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如愿杀掉了火拔归仁,却没有兑现诺言。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见过他的招降信后,一个也没来,他们得知哥舒翰竟然投降了叛军,纷纷痛斥他无耻,发誓要与安禄山战斗到底。
安禄山对此十分失望,他认为哥舒翰戏弄了自己,不久后将其囚禁。第二年,哥舒翰即被杀害,昔日河陇四大名将之首,就这样落得了个晚节不保的悲惨结局。
再说长安方面,希望哥舒翰和安禄山拼个两败俱伤的唐玄宗,未料到结局竟然是哥舒翰全军覆没,安禄山毫发未损。潼关失守的消息传来,唐玄宗后悔不迭,急忙召集朝臣商议保卫长安之策。结果等了半日,只有两位大臣前来,其他人得知安禄山的大军即将兵临城下,全都吓跑了。
来的这两位大臣,其实也想赶紧跑,只是他俩身份特殊—一位是首席宰相杨国忠,另一位是禁军大将陈玄礼。他俩来见皇帝,只为一件事。
—带上皇帝一起跑。
当然了,皇帝毕竟是皇帝,形势再危急,尊严不能失,哪怕是仓皇逃跑,也得美其名曰“外出狩猎”。经陈玄礼禀报,此时长安城中尚有禁军三千人,抵挡二十万叛军虽力不从心,但护驾足矣;至于“狩猎”的去处,眼下河北、河南都在大战,长安以东的潼关又已被叛军封锁,只有前往西南的蜀地可行。
唐玄宗明白长安是真的守不住了,他果断赞同了二位大臣的提议,让陈玄礼立即派人去召集各位皇子皇孙、嫔妃公主,带上他们一起去“狩猎”。杨国忠随后又向唐玄宗请示:“长安城府库中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不可胜数,臣匆忙之间能运走的还不到一成,剩下的是否该全部毁掉?”
唐玄宗听后摇头道:“毁掉做什么?拿不走的就封存起来,全部送给安禄山吧。”
“这样是否会便宜了叛军?”
“你懂什么?安禄山是贼寇,他好不容易才打下长安,若见国库被毁,岂能善罢甘休。朕自知辜负关中百姓的期望,不忍他们再遭受贼寇的洗劫,安禄山若见国库完好,也许会放过他们,这也是朕眼下唯一能为百姓们做的了。”
说话间,陈玄礼带着一众皇子皇孙、嫔妃公主前来复命。唐玄宗见人已到齐,令陈玄礼率一千禁军在前开道,另让太子李亨率两千禁军负责断后。经过一日一夜的急行军,逃亡的君臣众人抵达了马嵬坡(在今山西省兴平市西)。太子李亨冷眼旁观,见禁军将士因饥疲劳顿,皆有怨言,私下与陈玄礼商议道:“安史之乱,全是由杨国忠引发。如今,国都沦陷,社稷垂危,数十万将士因为抵挡叛军而牺牲,但他杨国忠却仗着父皇的信任,依然逍遥法外。我对此深感不忿,决意除之,不但杨国忠要杀,他的妻儿以及杨贵妃,也一并不得放过。希望将军能助我一臂之力!”
陈玄礼点头道:“属下亦有此心,太子无须多言,此事交给属下即可。”
当夜,著名的“马嵬兵变”发生,经李亨主谋,陈玄礼突然带人袭击杨国忠,将其杀死,杨国忠的儿子与妻子也在混乱中一并被杀。唐玄宗在行营之中听见外面有喧哗声,派侍臣前去查问,侍臣回报,说杨国忠涉嫌谋反,已被禁军们就地处决。唐玄宗大惊,忙亲自外出察看,只见自己的行营已被三千士兵围得如铁桶一般,杨国忠的首级被人斩下,正悬挂于行营西门示众。唐玄宗喝令士兵们退下,三千禁军对此置若罔闻,巍然不动,唐玄宗略一分析,便知此次政变早有预谋,他又召陈玄礼来见。
陈玄礼到后,唐玄宗问他此次政变的主谋是谁,陈玄礼沉默不语,唐玄宗又问:“莫非是太子?”陈玄礼这才道:“太子虽有除杨国忠之心,但杨国忠之罪,确实罄竹难书,将士们无不除之而后快。”唐玄宗叹口气道:“那么朕问你,接下来,你是决定继续效忠朕,还是改为效忠太子?”陈玄礼跪地道:“臣侍奉陛下已四十余年,从无二心,岂会改仕他人?但今日杨国忠既已被杀,如果留下其妹杨贵妃,只怕众多将士不能心安。因此,只要陛下舍得割爱,下旨将杨贵妃赐死,臣与三千将士必誓死保护陛下周全。”
唐玄宗得陈玄礼明确表态,犹豫再三,方令宦官高力士将杨贵妃带至行营内的佛堂,用绳子勒杀。陈玄礼核验尸首无误,郑重地向唐玄宗磕头,以示谢罪,他随后快步出营,率所有禁军将士向唐玄宗表示效忠,齐呼万岁。唐玄宗抚慰过将士,再次令他们退下,这一次士兵们皆依令离去。
一个时辰之后,逐渐夜深人静,马嵬坡行营内外,鸦雀无声,三千将士都已入眠。在营外值哨的李亨突然被唐玄宗紧急传唤。
李亨到后,唐玄宗没有见他,只是让高力士递给他一封书信。
“朕屡犯大错,自知已年老愚钝,本想到蜀地后就将皇位正式禅让与你。谁料想,今日你竟然主谋发动兵变…唉,你走吧,从此我父子二人分道扬镳,今生不必再相见了。”
二十几日后,李亨在少数从人的陪同下,颠沛流离,终于来到了朔方军镇的大本营灵武城。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宣布改年号为至德,是为唐肃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