如神助,威震关西,叛军在北方的形势越来越好,不断有燕军将领南下支援令狐潮,令狐潮遂抖擞精神,继续与张巡鏖战。
这两人前前后后整整大战了一年,令狐潮在众多燕军将领的支援下,累计投入了近十万兵力,结果还是无法攻克雍丘。当然,张巡方面的损失也非常惨重,尤其是他们在得知房琯大败,唐肃宗新建立的朝廷摇摇欲坠的情况下,许多张巡的部下都对能否平定安史之乱丧失了信心。张巡对此的处理方法是:他杀光了所有劝他投降燕军的手下,然后将唐玄宗、唐肃宗父子二人的画像悬挂在军帐之中,定期率所有将士对二位皇帝进行朝拜。雍丘守军见张巡对国家忠贞无二,战意坚决,也纷纷为之打动,发誓与叛军战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