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哥舒翰运气好,各路勤王之师早不到,晚不到,这时终于在京师附近汇集。除了朔方军由郭子仪、李光弼率领,正在河北与史思明大战,其他如河西、陇右等京师附近的精兵强将,一下子全都来了。这些军队,加上高仙芝原先留下的数万军队,哥舒翰刚到任上,就手握大军达二十余万。
如此,潼关的唐军实力已不在叛军之下,但哥舒翰纵观全局,却发现:他似乎没有必要出关反攻叛军,仍只需谨守潼关足矣。因为这一战打到这时,唐军和叛军的交锋,已同时在三个战场进行,分别是潼关战场(第一主战场)、河北战场(第二主战场)、以及河南战场(次战场)。河北战场的情况从李光弼与史思明初次交手后就呈一边倒的趋势,哥舒翰了解郭子仪、李光弼的才能,确信这一战场叛军毫无取胜之理;而在河南战场,安禄山另派将领李怀仙、杨朝宗等人率军数万攻略此地,鉴于河南战场唐军一无重兵把守,二无上将督战,三无强援,朝廷上下都对这一战场持悲观态度,哪知在双方实力悬殊,多地守将都已投降叛军的情况下,一位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挺身而出,几乎凭一己之力把该战场拖入了相持阶段。
此人名叫张巡,安史之乱爆发前,他只是河南谯郡真源县(在今河南省鹿邑县)的一个小小县令。安史之乱爆发后,先是安禄山把封常清打得落花流水,紧接着,安禄山又在洛阳称帝。由于河南临近洛阳,该地的大小官员观望过形势,纷纷投降叛军,甚至有些官员还主动派人邀请叛军入城。很不巧,张巡的上级谯郡太守杨万石就是其中的一个败类,而他派去迎接叛军的人,正是张巡。张巡得知此事后气愤不已,他果断拒绝了杨万石,在真源县内奔走疾呼,恳求辖下的子民能助他一臂之力。因张巡担任县令期间惩治豪强,爱民如子,许多正义之士被他打动,临时组建了一千民兵。之后,张巡带着这一千民兵逃离了杨万石的掌控,来到了雍丘(在今河南省杞县),在这里,张巡遇到了同样不愿投降叛军的义士,单父县尉贾贲等人。
雍丘是座坚城,是春秋时期杞国的国都。按照张巡的设想,此地是拦截叛军继续南下的绝佳战场。哪知他一打听,雍丘守将令狐潮和杨万石一样,也已投降了叛军,正当张巡、贾贲等人见入驻雍丘无望,想重新寻找屯兵之地时,却见令狐潮突然带着军队外出—原来他为示投降的诚意,亲自迎接叛军将领去了。张巡、贾贲等人趁机率军进城,又释放了被令狐潮关押的不肯投降叛军的官兵,至此,在张巡、贾贲帐下,终于拥有了三千左右兵力。
令狐潮出了一趟城,回来后发现城丢了,恼羞成怒之下,他带着一万五千士兵在城外高声叫骂。张巡、贾贲可不是郭子仪、李光弼,他俩都是书生,之前从未涉足过战场。缺乏实战经验的后果是,这两人头脑一发热,无视双方兵力整整相差五倍,且他俩的士兵多是民兵—战斗力比当初封常清的军队好不了多少,二人竟选择率军出城,与令狐潮列阵而战。结果刚一交手,贾贲就壮烈牺牲,张巡为激励唐军士气,持矛策马多次冲击敌阵,身中枪伤、箭伤无数处,也几乎丧命。认识到阵地战无法击败对手后,张巡拖着伤痕累累的躯体,下达了鸣金收兵的命令。
幸好令狐潮的士兵也多是由纪律松散的官兵组成,加上他们中的很多人良心未泯,并不真心归附安禄山,故没趁此机会对张巡等人赶尽杀绝。张巡退回城中后,痛定思痛,从此坚守不出;另外,他年少时曾读过一些兵书,也略知战阵兵法。凭借坚固的城池和胸中的韬略,在这之后,张巡和手下的民兵们在战火中逐渐成长起来,连续打退了令狐潮发起的多次攻城战,累计杀伤敌军万余人,而张巡手下的士兵总人数也同样越战越少,只剩两千人左右。令狐潮见自己的军队快打光了,张巡仍宁死不降,不得已只能暂时撤退,但还没等张巡等人松口气,仅过一个月,令狐潮又卷土重来。
这一次,他请来了叛军大将李怀仙、杨朝宗,以及这两位大将所率领的整整四万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