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之后,大唐承平日久,所涉及的战争都是在境外,国内已和平了达半个多世纪。突然冒出来一个安禄山这等重量级的反贼,朝廷上下闻讯,集体慌了神。只有一人不慌不忙,甚至面带如释重负的喜色,笑道:“当初我说什么来着,安禄山必反!这不,他果然反了,诸位该相信本相料事如神了吧。”
说这话的,自然是首席宰相杨国忠。正好,唐玄宗也为平叛之事要与他商议,见他似乎对打败安禄山胸有成竹,便问他有何对策。杨国忠向皇帝举荐两员大将,说有这二人出马,斩杀安禄山如拾草芥。唐玄宗听取了其主张,随即派人赶赴安西四镇,召那两员大将入朝。
杨国忠虽然是个草包,但他这次举荐的两员大将确非泛泛之辈,一人名叫高仙芝,高句丽人,另一人名叫封常清,汉族人。这二人之前长期镇守西域,曾以一万步骑跨越葱岭,打赢了著名的小勃律之战(唐朝和吐蕃为争夺中亚控制权爆发的战争),此役之后,二人纵横边疆,中亚七十二国向大唐称臣。因此功绩,时人尊称高、封二人为“大唐帝国双璧”。
高仙芝、封常清接到命令,见军情紧急,仅率少数部下星夜启程回京,半个多月后,二人途中不断换乘好马,俱顺利抵达长安。唐玄宗见“双璧”归来,不胜之喜,亲自为二将接风洗尘,然后郑重下诏:任命高仙芝为平叛副元帅(元帅为唐玄宗之子李琬,刚接到任命就去世了,所以高仙芝即是主帅),进驻陕城;任命封常清为平卢、范阳节度使,取代安禄山,进驻洛阳。
二将领命之后,接过诏书、兵符,问唐玄宗道:“为朝廷平叛,臣等义不容辞。但今贼势甚大,不知陛下各授予我二人多少兵马?”
唐玄宗面色为难道:“除了禁军,京城一带的军队之前在远征南诏国时已几乎全军覆没,而河、陇两镇的精兵,又尚在回国途中,所以朕眼下无一兵一卒可授予你们…”他接着又安慰二将道:“不过,兵虽然没有,京城的钱粮倒是十分充裕,你二人可以抢在叛军杀到之前就地招募士兵的嘛。”
高、封二人没想到京城竟空虚到这等地步,分析之后,心道也唯有如此,于是二人领了大量的钱和粮食,一个在关中募兵,一个在洛阳募兵,数日之间,各招募得五六万军队。唐玄宗听说二将已有十万大军在手,安禄山那边的兵力也不过才十五万人,顿时觉得心里有底。他下令封常清,必须把叛军堵在黄河以北,千万不能让他们渡过河来;又下令高仙芝,配合封常清对叛军实施反攻,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平定此次叛乱。两道命令颁布下去后,唐玄宗问宰相杨国忠对此事如何看待,杨国忠道:“高仙芝、封常清乃世之名将,既然二人的兵力与安禄山相差无几,安禄山的失败已成定局,只是…”唐玄宗见他话里有话,忙问:“只是什么…”
“只是高仙芝也是胡人,只怕他打败安禄山后,除去一狼,又来一虎,陛下对此不得不防哪!”
“爱卿言之有理。”唐玄宗被杨国忠说动,紧接着又补了一道诏命:任命宦官边令诚为监军,立即赶赴前线,严密监视高仙芝、封常清的一举一动。
边令诚和高仙芝、封常清不是首次合作,之前的小勃律之战,他就曾当过高、封二人的监军。那一战,是传奇的一战,最传奇之处,是唐军一万步骑刚跨过葱岭,就因气候恶劣折损近半。此事完全在高仙芝、封常清的意料之中,他二人熟谙战史和地形,知道逾越海拔达四千多米的葱岭难于登天,汉朝的李广利也曾吃过这个大亏。但只要能跨过这座高山,接下来的战争就相对容易了,因为小勃律是个小国,其国境在今克什米尔地区西北部,该国坐落在海拔极高的高原上,人口稀少,哪怕唐军只剩数千人,也能在实力上压制住对方。然而,监军边令诚不懂这个道理,过了葱岭之后,他见前方仍是一片穷山恶水,说什么也不肯再走了,高仙芝劝他不动,只好让他带着三千体质虚弱的士兵留下,自己和封常清率领尚有战斗力的几千士兵继续前进。最终的战果,证明了高仙芝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场洞察力,故他和封常清凯旋回国之后,赢得了“大唐双璧”的美誉;而边令诚则相当于被高仙芝狠狠扇了一计耳光,人人都耻笑他是“懦夫”不说,甚至还有流言,说他过葱岭时吓得尿了裤子。
“这次轮到我来扇你俩耳光了。”边令诚赶赴前线与高仙芝等人会合的途中,咬牙切齿地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