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高仙芝、封常清二人的努力,朝廷官兵终于有惊无险的在潼关站稳了脚跟,又筑起了一道新的防线。且在重赏的激励下,这支唐军的战斗力虽仍与叛军相差甚远,但凭借地利优势,只要他们坚守不出,叛军也拿他们没太好的办法。安禄山打到潼关后,其之前一路势如破竹的攻势就此被打断,高仙芝与之在潼关整整相持近一个月,两军不分胜负。
如此,整体战争形势逐渐开始对朝廷有利,因为表面上看来高仙芝和安禄山只是打了个平手,但须知道,安禄山的兵力基本都参加了此次叛乱,他就像一个已经抛出了所有筹码的赌徒;而朝廷方面这时还没开始发力,各地赶来勤王的大军尚在行军途中。只等各地援军一到,那时便是朝廷展开全面反攻之时。尤其是王忠嗣生前经营多年的河西、陇右、朔方三镇大军(河东军队已被安禄山接管),这三大军镇,皆兵强马壮、名将如云,曾多次击败强大的吐蕃,即便哥舒翰指挥的石堡城一战唐军损失惨重,但此时三大军镇的实力相加起来,依然比安禄山所辖的三大军镇要略占上风。
河西、陇右离关中并不远,至少比西域近多了。高仙芝、封常清之前从西域返回,都已和叛军打了一个多月,其实算算日程,河、陇大军也早该到了。之所以他们这时还没到,是因为王忠嗣去世后,接管该军的两员大将哥舒翰、安思顺都发生了变故。哥舒翰在王忠嗣去世后,官职不断升迁,安史之乱爆发前,其地位俨然已和安禄山平起平坐。哥舒翰年轻时喜欢饮酒、赌博,一旦没了王忠嗣这样严厉的上级约束,他便放浪形骸,嗜酒如命,也正因为酒喝多了,这一年他竟意外得了中风,已经半身不遂,出门都要靠人推着小车或者抬着走,不久前,他刚因身体原因向朝廷递了辞呈,一直赋闲在家。另一位大将安思顺的身体倒是没毛病,不过他政治成分不行—安思顺姓什么不好,偏偏姓“安”,而且他确实和安禄山有一点血缘关系,二人同族,童年时一起长大。不过天地良心,安思顺对大唐可谓忠心耿耿,安史之乱爆发前,安思顺曾多次拒绝了安禄山的主动示好,并将安禄山的反状不断向朝廷汇报,他与安禄山之间,一向泾渭分明。也正为此,安禄山谋反后,安思顺并没有被朝廷列入反贼的名单,当然,朝廷也绝不敢让他手握重兵,继续坐镇一方,于是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处理,唐玄宗把他单独调回朝廷,改任户部尚书一职。
安思顺被调回京城前,其官职是朔方节度使。他一走,朔方节度使的职位自然空了,需要有人立即接任。唐玄宗经属下推荐,最终颁布诏令:郭子仪以朔方副节度使的身份,临时代替安思顺全权接管该镇的军队。说来真巧,郭子仪也发生了意外—他身体没毛病,政治成分也很好,可他母亲不久前去世,他于是和哥舒翰一样也向朝廷递了辞呈,说要回家替母亲守孝。唐玄宗这下真急了,一个个要么有病,要么有事,叛军都快打到长安了,郭子仪你还回家守什么孝,懂不懂什么叫“先有国才有家”。他随即宣布:鉴于情况特殊,不得不采用“夺情”(指为了国家大义强夺其孝亲之情)的方式强行起复郭子仪,勒令其立即前往朔方赴任。
郭子仪知道轻重,收到命令后不说二话,立即快马加鞭前往朔方,以主帅的身份接掌该镇军队。迎接他上任的众多军官之中,有一人见新任主帅是郭子仪,神情既尴尬,又恐惧,此人便是之前和郭子仪同事多年没说过一句话的李光弼。李光弼扪心自问:他和郭子仪之间虽谈不上血海深仇,但也可说是老死不相往来,如果是他当了郭子仪的上级,他定要好好整治一下对方,大出口恶气;可现在情况恰恰相反,郭子仪成了朔方军镇的最高长官,难保他的想法不是和自己一样,甚至手段更狠毒。之后几日,李光弼冷眼旁观,见郭子仪自打上任后一直忙着点兵选将,其他将领要么得了作战任务,要么留在他身边候命,只有自己一人,一直未被郭子仪召见。
李光弼越想越怕,只得主动去见郭子仪。一入主帅军帐,李光弼未等郭子仪发话,噗通一声当即朝他跪倒,叩头不止。郭子仪正在专心写奏章,见状急忙上前请李光弼起身,埋怨道:“李将军,这是为何?”李光弼强跪不起,流泪道:“下官有眼无珠,往日常触怒将军,今日事已至此,将军若要杀我,下官绝无怨言,但希望您能大发慈悲,看在我俩同事多年的情谊上,饶恕我妻子和子女的性命。”
“哎呀呀!”郭子仪这下明白怎么回事了,忍不住笑道:“我为何要杀你?谁又说我要杀你了!”
“你不想杀我,那为何不召见我,其他将领都有了任务,就我一人无所事事,难道您真的不是因为怨恨我才故意如此行事吗?”
郭子仪先扶李光弼起身,然后逐渐收起笑容,严肃地说道:“李将军把我郭子仪当什么人了!没错,我俩之间是有些私仇,可如今国家动乱,主上受辱,江山社稷能否保住还尚未可知,我岂有闲暇和你因那点小事怄气?实不相瞒,我之所以没有召见你,是因为你的才能远在其他将军之上,与其让你当我的部下,不如让你和我各率一军,联手作战,共讨叛逆。你看…”郭子仪取来案几上他刚写了一大半的奏章给李光弼过目,说道:“我正打算推荐将军为河东节度使,并将朔方军分出一部分由你单独统领,如果能得到你的相助,国家安定便指日可待了!”
李光弼看过奏章,确实如郭子仪所言。他如释重负之余,不禁慨然长叹道:“郭将军之胸怀,远非李某所及。有您这样的人在,真乃社稷之福啊!”从此之后,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尽弃前嫌,结为刎颈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