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一箭定乾坤,射杀了在吐蕃国享有崇高威望的吐蕃大论,吐蕃将士对此无不目瞪口呆,紧接着,刚才还踊跃向前进攻的他们,情不自禁地开始向后撤退。王忠嗣趁此良机,亦收拢幸存的唐军,下达了突围的命令。赤德祖赞在高处观战,见王忠嗣射杀了他的副统帅,且趁着吐蕃大军阵形混乱的契机即将挣脱包围,气得脸色发白,便欲亲自上前督战。侍卫们急忙拉住他道:“赞普,别忘了此人有一手百步穿杨的神技,千万不要接近他。他能于万军之中一箭射杀大论,同样,他射杀您也只需一箭!”
赤德祖赞愤怒地咆哮道:“那就这么看着他扬长而去?”
“赞普明鉴,他只是大唐的无名之辈,而您却是吐蕃国的一国之君,孰轻孰重,又何必属下们细说呢。”
赤德祖赞犹豫再三,果然听从属下劝解,未敢亲自出战,王忠嗣由此带着数百骑兵,得以逃出生天。他行至半路,萧嵩接应的大部队也到了,萧嵩一获知王忠嗣私自出战的消息,就急忙赶来营救这位皇帝的干儿子,这时见他血染战袍,全身而退,萧嵩如释重负之余,出言询问其和吐蕃人交战的经过。王忠嗣面色如常,如是讲述了郁标川之战所发生的一切。不日,因郁标川之战的爆发,意识到唐军在石堡城已严阵以待的赤德祖赞颁布了撤军回国的命令,萧嵩也如愿得以入朝,就任尚书令一职。唐玄宗因萧嵩是王忠嗣的老上级,当然要询问一下宰相大人对自己的义子有何看法,萧嵩奏道:“陛下昔日曾说,王忠嗣是霍去病的遗孤,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名将,今日看来,果然一语成谶。就郁标川之战的表现来看,此人仅以数百偏师就敢偷袭十万敌军,勇略与霍去病相当,而危急时刻沉着冷静,牢记擒贼先擒王的道理,机谋亦不在霍去病之下。这样的人物,陛下却因担心他的安危,长期钳制他,严禁他率军出战,在微臣看来,实为暴殄天物。何不加授他的官职,扩充他的兵力,助他早日成长为抵挡吐蕃侵略的大唐战神,须知,任何名将,都是在疆场上历练出来的。”唐玄宗被萧嵩说得龙颜大悦,下诏升任他为左威卫将军、封清源县男,仍令他听命于河西节度使,与之一道戍卫西方。
萧嵩回朝之后,接替他就任河西节度使的将领,名叫杜希望。杜希望知道萧嵩担任河西节度使期间政绩卓越,于是上任后萧规曹随,在联合朔方、陇右等地节度使,谨守石堡城的同时,他也不时派出哨兵进入吐蕃境内侦查,以便提前获知敌情,及时应对。经过杜希望部下的侦查,吐蕃国发现一时收复不了石堡城,又不能眼睁睁看着边境一直门户洞开,赤德祖赞最终想了个另外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这个办法,就是选择另一处战略要地,修筑一座新的城池,名字就叫新城。如此,唐军有石堡城,吐蕃也有新城,双方各有一座坚固的桥头堡,都是易守难攻,从整体战略上看就又打平了。
经过数年时间的选地、选材、施工、调兵等工作,新城拔地而起,与石堡城遥遥相望。杜希望得知这一情况后,召集部下商议,询问谁有妙计可攻取新城。王忠嗣上一战只有七百士兵,尚且敢违令擅自出战,这时他已升任为左威卫将军,帐下直接归他指挥的士兵已有数千人,于是他又挺身而出,主动请缨道:“大人无须为此烦忧,仅凭卑职本部兵马,就能踏破新城,将其纳入大唐治下。“杜希望对王忠嗣的非凡勇气称赞不已,但他也明白,新城作为吐蕃接下来与大唐对抗的重要筹码,耗费了该国大量的资源和民力,绝不是一座普通的城池。因此他为了万全起见,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发动河西地区所有的军队都参加此战更加稳妥。
对此,王忠嗣摇头道:“大人这么做,是不打算要新城了吗?”
杜希望不解其意,忙问王忠嗣为何这么说。
“新城与石堡城一样,建于险地之上,利于防守而不便攻打,要夺取该城,最佳的办法就是偷袭。因此,参加此战的兵力绝不是越多越好,兵力越多,就意味着越容易打草惊蛇,让敌军有了防备;何况我大唐河西地区的数万守军,不止要负责开疆拓土,同时还肩负着保家卫国的职责。万一我军倾巢出击,却不能如愿攻取新城,吐蕃之后展开反击,又由谁来负责守卫边疆?“
杜希望听后神色凝重,拍了拍王忠嗣的肩膀道:“我明白了,王将军保重!“
有了上次的教训,王忠嗣主动揽下攻取新城的任务后,在如何掩藏军队行踪,
以防被吐蕃哨兵发现这个问题上,很是费了一番脑筋。他的努力没有白费,相比上次九死一生,刀头舐血,这次偷袭新城的军事行动非常成功,仅费时不到十日,王忠嗣就在新城城头插上了唐军的旗号。也怪不得新城守军大意,因为之前的石堡城,已经远离大唐、吐蕃的传统边界,深入吐蕃境内达一千余里;这次他们修建新城的位置,离吐蕃的腹心地区更近,离河西、陇右更远,吐蕃上下压根不认为唐军敢打这座城池的主意。哪知道王忠嗣仅率数千骑兵,就把这座才刚刚建成,还没来得及发挥任何作用的城池给一举夺了,而吐蕃方面,举国上下为修建此城所耗费的数年光阴,以及大量的资源和民力,则全部付诸东流。
是可忍,孰不可忍!赤德祖赞听说新城失守的消息后,气得吐血:“唐军窃取石堡城还不够,竟又夺我新城,如此堂而皇之地欺负到我头上,再不狠狠教训他们一下,我还有何颜面继续当这个赞普!“
立即调兵遣将,随本赞普出战!
不惜一切代价,必须把新城再夺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