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素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说,但像安史之乱这样一下子让天下人口减员近七成(安史之乱前,大唐总人口五千多万,安史之乱后,大唐总人口仅剩一千六百万),整个社会倒退数百年的大动乱也是屈指可数,上次类似的大动乱,还得追溯到五胡乱华。作为安史之乱的主要发起者,曾经的偷羊小胡安禄山从此名扬中外,成功跻身超级大恶人之列。
但安禄山也有克星,如果有这三个人在,纵便借他十个胆子,也绝不敢反。
第一人,是他的义父张守珪,这一点不需要过多解释,张守珪不死,安禄山连节度使都当不上;第二人,是预言安禄山日后必反的王忠嗣,这一点也不需要过多解释,王忠嗣在安禄山的心中几近于神;只有第三人需要解释一下,说起来有些讽刺,此人正是大奸臣李林甫。
李林甫当然是奸臣,作为成语“口蜜腹剑”的代言人,就知此人的内心有多险恶。然而,与安禄山通体上下找不到一个优点相比,李林甫虽然也是坏透了,身上还是有极少数闪光点的,其中之一,就是他的能力。
在李林甫之前,唐玄宗已前前后后任命了十九位宰相,其中担任宰相时间最长的是六年,其他的有人干了三年,有人干了一年,甚至还有好几位只在相位上呆了几个月。那李林甫干了多久?—十八年七个月,而且其中有十七年是首席宰相。
能一口气当这么长时间的首席宰相,李林甫显然是获得了皇帝十分的信任。偏偏李林甫又是个把“奸臣”二字写在脸上的人,他贪污受贿,嫉贤妒能,擅权宫廷都明着来,这些劣迹几乎人尽皆知,唐玄宗也知道,之所以仍坚持把他放在相位上近二十年。原因无他:省心。
唐玄宗最欣赏李林甫三点,一是他对皇帝绝对忠诚,二是他政治才能不错,三是他军事才能也算得上及格—虽然他不会打仗,但他懂得如何制衡安禄山。李林甫首次与安禄山会面,便赠给安禄山一句话:“将军好自为之,务必效忠朝廷。皇帝虽年事已高,但宰相我暂时未老。”安禄山见对方一眼看破自己的野心,深感恐惧,之后每次见了李林甫就如同耗子见了猫一样,即便是盛寒季节,他和李林甫谈话时都汗流浃背,因为李林甫总能准确猜出安禄山的心意。到李林甫执政后期,安禄山在兼任平卢、范阳二镇节度使的基础上,又被唐玄宗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安禄山手握三大军镇,正式取代病逝的王忠嗣跻身大唐第一实权武将,他仍对亲信叹道:“我安禄山天不怕地不怕,即便皇帝来了也不怕,只是害怕李林甫啊。”
安禄山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李林甫也盼死了,公元753年,李林甫病重去世,接任其首席宰相之位的是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杨国忠和李林甫一样,也是遗臭万年的大奸臣,但二人最大的区别是:李林甫是个有能力的奸臣,执政期间他除了干坏事,也做实事,尤其是他在处理安禄山的问题时,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策略,明明暗中给对方使绊子,表面上还客客气气,相当之高明;杨国忠则是个彻头彻尾的蠢货,他政治才能为零,军事才能为零,一当上宰相,就把对安禄山的敌意完全挑明了,整日在皇帝耳边叨叨说安禄山必反,偏偏又拿不出任何制裁安禄山的手段。安禄山起初对杨国忠不太了解,只知此人是杨贵妃的族兄,还托杨贵妃从中斡旋,试图减轻杨国忠对自己的敌意。杨贵妃建议唐玄宗加授安禄山为副宰相,并召他入宫与杨国忠相见,当面澄清误会。杨国忠听后一仰脖子,愤然骂道:“安禄山目不识丁,岂能当宰相,我羞于与此人为伍!”
安禄山其实也羞于与他为伍,据安禄山私下调查,杨国忠当上宰相后,专权误国,好大喜功,一口气提拔了许多将领。这些将领有个共同的特点—他的亲信,这些亲信又有个共同的特点—特别无能,杨国忠当上宰相后短短数年,频繁发动对外战争,这些战争又有个共同的特点—大败特败,且唐军的对手既不是吐蕃,也不是契丹,而是南方的一个小国:南诏(辖有今天的云南省)。这一败不打紧,直接把杨国忠的真实才能,以及大唐中央的真实实力都给暴露了,安禄山怀篡位之心已久,暗中筹备了这许多年,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加上他和杨国忠互相极度仇视,已无任何和谈的可能。于是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共召集得步兵、骑兵十五万人,亲率他们南下,向大唐的统治中心发起进攻。叛军出兵之前,安禄山传檄天下—本将军此次入京,乃奉陛下之命,前往铲除逆臣杨国忠。
不得不说,这个理由颇得人心,一时竟有许多人响应。
安史之乱自此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