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王忠嗣的十万骑兵大军就是这样组建起来的,除了这支部队,其他能引起安禄山兴趣的,就属王忠嗣那张威力非凡的强弓了。毕竟开源节流、囤积战马这一招太过精妙,需要卓越的战略眼光,安禄山一介粗人压根学不来;但安禄山对自己的武艺颇为自信,因此想瞻仰一下那张充满传奇色彩的强弓,想试试自己是否能够拉得动。对此,王忠嗣冷淡地答道:“那张弓早在两年前就已被我当众封存,以示今生不会再使用它,此行我并未带来。”

“什么!”安禄山听闻此言,震惊程度完全不下于之前亲眼目睹十万骑兵,他十分不解地追问道:“这件武器,曾多次助王将军旗开得胜,立下不世奇功,你为何不再使用他?”

“原因很简单,当时我只是无名小卒,即便战死沙场,于大唐何碍?而今日,我已是大唐上将,统帅千军万马,我不会再像过去一样意气用事,亲自上阵杀敌了。既然如此,那张弓对我而言还有什么用处呢?”

安禄山彻底服气了,初次与王忠嗣相见,对方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承认自己的才能、气度、见识皆远不如对方,虽同样是节度使,简直有云泥之别。王忠嗣接下来也用战绩证明了这一点,他抵达东北战场后不久,即派遣多支骑哨北上侦查契丹、奚联军的主力动向,得知对方将营地设在桑乾河(古河名,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拥兵达二十万之众。王忠嗣确定了敌军的方位,率十万骑兵主动北上出击,与契丹、奚联军在桑乾河畔遭遇。经过三场交锋,在王忠嗣的出色指挥下,唐军三战三捷,以微乎其微的代价,杀得二十万敌军全军覆没,契丹、奚三十六部首领全部向王忠嗣投降。困扰大唐一年多,差一点使得安禄山丢掉乌纱帽的契丹、奚两部作乱的胡人,就这样被王忠嗣轻松写意地平定了。别看过程不值一提,桑乾河的意义却非常重大—此战过后三十年,契丹和奚未敢再踏入关内一步。

正当王忠嗣扬威东北之际,他直接掌管的辖地,河东、朔方两镇出了状况。在这两镇以北,突厥首领乌苏米施可汗听闻王忠嗣已被朝廷调往其他军镇,其帐下的十万骑兵也一并被调走,认为这是趁虚而入,攻打中原的大好机会,遂继契丹、奚之后,也派出大军南征,结果走到边关突厥人发现,即便王忠嗣不在,他们也无法踏入关内一步—因为王忠嗣不在,他之前修建的那条坚固防线仍在,留守河东、朔方两镇的唐军士兵利用这道防线,攻虽不足,守却有余。乌苏米施可汗眼看偷袭失败,王忠嗣又即将率十万精骑凯旋而归,只得泱泱离去。此事被两镇守军上报朝廷,唐玄宗勃然大怒,遂挟王忠嗣刚刚击破契丹、奚联军之威,勒令乌苏米施可汗亲自入朝请罪。乌苏米施可汗犹豫难决,不去,他东边的邻居契丹、奚二十万大军一朝覆灭的例子近在眼前,如果近年来风头正劲,已跻身“大唐现役第一名将”的王忠嗣将他列为下一个讨伐对象,他扪心自问,也是凶多吉少;去的话,这就意味着他将从此内附唐朝,后突厥也同样很可能因此亡国。于是,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的乌苏米施可汗只得设法拖延,他一面上书向唐玄宗请罪,表达归顺之意,一面加紧备战,分派重兵镇守国内各处险要。唐玄宗等了乌苏米施可汗一个多月,见对方迟迟不到,也大致揣度出了其真实想法。他一纸诏令下达给义子王忠嗣:将军不必着急回河东,若突厥可汗仍不入朝,你就直接率军赶赴塞外,将突厥一举灭亡!

王忠嗣部下听得此令,十万大军人人叫苦不迭,也难怪,他们才刚打败契丹、奚二十万大军,虽然过程摧枯拉朽,但将士们东西奔走,疲态已现,急需好好休整一下。他们向王忠嗣求情,希望他能上书朝廷,设法将此战延后数月。王忠嗣并非不近人情之人,他遵从部下们的意见,刚要上书朝廷,哪知道唐玄宗那边第二道诏令又送过来了:“攻打突厥之战,王将军必须速战速决—河西刚送来战报,吐蕃趁我军不备,竟然攻占了战略要地石堡城。将军曾在河西任职多年,应当知道石堡城的重要性,此城一旦落入吐蕃手中,河西、陇右二镇便永无宁日。等你从关外得胜归来,就立即赶赴河西,务必尽快将此城从吐蕃手中重新夺回!”

王忠嗣这下傻眼了,皇帝真当我是“铁人”,手下的将士全是“铁军”?自古以来,哪有几个月内让一支军队连打三场大仗的道理,而且三个对手分别是契丹、突厥、吐蕃,除了契丹稍微弱一些,其他两个那可都是大唐的百年夙敌啊!

客观的说,唐玄宗的命令确实荒唐,已违背了最基本的军事准则,“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道理,按说他不可能不明白。但他却完全不顾将士们的感受,依然下达如此苛刻的命令,其中原因,从石堡城为何失守就能看得出来。这一年,唐玄宗已五十八岁,花甲临近,之前三十年,唐玄宗缔造了开元盛世,那时的他从谏如流,任人唯贤;但到了开元后期,朝廷的风气突然随之一变,一帮奸邪小人开始把控朝政。朝廷之内,随着开元时期四大名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的相继去世,著名奸相李林甫成为首席宰相中书令;而在朝廷之外,以安禄山为首的一批掌握兵权的野心家也迅速崛起。李林甫、安禄山都是溜须拍马的高手,有这二人作表率,下面的官员、将领也自然纷纷效仿,都想方设法讨好皇帝。譬如杜希望之后,担任河西节度使的大将名叫盖嘉运,此人是个见风使舵的主—开元前中期,他见皇帝亲近贤臣,擢升将领唯凭战功,便兢兢业业地替大唐镇守边疆,曾在西域打了好几个大胜仗,一时威震西陲;开元后期至天宝初年,他见皇帝逐渐被佞臣蛊惑,重用的都是些投机取巧之辈,他便也堕落成了小人。公元740年,盖嘉运被任命为河西节度使,负责防备吐蕃,他到任之后第一时间不是忙着整饬兵马,修整战备,而是派人从民间搜寻了大批精通音乐的艺人,让他们谱曲以取悦皇帝,因为年老的唐玄宗不止喜欢听人恭维,也非常喜欢音乐。唐玄宗听过盖嘉运进献的《甘州曲》《伊州曲》等曲子,果然赞不绝口,遂又加封他为陇右节度使,把含石堡城在内的西部防线完全托付给了他。

盖嘉运身负卫国重任却不司其职,最终酿成了大祸,公元741年年末,吐蕃调集了整整四十万重兵又一次向石堡城发起猛烈进攻。正和艺人们忙着谱写新曲的盖嘉运听得战报,匆忙间只集合到几千兵马,他见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只得不战而逃,将天堑石堡城拱手让给吐蕃。过了数月,此事纸保不住火,终究还是让唐玄宗得知,唐玄宗听说石堡城竟然失守了,震惊之余,如断一臂。他毫不客气地将盖嘉运贬为庶民,且特意强调,此人终生不得启用;随后,他让大臣们立即举荐良将,由此人带兵前往收复石堡城,和吐蕃赞普一样,唐玄宗绝不能容忍石堡城落在敌国手里,只要能把该城重新夺回来,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大臣们又不傻,明知这石堡城是唐玄宗自己用人不当弄丢的,吐蕃方面在拿下石堡城之后,又以倾国之兵小心镇守,派哪位将军去都等于送死,谁肯替皇帝得罪人,主动背这个黑锅?于是推来推去,这个差事又被推到了王忠嗣头上,谁让他是皇帝的干儿子,又号称现役第一名将呢—王将军,赶紧把突厥搞定,接着回来打吐蕃,你得加油啊!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92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92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