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诈降!史思明迅速作出了判断:如今唐军的地道战运用得风生水起,燕军人数虽多,形势却极度不利,李光弼又是忠良之后,他怎么可能会向我投降?于是,李光弼打算斥退来使,拒绝李光弼的投降请求。
但转念一想,李光弼又心道:即便是诈降,那又如何,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太原城根本攻不下来,我不如将计就计,如此如此…他斟酌了许久,面带笑意答复唐军使者道:“我对李将军仰慕已久,若他真心归顺我大燕,那是再好不过。按照古制,但凡投降的将军,在投降之时需亲自出城上缴印信,不知李将军会同意这么做么?”
“那是当然,我家将军说了,只要您允准其投降,明日一早,他会亲率全城官兵在城外列阵,等候您的检阅。”
史思明大喜,令人重赏使者。待使者回去复命后,史思明立即召集燕军众将,与他们商议道:“李光弼明日一早,会出城投降我军—甭管他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届时我会带齐我军主力与之会面,趁着唐军失去了城池的保护,但凡出城的官兵,一律格杀勿论!”
众将虽也顾忌李光弼擅使计谋,不会真投降,但眼见史思明这一招将计就计并无不妥之处,个个点头称是。等到第二日清晨,被史思明派去查看太原城防御状况的哨兵回报,说太原城果然城门大开,李光弼带着数千唐军正列阵城外,等着将军去受降他们。史思明得知此事,倒开始有点相信对方是真投降了。
“难道说,太原城中真的断粮了?”
不过为了万无一失,他还是照会手下众将,按原先计划行事,哪怕李光弼是真投降,此人能量太大,还是杀掉保险一些。过了数刻,史思明与一众将领装束完毕,率领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前往太原城外。待两支军队越靠越近,相距仅剩一箭之地时,突然听见远处传来一声巨响,紧接着,大地也剧烈地颤抖起来,宛如地震一般。燕军上下不知发生了什么变故,许多人急忙匍匐在地,以免被地震所伤;这时,早已列阵城外多时的李光弼突然呵呵大笑,然后他一声令下,率领数千唐军向叛军发起了进攻!
史思明早就怀疑李光弼是诈降,见对方嘶吼着朝自己杀来,内心丝毫不惧。他仗着自己人多,随即亦拔刀而出,喝令身后士兵反攻唐军。正当两军短兵相接之时,有几名燕军士兵失魂落魄地从远处跑来,一边跑,一边歇斯底里地大声叫道:“大营没了,我军的大营没了!”
“不可能!李光弼总计兵力才数千人,全部列阵于此,他如何有多余的兵力偷袭我军大营?”史思明顾不得正与唐军激战,把那几人叫到身前,责问他们道:“大营怎么没了?”
“和之前的土山一样,全部沉没至地下了,留守营地的数千士兵,就剩我们几人侥幸活了下来,其他人,全死了!”
“什么!”史思明终于明白李光弼为何要让自己前来“受降”他了—因为只有这样,燕军主力才会倾巢而出;而燕军主力集体外出之后,营地的重量才会大大减轻,从而方便唐军把营地下面挖空。否则,如果有近十万大军守在营内,因为营地的总重量太沉,唐军即便能够把营地下方挖空,却无法像之前一样用木柱把地表撑起,那样他们的“地道焚柱”之计也无从施展。
所以,那几名士兵所说的“大营没了”,是真没了,不是被唐军派兵占领,而是整座大营全部坠入了地下深处,和之前的云梯、土山一样,整座大营,包括其中的帐篷、粮食、士兵、牲畜,又一次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一重大消息很快在燕军阵中传开,得知大营也凭空消失的叛军士兵战意全无,人人都情不自禁地凝视着脚下的地面,深怕唐军这时正有人在他们脚下挖地道—也怪不得他们会有此担忧,连方圆数里的偌大一座营地都会整个陷没下去,还有什么是唐军做不到的?
李光弼确实有个能力,但已经没必要了,他利用燕军的畏惧心理,接下来从正面发起进攻,就轻而易举地杀败了兵力是他十几倍的燕军,当场斩首一万多人。史思明聚拢败兵,重新在城外构筑营地,一边派人回河北重新筹措粮食、武器、战马,一边派人向安禄山解释此事,希望得到谅解。这一战打成这样,史思明真的想死的心都有了,但没办法,只要他的主力部队还在,且安禄山没有允准他退兵,他就得硬着头皮继续和李光弼耗下去。不久,洛阳方面送来的消息让他如释重负。
“李将军先回范阳吧,接下来的太原之战,由蔡希德代替你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