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写给朝廷的奏章,其中除了力荐李光弼为大将,还提出了自己对平定安史之乱的一大战略设想—以郭子仪对高仙芝的了解,他认为高仙芝才能远在安禄山之上,即便其手下士兵是仓促招募,战斗力比普通农夫好不了多少,但他仍相信高仙芝一定有办法守住潼关。既然潼关叛军一时攻不下来,那他也无须急着前去支援,因此与其南下,不如率军东进,直捣安禄山的后方。这一策略,兼有“围魏救赵”和“釜底抽薪”的妙用,安禄山听闻大本营告急,如果回救,其之前在黄河以南取得的战果便尽数化为乌有,待大唐各路大军汇集,以全国之力围攻三座河北军镇,安禄山毫无胜算;如果他不回救,那他的积蓄将全部被官兵夺取,粮道也将被彻底切断,同样必败无疑。
按照郭子仪的分析,如果采用该策略,安史之乱一年之内即可平定,当然,前提是潼关不能失守。唐玄宗阅过之后,心道其他各镇勤王的军队不日都将抵达,也不缺朔方这区区一镇兵马,遂欣然采用郭子仪的策略,依其所奏,任命李光弼为河北节度副大使,让他和郭子仪各率一军,齐头并进,前往攻打安禄山的老巢。郭子仪得朝廷回复,从自己的军队之中拨出五千精兵授予李光弼,令其途经井陉口,率先出兵河北;自己则坐镇东陉关(在今山西省代县东南,位于井陉口以北。当时,东陉关、井陉口一北一南,是连通山西—河北的两道重要关卡。),以防叛军照葫芦画瓢,也派兵经东陉关偷袭自己的后方。另外,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山西境内的云中、马邑两城都投降了叛军,郭子仪也得派人前往一一收复。
分拨既定,郭子仪、李光弼二将就此分道扬镳,提前拉开了朝廷反攻叛军的序幕。当是时,朔方军共有军队六万余人,其中骑兵约占半数。郭子仪虽然非常大度的对李光弼既往不咎,还举荐他为大将,但在分兵之事上,他却又貌似在故意作弄李光弼—李光弼只分得五千士兵不说,还清一色全是步兵,更何况李光弼的对手非同一般,是发动安史之乱的第二号人物:史思明。
史思明早年和安禄山有过一起偷羊、抓俘虏的交情,是安禄山最信任的人,安禄山发动叛乱南下之时,委任史思明留守河北大本营的重任,故此乱被称作“安史之乱”,而不是“安禄山之乱”。安禄山走后,史思明在河北加紧募兵,又就地募得数万人,待到李光弼兵出井陉口,他帐下的兵力已达八万之多。
太行山东麓,距离井陉口最近的一座城池是常山城,托三国名将赵子龙的福,此地相当有名。镇守常山城的叛军将领,是史思明的堂弟史思义,由于李光弼一路急行军至此,来得毫无征兆,史思义见对方人数不多,刚上前询问“来者何人?”就莫名其妙地被李光弼活捉了。李光弼待人一向严厉,有句名言“慈不将兵”(仁慈的人不适合带兵打仗),这次却难得的给了史思义好脸色。他亲自给史思义松绑,并和蔼地询问史思义:你姓甚名谁,与史思明是何关系,史思明手下现有军队多少,分别驻扎于何处?…
史思义本以为难逃一死,没想到这位朝廷大将竟如此善待自己,感动之余,一口气全招了。李光弼微微一笑,又问他:“如果你的叔父亲率大军前来争夺常山,我军只有这点兵马,该如何应对?”史思义想了想道:“我叔父的军队虽多,但却有个弱点—我军之前制作的盔甲都让安禄山带走了,现河北盔甲不足,尤其是骑兵,几乎无人穿戴盔甲,将军届时可用弓弩射之。”
李光弼记下了,让手下把史思义带下去,吩咐他们好生款待。仅过去一日,史思明听闻常山失守,挂念堂侄的安危,已风驰电掣地带着两万骑兵一阵风杀到。李光弼兵力虽少,却已胸有成竹,有恃无恐,他当着大队叛军的面,喝令部下道:“去把城门打开,我要率军出城,与之列阵而战!”部下们知道李光弼个性强硬,冷酷无情—之前对待史思义那是特例,不敢违拗,刚要照办,但他们不经意间往城下一打量,又忍不住皱起眉头道:“将军您看,敌军已把城池东门堵得水泄不通,我军即便把城门打开,又怎么出得去?”
确实,因两万叛军是从东方而来,这时全部一窝蜂挤在东门,宛如蚁聚一般,唐军就算把城门打开,除了把他们放进来,根本无法出城一步。李光弼看了一眼城外的敌军,朗声笑道:“那还不好办,按照我昨夜教你们的战法,让他们退后一些,好让我军布阵。”
部下们这下明白过来了,忙道:“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