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此战意义重大,不但是唐肃宗登基以来的第一场大战,亦是唐军失守潼关、长安之后,首次出动十万以上兵力对叛军进行大规模反击,若是再失利,将会使得已经非常混乱的全国形势进一步恶化。王思礼参观过房琯发明的“铁牛车阵”,觉得还是不放心,又悄悄写信给郭子仪,向他汇报此事。
郭子仪收到信后,一开始也觉得房琯的车阵颇有可取之处,继续深入一想,突然大惊失色:“不好,该车阵有个巨大的破绽,万一让敌军识破,后果不堪设想。”他急忙回信王思礼,让他劝阻房琯,立即弃用该车阵。郭子仪的信到前线时,唐军主力已经驱赶着两千辆牛车,抵达长安城西郊的陈涛斜(地名,在今咸阳市东)。安禄山因患有眼疾,不便指挥战斗,叛军方面此役由安禄山的义子安守忠临时接替主帅一职。
房琯见安守忠率叛军倾巢出城前来迎战,呵呵大笑:“这厮是不知本帅车阵的威力,竟然主动前来受死!”他一声令下,让心腹李揖、刘秩二人各率一千辆战车,在前开道;杨希文、刘贵哲、李光进等人则分率数万步骑,紧随车阵之后。大战眼看一触即发,王思礼在阵前拦住房琯,将郭子仪的回信给他过目,苦谏道:“郭元帅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他认为您的车阵有破绽,那这一战法就肯定行不通。大人麾下有十万精兵,又有杨希文、刘贵哲、李光进三位猛将辅佐,用常规的战法就足以取胜,又何必弄险呢?”
房琯大怒:“郭子仪自己不敢取西京,见我即将成功,又派人前来阻挠,到底是何居心?别忘了,我有节杖在手,今日此时、此地,我才是大唐元帅!”他大手一挥,令人将王思礼押下,待唐军得胜之后,再追究其扰乱军心之罪。李光进等人正要出战厮杀,听见两位将军发生争执,急忙前来相劝,待见过郭子仪来信,方知事出有因。这几人本来也对房琯发明的“铁牛车阵”持怀疑态度,既知郭元帅指出该车阵有破绽,便纷纷附和王思礼,建议房琯先不要派战车出战,如果靠常规战法不能获胜,那时再动用这件秘密武器不迟。
房琯怒气愈盛,威胁三人:“车阵已经出发,你等再不出战,就与王思礼一样,免去你等副将之职。”李光进等人眼看车阵越走越远,即将逼近敌军阵地,只得硬着头皮率军跟上。叛军与唐军乍一相遇,见对方冲在最前方的既不是步兵,也不是骑兵,而是两千辆奇怪的牛车,果然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位叛军大将,安禄山的义子安守忠与房琯一样,也是喜欢研究兵法的人,并且他也同样搞出了点名堂—不过不是战车,而是阵法。安守忠通过对之前历代名将行军布阵方法的总结,设计出了一套独特的阵法,这一日,他也正想通过大战来实验其阵法的效用。哪知他的阵法还没来得及布好,对面几千头大铁牛拖着密密麻麻的战车队伍已横冲直撞地扫荡过来,叛军用箭射牛,用长矛刺牛,皆无法贯穿公牛身上的重铠具甲,叛军无计可施,只得狼狈后撤。
这一幕,自然早在房琯的意料之中。眼看着他发明的战车阵在敌军阵中横扫千军,无人可挡,他喜形于色地对侍立在身旁的御史中丞邓景山说道:“郭子仪倚老卖老,竟然无故指责我精心发明的战车阵,说它有破绽。谁能告诉我,它的破绽在哪里?哈哈哈…”
话音未落,他的笑容突然凝固了。
因为在他前方,战场上突然传来了唐军此起彼伏的哀嚎声,只见刚才还一往无前冲向敌军的公牛们莫名其妙地纷纷掉头,然后拖着两千辆战车,改朝李光进等人率领的唐军冲来…唐军上下压根没想到他们制造的武器竟会攻击自己人,根本没有任何应对措施,更兼他们奉主帅命令,始终紧跟在战车之后,一时间,成千上万的士兵或被大铁牛踩成肉泥,或被战车碾为齑粉,场面惨不忍睹,血腥无比!仅这一番踩踏、碾压,出战的十万大唐精兵便没了近一半,有四万余人当场阵亡!
原来,叛军大将安守忠出身贫寒,早年曾是牧民,十分了解公牛的习性,他见唐军的铁牛车阵在枪林箭雨之中毫发无损,几乎无懈可击,便及时转换了思路,让手下的士兵放下刀枪、弓弩,改为拿起军号、鼓槌,拼命地吹奏、敲打,以制造出巨大的噪音,群牛受到惊吓,果然个个裹足不前。紧接着,安守忠又命令叛军取来火把,向群牛投掷,这下不得了,本就如惊弓之鸟一般的群牛立即转身溃逃,顺带着把几千辆战车也一齐调转了方向。于是,就发生了房琯看见的那一幕…
说起来,牛怕火其实是个常识问题,知道的远不止安守忠一人。郭子仪所说的“车阵的破绽”,也正为此,他因担心书信会于途中被叛军截获,故不便明言。房琯乃名门之后,自小一心读书考功名,很少与牲畜打交道,不了解这个常识也算正常。好在,由于群牛狂奔,战场上一片混乱,安守忠担心自己的军队被车阵误伤,未能趁此良机发起总攻,躲过群牛践踏的唐军大多完好的撤了回来,仍有五万人左右。杨希文、刘贵哲、李光进等人逃回大营后,既见收复长安已然无望,齐声建议主帅房琯,当立即舍弃全部战车和辎重,轻装撤退,从而尽可能减少此战的损失。
房琯严词拒绝,斥责三位将军道:“此战之败,是因你三人指挥不力。我军尚有五万之众,来日再战,由本帅亲自上阵指挥。”三位将军没想到房琯如此无耻,竟将战败的责任推卸于他人,闻言愤愤而退。御史中丞邓景山等人虽是房琯亲信,知再战无益,也劝他撤军,房琯同样拒绝。两日之后,不知该如何向皇帝交代的房琯孤注一掷,召集所有幸存的唐军士兵再次与叛军交手,这次战斗还没打响,杨希文、刘贵哲二将因不满主帅所为,率二部士兵在阵前临阵倒戈,投降于安守忠,剩下的唐军惨遭内外夹击,再次大败,逃命存活的仅数千人,幸得李光进世代忠烈,危急关头舍身拦住追兵,掩护房琯等人撤退,房琯这才捡了一条命,如丧家之犬一般逃了回去。
唐肃宗原先对房琯寄予厚望,心道此人满腹韬略,这一战,即便不能拿下长安,也至少能和叛军战个旗鼓相当,哪知他才去了几日,就将十万精兵赔得干干净净不说,还折了杨希文、刘贵哲二位猛将。唐肃宗大怒之余,欲将其斩首示众。李泌听说皇帝要杀房琯,亲自赶来营救,对唐肃宗道:”房琯并未上将之才,不过是一纸上谈兵之人,陛下弃用郭子仪,而让此人统兵,陈涛斜之败,其实不难预料。事已至此,再杀此人何益?”唐肃宗赞同其说,下令将房琯释放,他后悔地向李泌感叹道:“陈涛斜之败,确实是朕用人不当导致的。如今,朝廷可调动的军队已仅剩朔方军,而敌势愈发强盛,依先生看,这次动乱还能平定吗?”
李泌轻描淡写地答道:“当然,叛军即便又打了一场大胜仗,其败亡注定不远了。”
“哦,为何先生如此肯定?”
“据臣观察,叛军将俘虏得来的人口、财物,皆输送往范阳,可知叛军上下,皆无称雄四海之志。另外,安禄山帐下的将领大多是胡人,而汉人将领除了少数人,其余效忠他的都是迫于形势,由此可知大唐犹然得到天下人的拥戴。依臣之间,即便经历了陈涛斜之败,距离天下太平仍只需二年。”
唐肃宗这才转忧为喜,又叩问李泌具体的平叛策略。李泌早已有备,随后向唐肃宗进献三策。
“第一策,双管齐下。既然陈涛斜之战证明,收复两京暂时行不通,陛下何不亲自坐镇凤翔(即原先的扶风郡,唐肃宗即位后改名为凤翔郡,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显出仍要攻打关中之势;同时,令郭子仪、李光弼二将率朔方军主力,分别进据河东、太原,以向河北施压。”
“第二策,虚实兼用。待我军如愿占据了凤翔、河东、太原三地,叛军不知我军主力何在,就必须两头兼顾。若他们将主力部署在关中,我军就进攻河北,若他们将主力部署在河北,我军就进攻关中。总之我军三部兵马,交互攻击叛军,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每一战都以袭扰为主,始终不与叛军发生正面决战,同时,我军要保证河北与关中之间的路途畅通,方便他们在数千里长的战线上来回支援,长此以往,敌军必疲于奔命,而我军却能以逸待劳。”
“第三策,先取敌穴,后取两京。臣之前说过,攻取范阳的难度远比攻取长安、洛阳小得多,尤其是在我军损兵折将,已承受不起再一次战败的情况下。等到敌军被我军袭扰得疲惫不堪时,陛下方令郭子仪、李光弼以虚为实,对范阳发起真正的攻城战,必可轻易拿下;然后二位大将率得胜之兵南渡黄河,前来关中与陛下会师。届时,集合几路大军之力,合战已成困兽的安守忠,又何患不能光复两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