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要了解安禄山的为人、性格,就必须先看他的生世和经历。与九岁就被唐玄宗接入宫中收为义子,根正苗红的王忠嗣不同,童年的安禄山,绝对是个苦命孩子。他的父亲是西域胡人,地位非常卑微,以至于安禄山出生后,和当初的羯人石勒一样,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即便这样,安禄山也没记住他父亲的样貌,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他的母亲是突厥人,因无法独自抚养安禄山长大,她带着年幼的儿子回到了故乡,改嫁给一位姓安的突厥将军。因此,安禄山以安为姓,安禄山之名才被载入史册。

母亲改嫁,有了继父,安禄山的处境却并未得到改善,因为就史书的记载来看,安禄山此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肥胖,二是丑陋。他的继父是个突厥小军官,本来就有儿子,对这个白送上门的,长得又胖又丑的儿子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压根没把他当自己的亲人看待。安禄山十多岁之后,逐渐懂事,对继父的歧视深以为耻,他在突厥部落生活期间,结交了几个玩伴,其中有两人,一个叫史思明,一个叫安思顺,他和这几人一商量,干脆离家出走,从此结伴浪迹天涯。几个少年为了活下去,一开始跟着其他商人学做生意,他们往返于大唐、突厥、吐蕃、契丹、西域等各国、各部落之间,靠帮助语言不通的各国商人协议物价为生。结果由于这几人都没有生意头脑,这个营生没做几年,他们就被迫放弃了。安禄山年轻时候体重就达两百多斤,食量惊人,他做生意失败,饭却不能不吃,没法子,他只得用风险最大的方法获取食物—偷窃。开元二十一年,当王忠嗣率七百士兵在郁标川与十万吐蕃大军展开激战的同期,安禄山等人在幽州偷羊被人抓住,时任幽州长史的张守珪审过案情,打算杀了他。行刑之时,安禄山大喊一声道:“我有办法帮大人加官进爵,为何要杀有用之人!”这一招还真是屡试不爽,韩信用过,李靖用过,安禄山再用,依然有效。张守珪放了安禄山,问他有何办法可以帮自己升官,安禄山提议:可以交给他和史思明少量军队,他们带着这些手下以经商的名义前往突厥、契丹、奚等邻国,只要见到有落单的百姓或者牧民,就把他们抓回来充作俘虏,张守珪可以凭此向朝廷邀功。张守珪将信将疑,便交给这二人数十名士兵,安禄山早年虽学习经商失败,却因此得以精通几乎所有国家的语言,他和史思明等人扮作商人频繁出没于邻近的各国、各部落,每次前往都能靠坑蒙拐骗抓好些胡人回来,从不空手而归。日子久了,安禄山等人抓回来的俘虏积少成多,竟达好几千人。刚好张守珪担任幽州长史期间又打了一个胜仗,他把这些被安禄山抓回来的无辜胡人百姓也都计入了缴获名单,向朝廷献捷。事后,张守珪因战果喜人,果然得到唐玄宗的大力表彰,被封为辅国大将军,张守珪没有忘记安禄山的好处,一高兴,索性把他收为了义子。

安禄山很有心机,他自巴结上了张守珪这位大唐重臣,屡屡当众为其歌功颂德,以取悦义父,而对自己的功劳却只字不提。一次,张守珪无意间说道:“安禄山骁勇善战,倒是个当将军的材料,可惜此人过于肥胖,士兵们见了他都想发笑。”这话说了没过多久,张守珪就见安禄山明显瘦了一圈,张守珪很惊讶,问安禄山缘故。安禄山答道:“听说义父不喜欢胖子,小子为让义父高兴,不敢多吃食物。”又有一次,张守珪打了败仗,不知该如何向朝廷交代,安禄山建议他隐瞒败绩,向朝廷谎报大捷,又替张守珪贿赂前来考查实情的朝廷使者,使者被安禄山买通,回去之后果然替张守珪说了很多好话,使得他免遭惩罚。见安禄山如此卖力替自己办事,张守珪叹道:“这个义子对我如此忠诚,倒是不可辜负了他。”于是公元740年,当张守珪身患重病,一病不起时,他向朝廷大力举荐安禄山,认为这个义子完全可以肩负起替大唐守卫北方的职责。唐玄宗遵从张守珪的遗愿,遂任命安禄山为平卢兵马使,率一军驻守营州。

安禄山终于熬出头了,从一个小偷、人贩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唐的封疆大吏,但他的厄运也随之而来。契丹和奚之前眼睁睁看着安禄山隔三差五跑到他们的辖地内抓人,却多年隐忍不发,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安禄山搞什么名堂,而是因为他们畏惧张守珪—除了在重用安禄山这件事上看走眼之外,张守珪本身的军事才能值得肯定,史书称之“足智多谋,治军有方”,他担任幽州长史、营州都督、卢龙节度副大使等职务期间,和契丹、奚有过多次交手,除了晚年偶尔败了一仗,其他时候基本全胜,把这两大部族治得服服帖帖。安禄山失去了义父的撑腰,他那招“抓胡人百姓充俘虏”的无耻伎俩再也行不通了,契丹和奚在张守珪去世不久便结成同盟,联手反攻唐军,把刚接管营州,当上兵马使的安禄山揍得哭爹叫娘。

安禄山的战败,在唐玄宗的意料之中,看在张守珪的面子上,朝廷对安禄山的无能保持了极大的容忍,除了允许他就地招募军队,征集粮草之外,朝廷还另外给他拨发了大量的援助,原因很简单,唐玄宗明白契丹和奚是两个难缠的对手,虽然“营州之乱”结束后契丹在一段时期内曾元气大伤,但他和奚仍是大唐东北不容小觑的两支势力。加上安禄山此人又善于逢迎,每次朝廷派使者来询问战况,安禄山都会准备大量的厚礼用作贿赂使者,使者收了他的贿赂,回去向皇帝汇报情况时自然会想方设法帮着安禄山说话,处处替他掩饰。最终,屡战屡败的安禄山非但没有被论罪,反倒升了官,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唐玄宗擢升安禄山为平卢兵马使,使之一跃成为大唐最高级别的驻外大将。

安禄山是个有追求的人,他其实也不想战败,可是没办法,契丹和奚和他交手过几次,都已准确地找到了唐军的软肋—缺少足够的骑兵。不夸张的说,大唐骑兵在所有华夏王朝之中都可被誉为翘楚,但唐军骑兵之强,主要是强在将领和士兵的素质,而并非战马脚力和骑兵人数。这一点,历来是生活在草原上各个民族的强项。之前之所以没有看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苏定方、薛仁贵、王忠嗣这些名将,给他们一万骑兵,他们可以用出十万骑兵的效果,敌军战马再好,骑兵人数再多,遇上他们也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可当契丹和奚遇上安禄山这样军事素养并不高的唐军将领时,他们机动灵活、来去如风的优势就被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安禄山当上平卢节度使之后,前前后后接管的,招募的士兵有好几万人,其中多是步兵,每次与契丹、奚联军对战,等他摆好阵形,敌军早走远了,他一旦解散阵形,敌军又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杀他一招回马枪,安禄山对此苦不堪言,却又无计可施,眼看他的败绩越来越多,即便靠贿赂使者也即将掩盖不住事实时,一个让他如释重负的好消息突然传来:朝廷在保留王忠嗣河东节度使一职的基础上,又加授其为朔方节度使、兼任灵州都督。

由于节度使地位超然,此前,还没有哪位将军同时担任两道节度使的先例。唐玄宗如此器重王忠嗣,让他一下子掌管两大军区,王忠嗣是他义子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终于意识到,张守珪死后,他生前所举荐的安禄山根本无法与近来死灰复燃的契丹、奚联军抗衡。为防再次发生营州之乱那样的惨剧,朝廷只能让原本主要职责是防御突厥的王忠嗣充当救火队员,率军转战东北,替安禄山对战契丹、奚联军。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92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92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