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且说王忠嗣生前,以善于建设军队、发掘人才而闻名,这其中,他尤其注重大唐骑兵和弓弩兵的建设,自东汉以后弃用已久的大黄弩,在他手中得以发扬光大。而李光弼作为王忠嗣一手提拔的嫡系部将,他在弓弩兵的使用上也颇有建树,甚至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经过他这些年的不断摸索,他发现:弓弩其实是所有冷兵器之中最接近完美的武器,这两件武器杀伤力强,攻击距离远,最关键的是制造工艺还很简单、装备成本又低廉,非常适合大面积推广。

弓弩的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虽然不多,但很致命,那就是射出一箭之后,装填第二支箭矢时,弓弩兵会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作战能力。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短暂的真空期可真是太要命了,往往会因此改变整个战局。李光弼于是心想,如果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弓弩兵实现不间断的持续射击就好了,如果真能把装填箭矢的真空期给省略了,那弓弩兵岂非天下无敌!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李光弼开创性地发明了一种专门适用于远程兵种的阵法,可以真正做到不间断持续性射击。由于这一阵法在世界历史上大大有名,后来造就了许多名气比李光弼大得多的中外名将—中国有沐英和朱棣,日本有织田信长,欧洲有拿破仑,以至于大家都忘了李光弼才是这一阵法的最早发明者和使用者。

那成就了这么多牛掰人物的牛掰阵法,到底是什么阵法呢?

答案是:经典远程攻击阵法—三线轮射。

所谓三线轮射,顾名思义,即远程士兵(弓弩手或者火枪兵)在攻击敌军时,他们不会一拥而上,而是会把阵形分作前、中、后三队,第一队士兵攻击完之后,因为有了这套特殊的阵法,他们不会手忙脚乱的就地装填箭矢(或者火药,下同),而是有条不紊地带着武器退后;然后,第二队士兵手持装填好了箭矢的武器跃至阵前,取代第一队士兵继续对敌军进行攻击,等他们把箭矢射完之后,他们也带着武器退后,再由第三队士兵接替他们的位置,继续攻击敌军。等到第三队士兵把箭矢射光,第一队士兵的箭矢也已经从容装填好了,于是前队、中队、后队再次轮流切换,前队射完了中队顶上,中队射完了后队顶上…故称之为“三线轮射”,也就是三条战线轮流发射之意。

解释到这里,也许有一些熟读历史的朋友会提出疑问:为何有学者说“三线轮射阵法”是沐英发明的,那到底沐英和李光弼,谁是第一个使用该阵法的人。好吧,其实说“三线轮射阵法”是沐英发明的也没错,因为李光弼所处的时代还只有弩机,没有火枪,弩机装填箭矢的速度要比火枪装填火药更慢一点,所以李光弼为了让射击频率更紧凑,最初设计的阵法是“四线轮射阵法”,即他把手下的弓弩手分成了四支小队,轮流上前射击,其他原理都和“三线轮射阵法”基本一致。

闲话少叙,李光弼下令布阵之后,其副将按照命令,迅速把一千名弓弩手分成了四小队,每队各两百多人,对城东站位密集的敌军实施四线轮射。别看射箭的人不多,要知道,四线轮射是没有装填箭矢真空期的不间断持续射击,就好比两百多人拿着连弩突突突…史思明和两万骑兵刚躲过一波箭雨,下一波箭雨又射过来了,连抬头观察一下对方的阵形都不能够,只得匆忙向后撤退。李光弼得势不饶人,一看敌军在城外让出了大片空地,毫不犹豫地带着士兵们来到城外,与叛军在旷地之上摆下战场。史思明等的就是这个,心道:你之前有城墙保护,我奈何你不得;可现在我全是骑兵,要打败你五千步兵还不是手到擒来?他一声令下,刚才还狼狈后撤的叛军纷纷转身,再次向城东密集杀来。由于官兵们这下已失去了城墙的保护,形势看似非常危险,几乎所有人都暗中捏了把汗;只有李光弼一人依旧气定神闲,因为作为四线轮射阵法的发明者,也只有他,才真正明白这一阵法的强大威力。

来吧,看是你们的马跑得快,还是我们的箭射得快!

一时间,叛军们“哒哒哒”的马蹄声和官兵们“嗖嗖嗖”的射箭声胶着在一起,在常山东郊奏响了死亡的乐章。一千弓弩手来到城外后,还是与方才守城时一样,列成四小队,迎着叛军轮流上前射击,在阵法的加成作用下,官兵无论是射击的频率还是精准度都比一千人同时射击要高得多,且叛军缺少足够的盔甲防护,箭雨之中,只见他们数百人、数百人地分批坠落马下。但是,双方的兵力毕竟太悬殊了,加上史思明身为主将亲自带队冲锋,两万骑兵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终于还是如愿接近了唐军的阵地…眼看一场骑兵屠杀弓弩手的惨剧就要上演,这时,只见李光弼令旗一挥,再次下达了变阵的命令。

和四线轮射阵法一样,这次的变阵也是经过事先演练的,一千弓弩手得到命令,迅速将手中的弓箭和弩机收起,分成左右两队,从两翼向后方撤退。与之同时,四千持矛步兵从阵后来到阵前,取代弓弩手,与敌军展开贴身肉搏。在他们身后,刚才撤退的弓弩手也没闲着,他们在长矛步兵的保护下,没用多久又重新列好了攻击的阵形,“嗖嗖嗖”将大量的箭矢仰射向天空。这些箭矢像长了眼似的,从空中绕过唐军的步兵方阵,然后划出一道道抛物线,准确地砸向叛军头顶。

唐军明明有五千人,却始终只用一千人发起远程攻击的原因,至此揭开了谜底。如果说仅是四线轮射阵法,史思明还有办法化解的话,那这一套“步兵方阵”加“四线轮射阵法”远近结合,刚柔并济的打法,直接把史思明打懵了。史思明天真地以为:只要接近唐军弓弩手,他们就会沦为待宰的羔羊;哪知在他们身后,还事先埋伏着四千龙精虎猛的长矛步兵。

“快,全军撤退!”史思明一边努力地与唐军长矛步兵格斗,一边小心地躲闪箭雨,一边急切又无奈地下令道。

叛军丢下数千具尸体,再次拨马转身向东方逃去。看着他们慌乱逃窜的身影,李光弼冷笑一声道:“想走?—知道我为何有坚城不守,却出城作战吗?”

因为在常山城东郊,有一条长河曼延经过,名叫滹沱河。话说当年东汉开国之君,被现代学者调侃为“位面之子”(即天选之人,好运气全让他占了)的刘秀逃难到此,因被滹沱河拦住,险些被王郎的追兵捕获,幸得那时是隆冬季节,滹沱河河面结成了厚冰,才有了之后的汉光武帝和东汉王朝。这次常山之战,虽然也是发生在冬春交替的季节,天气也同样很冷,但史思明却没有刘秀的好运,滹沱河并没有结冰。于是,当一万多骑兵逃到河边,打算收拢船只分批渡河时,在他们身后,李光弼带着步兵、弓弩手两套阵法又步步紧逼而来。没有盾牌和盔甲的防护,来不及逃走的叛军骑兵完全沦为了活靶子,在唐军持续不断的远程攻击下,很快又有数千叛军被活活射死。

史思明带着两万骑兵前来收复常山,结果被兵力远不及他的李光弼一通反打,三战三败,部下仅中箭者就超过半数,可谓奇耻大辱。他与安禄山齐名,即便不是名将,也算是个人物。所以,史思明逃过滹沱河之后没有悲观绝望、怨天尤人或者向安禄山求助,而是立即展开了反思—

为何我打不过李光弼?

怎样我才能战胜李光弼?

思索许久,史思明一拍脑袋:李光弼这一战之所以能赢我,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赢在弓箭上,他那个奇怪的轮射阵法确实射速奇快,令人防不胜防。如果我有办法能防住他的弓箭,那我就可以像他一样,不用急于冲锋;不急着冲锋,我就能像他一样,先把士兵们列成严谨的阵形,再稳步发起进攻;如此,我哪里还会怕他区区几千人的长矛阵呢…

想到这里,史思明顿时醍醐灌顶:李光弼会布阵,我为何不能布阵?嗯,克制弓箭的话,大盾最管用了!他随即吩咐手下,立即回河北大营,连夜调集五千步兵带着大盾前来助战。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94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94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