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第三人:郭子仪,汉族人,时年五十岁。

相比哥舒翰入伍不久,李光弼年富力壮,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位郭子仪,则是位已戎马半生的老将。早在开元初年,郭子仪的表哥葛福顺因助唐玄宗发动唐隆政变有功,被任命为羽林大将军;郭子仪追随表哥的步伐,参加朝廷举办的武举考试,由于成绩优异,年仅二十便被录用为低级禁军将领。

因对外战事需要,郭子仪后被朝廷外调至边疆。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郭子仪仍然还是一个低级军官,战功为零—笔者查来查去,也没查到郭子仪在五十岁之前的任何战绩,不过,倒是查到了与他有关的两条趣闻。一条趣闻是郭子仪担任低级军官期间,不知因何事触犯了军法,按律当斩。正当他被押上刑场,眼看就要人头落地时,已经名扬天下的“诗仙”李白恰好出来看热闹。见此人仪表不俗,李白苦苦为之求情,郭子仪的长官看在“诗仙”的面子上,饶了郭子仪一命(正史对此事有记载,但有许多学者经过考证,对其真实性表示质疑)。另一条趣闻则是郭子仪担任低级军官期间,恰好与另一位低级军官同时负责戍卫一处地界,那位军官,便是才刚刚提到的比他小了十一岁的李光弼。也不知为何,郭子仪和李光弼从初次见面就势同水火,二人都看对方不顺眼,同事数年,几乎没有交谈过一句。

王忠嗣既认定李光弼不但忠于国家,而且身负绝世之才,听说有这种奇事,还道那郭子仪是什么大奸大恶之徒,结果经他一番调查,他发现:郭子仪这人不但品德不错,才干也与李光弼旗鼓相当,是个厉害人物—那就让他和李光弼接着做同僚,接着斗吧。王忠嗣大笔一挥:郭子仪考核通过。

第四人:李晟,汉族人,时年二十岁。

上面三位将军被王忠嗣看中,都是经过多方面的综合考核。才刚刚成年的李晟入选的原因最直接,三个字:太猛了!

一次,王忠嗣检阅军队,发现有一位小将军打扮得花里胡哨,远远看去宛如一只孔雀。王忠嗣不禁一愣:这是哪来的纨绔子弟,竟跑到军中显摆来了?又是愠怒,又是好奇,便派人把那人叫来,问他为何穿着打扮与其他将士不同。那人正是李晟,他朗声答道:“启禀大人,末将这是效仿薛仁贵,生怕敌军在战场上认不出我来。之前与我交战过的敌人都敬称我是万人敌,一见末将这身装束,就会不战自乱。”王忠嗣年轻时也是猛将,见这小子口气狂妄得紧,便令他当众展示枪法、箭法、骑术,如果三个成绩皆优,恕他无罪。结果,李晟不但顺利通过了这次武艺考试,还获得了王忠嗣的高度评价:“果然武艺绝伦,本将军相信你确实是万人敌。”李晟也就此考核通过。

王忠嗣培养这四人时,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他一手打造了一套超豪华的“全明星名将阵容”,这四个人,全是货真价实的名将,后来有三个人的画像被收入了凌烟阁,并入选了“武庙七十二将”(王忠嗣自己反而都没入选,这…)。

至此,王忠嗣的准备工作终于大功告成,他接手西线战场后的第一场大战,青海湖会战也随之爆发。

这一战,王忠嗣并没有直接参与,代替他统兵的是其左膀右臂之一:安思顺。安思顺大家应该还有印象,此人当初和王忠嗣之父王海滨曾做过战友,王海滨牺牲的那一战,他也有参与。由于其资历老,这三十多年来又一直在陇右任职,王忠嗣对他十分敬重,一到任上就任命他为大斗军使(唐玄宗时期,唐朝在西线新设一支劲旅:大斗军,隶属于河西节度使管辖。另插一句,安思顺虽是王忠嗣部下,但其之前已立下了很多战功,所以他并非是王忠嗣破格提拔的;同样的例子还有当时也是王忠嗣部下,被誉为大唐帝国双璧的高仙芝、封常清);至于左膀右臂的另一位,则是哥舒翰,此人文武双全,又善于团结部下,综合素质目前看来是王忠嗣新拔擢的四员虎将之中最高的,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被任命为大斗军副使。

得主帅命令,安思顺带着李光弼、郭子仪、李晟等人,龙精虎猛地杀奔青海湖堡。镇守青海湖堡的吐蕃士兵只有数千人,听说唐军大举来袭,急忙派人外出求援。数日后,十余万吐蕃大军从石堡城等地陆续赶来,双方在旷地之上摆下战场。待两军打过照面,李晟禀过主将安思顺,纵马跃至阵前,远远一箭,轻松将其中一位站位靠前的吐蕃将领射翻在地。吐蕃上下见其服饰怪异,箭法又准得可怕,还道唐军请来了鬼神相助,顿时不战自乱。安思顺一声令下,李光弼、郭子仪、李晟等人各显其能,率数万唐军全线出击,一举击溃了吐蕃援兵,占领了青海湖堡。

王忠嗣在后方督战,得知青海湖会战唐军大获全胜,令安思顺与众将留下小心驻守,另召上一战未曾出战的哥舒翰入帐来见。哥舒翰到后,王忠嗣与他商议道:“我大唐与吐蕃鏖战百年,说到底,争夺的无非是河西、陇右、以及吐谷浑三地。吐蕃为守卫吐谷浑故地,其凭借地利险要,已建造了大大小小数十座城池、堡垒,但在我看来,其中唯有三座城堡最为关键,分别是:石堡城、青海湖堡、以及位于吐谷浑故地东南的苦拔海堡(苦拔海即今天的尕海,在今甘肃省碌曲县境内)。青海湖堡是吐谷浑故地的北方屏障,苦拔海堡是吐谷浑故地的南方屏障,石堡城位于这两城之间,不但正当东西往来要冲,还能南北兼顾,策应其他两城的防守。如今,吐蕃君臣听闻青海湖堡失守,其北部防线已被我军打穿,他们担心我军会绕开石堡城,从其防线北部长驱直入,一定正忙着调兵遣将,以第一时间堵住这一北部的缺口。那么由此可知,其南部的苦拔海堡,防备一定会有所减弱。哥舒翰,本将军另授你数万军队,你去替我将苦拔海堡也打下来。”

得哥舒翰应诺,王忠嗣又取出一张地图—早在唐军攻打青海湖堡之前,王忠嗣就差人向吐谷浑可汗索要吐谷浑全境的地图,吐谷浑可汗既被王忠嗣策反,遂派人画好图,秘密送到了唐军阵中。王忠嗣将数万军队交到哥舒翰手中,又在地图上指明了其攻打的具体位置,令其翌日便率军出征。哥舒翰举荐与他交好的王难得、杨景晖二人为副将,王忠嗣皆予以允准。

哥舒翰到苦难海后,起初战事顺利,和王忠嗣的判断如出一辙,吐蕃刚把防守的重心转移到了青海湖以北,对青海湖以南的防守自然疏了。但是,镇守苦难海堡的吐蕃守将颇知兵法,他见双方兵力相差数倍,干脆主动放弃城池,带着万余骑兵撤退到附近的一处高山上。哥舒翰担心敌军遁走,在后穷追不舍,尾随敌军亦进抵山下。吐蕃将军见唐军中计,随即下达了反攻的命令。只见吐蕃军中突然吹响军号,万余精锐骑兵排着整齐的战阵,分作三队,每队各约四千人,皆手持长矛,以排山倒海之势从山头上俯冲下来,唐军对此毫无防备,一时阵脚大乱。

好一个哥舒翰,不愧是新提拔的四员虎将之首,他见情况紧急,果断地跃下战马,从中军快步闪至阵前,将手中的长矛指向前方,观其用意,是想用手中的长矛,硬生生抗住吐蕃骑兵的俯冲攻势。他一个人的力量当然无法做到这一点,好在其副将王难得、杨景晖等人随后也纷纷反应过来,也像他一样跳下战马,手持长矛,勇敢地站在战阵最前沿,直面敌军的锋芒。随后,越来越多的将领、士兵加入,唐军终于抢在吐蕃第一波骑兵冲到山下之前,及时结成了一道由数千将士和数千支长矛组成的人墙…吐蕃大军席卷而来,因其冲击力太过强大,只听一阵人仰马嘶,唐军当即倒下了数百人,吐蕃将士从马背上摔下来的也不在少数,紧接着,是吐蕃骑兵随后发起的第二波,第三波冲锋。三波冲锋之后,倒地的唐军赫然发现,他们的主将哥舒翰仿佛脚下生了磁石一样,依然手持长矛坚定地屹立在所有士兵们的身前,只是,他手中的长矛已仅剩下了半支,连矛头都不见了。

“杀光他们!”哥舒翰待敌军的三波冲锋全部施展完毕,手持半截长矛,哦不,是木棍,第一个冲入敌军之中,见人劈头就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部下见状,人人血脉贲张,也强忍着剧痛,集体手持残缺不全的武器加入混战。未加入结阵的唐军骑兵本已打算逃走,不料回头一看,战局瞬息万变—由于连续三次冲锋,都未能冲垮唐军步兵临时结成的人墙,失去了居高临下优势的吐蕃士兵因人数劣势,反倒被越聚越多的唐军士兵包围在了山脚下。那还有什么好怕的,杀啊!这些武器完好,又骑着战马的唐军士兵随即也加入了混战,在山下来回驰骋,不多时,苦难海附近的高山下,便堆满了吐蕃人的尸体。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93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93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