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结束后,王忠嗣向唐玄宗陈述了他对突厥的用兵思路:“经过此次试探,微臣发现,突厥与其他三部胡人的关系,正好比昔日袁尚、袁谭之于公孙康。陛下虽急于灭亡突厥,但是,此事恰恰宜缓不宜急。因为我军若对突厥攻之过急,那突厥和其他三部胡人必心存畏惧,齐心抵抗唐军;反之,我军只需缓和对突厥的攻势,甚至干脆按兵不动,突厥和其他三部胡人早已互相猜疑,不用多久就会再次爆发激烈的争斗—这就是曹操停止向辽东进兵,却反而得到二袁首级的奥秘了。”
唐玄宗早已对王忠嗣的军事才能没有任何疑虑,加上这时的西线战场,河西、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越战越勇,已率唐军反攻至吐蕃境内,形势也是一片大好,一时不用王忠嗣出马,唐玄宗遂允准了王忠嗣的缓战策略。之后一年,公元743年,后突厥乌苏米施可汗见唐军自上次撤军之后,再无发兵北上的迹象,果然为表现现象所迷惑。为报上一战战败之仇,他联合其左部首领阿波达干,向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兴师问罪,双方激战了大半年,不分胜负。王忠嗣算算时机差不多了,这才宣布唐军也加入战局,联合拔悉密部、回纥部、葛逻禄部,共战突厥。乌苏米施可汗以二敌三堪堪打个平手,突然见大量唐军从身后掩杀过来,局面竟变成了以二敌四,方知中了王忠嗣隔岸观火之计。于是,突厥军队顿时一溃千里,就连乌苏米施可汗也在乱军之中被拔悉密部士兵所杀。
拔悉密部首领将乌苏米施可汗的首级献捷于长安,唐玄宗大喜,册封拔悉密部首领为颉跌伊施可汗,又下令王忠嗣继续进击,以剿灭后突厥残部。幸存的后突厥将士紧急拥立乌苏米施可汗之弟继承可汗之位,史称:白眉可汗。白眉可汗见亡国在即,一边收拢残兵败将,向该国的东北方向撤退;一边派人向拔悉密部首领求情,希望他能出面调停大唐与突厥接下来的战争。为此,白眉可汗许诺,他不但不会计较杀兄之仇,事后突厥国还会对拔悉密部马首是瞻,公推其为北方霸主。
拔悉密部自打杀了突厥国的前任可汗,又得了大唐正式册封,内心也不愿再和回纥、葛逻禄两部平起平坐。颉跌伊施可汗遂以大可汗自居,另封回纥、葛逻禄两部首领为左右叶护。哪知他这一举措惹恼了回纥部首领骨力裴罗—骨力裴罗所率领的回纥部有九姓铁勒撑腰,在后突厥兴起之前,就已尝过当北方霸主的滋味。好不容易盼来突厥又一次衰落,他当然不能容忍拔悉密部这个后起之秀地位在其之上。刚好葛逻禄部首领也对颉跌伊施可汗仅封自己为叶护之事颇有微词,这两部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又联合起来把颉跌伊施可汗杀了。因担心擅自杀死唐朝册封的可汗会被唐玄宗怪罪,骨力裴罗主动揽下了追击突厥残部的任务。经他一路穷追猛打,到公元745年,后突厥的末代可汗白眉可汗走投无路,最终被回纥部追兵所杀。骨力裴罗将白眉可汗的首级献捷于长安,同时上表请求建立回纥汗国,帮助大唐管理北方。唐玄宗参考过往的历史,认为回纥人的习性与突厥人不同,他们不喜好南下劫掠,且非常信守承诺,过去一个世纪,除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那一战,其余时候他们都能做到与大唐和睦相处,因而,建立回纥汗国一事,对大唐而言利大于弊,便允准了其请求,正式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至此,几度衰亡,又几度兴盛的突厥民族彻底在华夏的版图上消失,其后裔大致分成两支,一支被唐朝和回纥兼并、同化,另一支则西迁到中西亚、欧洲等地区。突厥退出历史舞台后,回纥族意外成为了唐朝与突厥之战的最大赢家,经唐朝鼎力支持,回纥汗国不止统一了塞外,且因为兼并了突厥、拔悉密等部的势力,其原先的九姓铁勒,也由此壮大至十一部,成为了唐朝以北无可争议的最强国家。
回纥汗国重夺北方霸主之位后,没有辜负唐朝对他们的信任,该国自怀仁可汗开始,历代统治者都对大唐皇帝以舅父之礼相称。有他们撑着,唐朝北线战场从此无事。但唐玄宗肯定不能让王忠嗣闲着,突厥方灭,他就把王忠嗣调到了西线战场,让他率领河西、陇右的唐军,接着打吐蕃。
有朋友可能会觉得奇怪:朝廷之前不是已经任命皇甫惟明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了么,哪怕此人的军事才能不及王忠嗣,但他在任数年,也一直在打胜仗,光斩杀、俘虏的敌军人数就达数万之多,就算要把他撤下来换王忠嗣上,总得有个理由吧?
还别说,唐玄宗把皇甫惟明从西线战场主帅的位置上撤下来,还真的有理由—那就是皇甫惟明终于败了,而且是惨败。
要捋清皇甫惟明为何会从连战连捷的常胜将军变成败军之将,就得从其职责的转变,来分析他命运的转变。前文说过,唐玄宗从继位到开元末年,这近三十年来一直是顺风顺水,只有公元741年前后,唐朝一下子遭遇了一连窜险情,先是张守珪去世,契丹作乱;紧接着石堡城被吐蕃用倾国之兵围攻,沦陷敌手;再接着就是突厥趁王忠嗣被调去打契丹,也想来中原抢一票…颇有点“屋漏偏逢连夜雨”。契丹、突厥、吐蕃三者之中,最让唐玄宗担心的显然是吐蕃,因为该国实力最强,兵力最多,而且随着石堡城的沦陷,大唐在西线战场一时无险可守。当时,因大唐现役第一名将王忠嗣和突厥胜负未分,分身不暇,唐玄宗才让皇甫惟明赶赴西线接掌防务,初衷也只是希望他能临时顶上一阵,在王忠嗣灭掉突厥之前,把河西、陇右两大军镇守住就行。哪知皇甫惟明的表现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在皇甫惟明的指挥下,唐军在河西、陇右地区多次大获全胜,不但成功守住了这两座军镇,甚至逐渐由守转攻。唐玄宗见状,心想也不用再等王忠嗣了,既然皇甫惟明堪任上将一职,干脆让他带兵前往收复石堡城。这可就缺了大德了,要知道,石堡城可是吐蕃赞普赤德祖赞用四十万大军才夺回来的,唐玄宗对此城志在必得,同样,吐蕃方面亦是如此。因此,皇甫惟明率军一抵达石堡城下,立即遭到了数十万吐蕃大军的四面围攻,唐军寡不敌众,当场丢下数千具尸体,甚至此役担任副统帅一职的褚诩也壮烈牺牲。眼见收复石堡城无望,再战下去只会全军覆没,主将皇甫惟明被迫下令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