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事后,唐玄宗冷静想想,这一战着实怪不得皇甫惟明,便也没有立即下诏治他的罪,只是派人把他召回朝中任职。皇甫惟明回朝之后,河西、陇右二镇节度使的位置就空出来,王忠嗣随后走马上任。经朝廷明文下诏,他在之前已兼任朔方、河东二镇节度使的基础上,又同时佩上了河西、陇右二镇节度使的帅印。如此,唐朝有史以来最牛的封疆大吏终于诞生了—天下共计十处军镇,王忠嗣一人便掌管四镇的帅印。据史料统计,身兼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直接受他指挥的兵力达二十六万余人,直接受他管辖的疆域更是东西绵延,长达万里。不夸张的说,这时的他,实力甚至已凌驾于朝廷之上!

就算王忠嗣是唐玄宗的义子,这样的任命,也是具有极大风险的,万一王忠嗣稍有点私心,后果不堪设想(之后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的总兵力加起来才十五万)。唐玄宗给他封了这么大的官,给了他这么大的权,当然不会白给。唐玄宗告诉王忠嗣,朕已经为你提供了一切条件,只希望你能尽快帮朕把这件事办了—收复石堡城。

和赤德祖赞一样,唐玄宗为了石堡城也豁出去了。在这之前,王忠嗣从未让他的义父失望过,所以这一次,唐玄宗认定王忠嗣也不会让他失望—石堡城兵多将广那又怎样,朕的义子王忠嗣同样手握大唐半数的精锐,近三十万步骑大军。正面攻坚也好,暗中偷袭也罢,我唐军都丝毫不落下风。孩子,朕如此信任你,你可不能辜负义父啊,去拿下石堡城吧,越快越好!

但这一次,王忠嗣还真就让唐玄宗失望了。他身悬四镇帅印,威风凛凛地坐镇西线战场,几个月过去了,该处战场却依然风平浪静,大唐军队、吐蕃军队各自安分地镇守疆界,期间没有任何交锋。唐玄宗搞不懂王忠嗣在弄什么名堂,又派人去前线催战,结果却得了一个令他哭笑不得的回复。

王忠嗣表示:根据臣的反复分析,认为这时收复石堡城已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这件事臣办不到,也不会去办。

笑话!朕让你同时兼任四镇节度使,手握半壁江山,富可敌国,是让你光耍威风来着?唐玄宗得了这一回复,正要大发雷霆,西线战场紧接着又送来战报:王忠嗣出兵了!

对,王忠嗣终于出兵了,不过他此战的目标不是石堡城,而是位于石堡城西北,吐蕃人建造在青海湖北岸的另一座军事要塞,由于史书上对这座要塞的具体称谓记载不详,我们就简称之为“青海湖堡”吧。之前数月,表面上看来,王忠嗣似乎存心抗旨,什么也没做,但实则他片刻也没闲着,一直在致力于以下几件事。

一,侦查敌情。

唐玄宗让王忠嗣手握二十六万大军坐镇西线,其目的唐军清楚,吐蕃也清楚,就是奔着石堡城去的。吐蕃方面因此见招拆招,也一股脑儿把防守的重心放在石堡城,对其他战略要地的防御自然无法兼顾。王忠嗣正是认清了这一点,所以才严词拒绝攻打石堡城。但不攻打石堡城,不代表他不攻打吐蕃—换个角度思考,吐蕃偌大的国家,难道就仅仅一座石堡城是有战略价值的吗,当然不是,抛开其国都不说,仅在昔日吐谷浑故地,兵家必争的坚城、堡垒就不在少数,比如说青海湖堡就是其中之一。该城堡建在青海湖北岸,不仅扼守着该湖北道的东西往来要冲,还与河西走廊相邻,一旦该城堡落入唐军手中,那吐蕃的势力将完全被赶出河西走廊地区。王忠嗣通过事先侦查,了解到青海湖堡的防御力量十分薄弱,因此在开战之前,他秘密通知属下,此战我军打着收复石堡城的名义出战,但军队离开河西地区后,立即兵锋一转,改为杀向石堡城西北的青海湖堡,从而打吐蕃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二,继续收购战马。

王忠嗣在被调到西线战场之前,就已在朔方、河东组建成一支规模达十万人级别的骑兵大军,有这样的一支强大骑兵在手,按说他军中已不缺马,也用不着再浪费钱买马了,因为不仅买马需要花钱,养活这些战马的开支只会比买马花的钱更多。这一点很好理解,买马是一次性投资,再贵的好马,只要付一次钱就行了;可马的食物需要每日按时供给,是持续性的消费,而且军用的战马不仅吃草料,有时还要吃精粮—比如高粱、小米等。对于属下们的质疑,王忠嗣强硬的表示,只要他在任上,买马的策略就会一直贯彻下去,河东如此,河西也是如此,各军镇的赋税收入,优先用于购买战马,皆敞开了用。那王忠嗣为何要如此执着于买马呢?这是因为他又想到了一个关键的重点,那就是马虽然可以通过繁殖的方式增加,但繁殖的速度毕竟是有限的,换而言之,如果吐蕃一年生产出五千匹马,他却一年之内从对方手中买来了一万匹,那就意味着吐蕃国内可用的战马少了五千匹。长此以往,吐蕃的金钱越来越多,战马越来越少,大唐的金钱越来越少,战马越来越多。一旦两国发生大决战,钱多的一方没有任何优势,但马多的一方却有明显的优势,所以钱是死的,马是活的,只要打赢了大决战,还怕缴获的堆积如山的战利品无法抵消之前买马的钱吗?

买,继续买,直到把吐蕃国的战马买空为止!

三,策反吐蕃的盟友。

大唐、吐蕃在当时,都可谓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这个“大”,不仅指他们浩瀚的国土面积、庞大的国家军队,也指他们背后所拥有的大量盟友,或者说附庸。大唐和吐蕃之战,参战的远不止是他们两个国家,西域各小国、北方的回纥等游牧民族、甚至印度各国,都被卷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其中,有一个参战方身份最为特殊—吐谷浑的后裔。大半个世纪前,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其首领被迫率众内迁至凉州,被唐朝册封为安乐州刺史,对其首领仍敬称可汗。但吐谷浑可汗的那次内迁,只带走了小部分的吐谷浑军民,与之同时,大量留恋故土的吐谷浑军民选择留了下来,为此不惜忍受吐蕃国的长期统治和压迫。吐蕃为了方便统治这些风俗和习性皆与自己不同的外族人,之后效仿唐朝,也册封了一批有名无实的吐谷浑可汗,让他们协助自己管理这些吐谷浑后裔。王忠嗣的策反对象,就是这些吐谷浑的后裔,他用重金贿赂他们,并许诺会帮助他们复国,条件是大唐、吐蕃决战之时,这些吐谷浑的后裔能够与大唐军队并肩作战。还别说,王忠嗣的策反工作卓有成效,当时在任的吐谷浑可汗(吐蕃册封的)就悄悄与唐军结了盟,经常瞒着吐蕃给唐军输送情报,一些距离唐朝边境遥远,或者吐蕃有重兵把守的地区,哪怕唐军哨兵无法进入,王忠嗣却依然能做到对这些地区的敌军防务了如指掌。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93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93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