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按照李祎原先的设想,石堡城之战,他将联合朔方、河西、陇右三地的所有军队,以王忠嗣为先锋,从正面强攻。今王忠嗣虽得,可惜皇帝有言在先,此人不得有任何闪失,李祎只得临时修改作战计划:此战索性舍弃步兵,清一色动用骑兵出战,从而兵贵神速,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公元729年三月,经李祎亲率,数万唐军骑兵偃旗息鼓,昼夜兼程,于一日夜间悄悄抵达石堡城外。月光下细看此城,便如一座巨大的堡垒,其建在山丘之上,士兵们上山下山,唯有一条山路可供通行,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还别说,这次真让李祎赌对了,他无奈之下决定采用的偷袭战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因为石堡城易守难攻,且城内守军、武器、粮草充足,吐蕃方面视其为天堑,无一人事先想到唐军竟敢偷袭此地,唐军到时,城中军民全在酣睡,连个值哨的都没有。李祎一声令下,唐军战鼓齐鸣,数万骑兵争先恐后通过那条山路杀上山去,等及石堡城守将发觉有异状,急忙下令城内守军起身迎战时,唐军将士已经撞开了城门,鱼贯而入。石堡城守军人人睡眼惺忪,衣冠不整,对唐军发起的突然攻势完全无力招架,仅一夜的工夫,唐军便以极小的代价占领了整座城池,俘虏敌军达数万之多,缴获的粮食、武器不计其数。

全凭李祎力排众议,坚持出兵,唐军拿下石堡城后,一下子把西部边界向西推进了千余里,同时在吐蕃国内嵌下了一颗钉子,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完全占据了主动。吐蕃则国势大衰,多年的经营化为乌有,一时无力再进攻唐朝国土。吐蕃国主肝胆俱裂,主动向大唐求和,经唐玄宗允准,两国以赤岭(今青海省日月山)为界,从此停战,之后唐朝又效仿对待突厥的方法,与吐蕃进行贸易合作,开放互市。因此战功,李祎在担任朔方节度使要职的基础上,又兼任河东、河北两道行军副大总管,鉴于吐蕃已经求和,西方暂无战事,朝廷之后将他改调至东北,以防备契丹和奚。而被他“借”来的王忠嗣则留了下来,改任河西节度使萧嵩的部将。

且说吐蕃虽然求和,但与突厥真心与大唐和谈并不相同。时任吐蕃赞普的人,名叫赤德祖赞(又译作尺带珠丹),他也是吐蕃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在位达五十一年)。石堡城失守后,吐蕃东部防线门户洞开,赤德祖赞担心唐军会趁此良机一举收复吐谷浑全境,因而在文书中言辞谦卑,尊称唐玄宗为舅舅(这里的舅舅指的是“大舅哥”。唐中宗在位时期,吐蕃与大唐和亲,赤德祖赞迎娶了唐中宗的养女金城公主),又许以定期纳贡,以属国身份自居。待见唐玄宗同意停战,双方开放互市,赤德祖赞随即撕去了他的伪装。为一洗之前的几大战役连续战败的耻辱,赤德祖赞和唐玄宗一样,也在国内开启了一场自上而下的重大改革。其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改革官制、改革财政、改革军制,可谓面面俱到,意在重现吐蕃名将论钦陵执政时期的雄风。经过三四年时间的励精图治,吐蕃毕竟是称霸西陲已达一个多世纪大国,很快又强盛起来。

赤德祖赞当然不会甘心吐蕃永远屈居了大唐之下,既见改革的成效立竿见影,他迫不及待想要做一件大事:收复石堡城,待收复之后,他决定以举国之兵镇守该地!—由此也印证石堡城独一无二的战略意义,他之于唐朝、吐蕃两国,便如战国时期河西重地之于秦、魏。大唐方面,前一任西部战场最高统帅李祎离任之时也再三嘱咐过他的继任者萧嵩,不惜一切代价,务必保证石堡城在唐军手里。此城若在,和平就在,此城一旦失守,大唐的西部边境又将永无宁日。萧嵩严格地贯彻了李祎的嘱托,他担任河西节度使期间,在石堡城以西的吐蕃国境内设置了大量的暗哨,以便提前知悉吐蕃军队的一举一动,防止其效仿唐军,也对石堡城实施偷袭战术。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大唐和吐蕃的停战状态已持续了四年。表面上看起来,两国仍和之前一样和睦,双方的贸易、互市也照常进行。萧嵩没有大意,和之前一样,照例派出哨兵悄悄进入吐蕃国内暗中侦查,这次哨兵返回之后,向他禀报了一个重大的消息—十万吐蕃大军,由赞普赤德祖赞亲率,突然在石堡城附近的郁标川出现(地名,在今青海省东南),显然来者不善。萧嵩得知该消息后,急忙召集朔方、河西、陇右等地大小将领,共商此事。各军镇将领到齐后,对此也是人人如临大敌:“赤德祖赞和十万大军一定是为石堡城来的。”

如果只是十万大军那还好说,驻守石堡城的唐军也有好几万人,凭借城池之利,以一敌二问题不大。但众所周知,吐蕃国兵多将广,以往出战,动辄三十万、四十万大军,此次是国君亲自压阵,很可能还有大量的后继部队在源源不断地赶来。萧嵩是位谨细之人,经过一番斟酌,他决定先礼后兵,遣使面见吐蕃国赞普,告知他:唐军已提前察觉其用意,劝其尽快撤军,免得劳而无功,再次自取其辱。唐军使者去了一趟吐蕃军营,返回之后毫发无损,他禀报萧嵩道:“吐蕃赞普称,他绝不敢破坏两国情谊,此次亲率大军前来,目的并非为了夺回石堡城,而是为了整饬军队,在郁标川一带进行阅兵。”

阅兵?萧嵩听后不禁冷笑:吐蕃赞普哪里不能阅兵,偏偏要到石堡城附近阅兵,他以为萧某是三岁小儿吗?

既然劝退不成,那就只有接战了,萧嵩想到赤德祖赞为了此战,已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渐渐收起了笑容:三四年过去了,也不知该国的军队相比之前是否已经脱胎换骨,唉,敌在暗,我在明,看来一场恶战在所难免啊!

正当他为如何抵挡吐蕃大军进攻石堡城茶饭不思,寝食难安时,朝廷突然有诏书送达。原来,唐玄宗见萧嵩治军有方,又精通政务,打算召他回朝,任命其为宰相。如此一来,倒是等于替萧嵩把这个难题甩给了别人。萧嵩是位非常有责任感的官员,听过诏令之后,愈发愁眉不展:大战一触即发,我若此时被调离前线,让吐蕃大军得知,只怕对方会立即展开攻城。而如果上书解释,皇帝万一因此撤销任命他为宰相的诏令,也是他不愿见到的结果。因为萧嵩这次要当的宰相,不是一般的宰相,是尚书令,也就是首席宰相。说实话,萧嵩还没大公无私到有机会当首席宰相却主动放弃的地步,之后几日,他每日唉声叹气,犹豫不决,其将领见状,只道萧嵩是担心敌军强大,守不住石堡城,也个个眉头紧锁,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唯有长期担任萧嵩部下的王忠嗣,因常伴随其左右,清楚萧嵩的难处。于是他自告奋勇地向主将毛遂自荐道:“末将自从来到这里,跟随将军已有三年了,这三年来,将军待我如上宾,我却从未有任何报答。不如此次吐蕃大军入侵,由末将替您将他们打发回去,如此,不但可报答将军之恩,也可替陛下分忧—将军您意下如何?”

萧嵩见王忠嗣想主动出战,攻击来犯的吐蕃大军,慌忙拒绝道:“万万不可,陛下将你调来之前再三嘱咐过,绝不可让你担任大将。你是陛下的养子,也就是皇亲国戚了,有任何闪失,老夫哪担待得起。”遂对王忠嗣的求战之意置之不理。

王忠嗣知道萧嵩肯定不敢违背皇帝的口谕,同意派他出战—其实他也没打算得到萧嵩的同意。有了担任代州别驾的经验,王忠嗣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身为军人,有时候上级的命令也未必一定要听从,只要他能确保此次出战取得全胜,完全可以擅自行动。

上次因服从上级李祎的安排,错过了精彩的偷袭石堡城之战,这已经让王忠嗣后悔了数年。这一次,他不甘心再错过建功立业的机会—上级不让我光明正大的出战,那我就瞒着他,悄悄地出战。作为萧嵩的部将,王忠嗣手中也有一支听命于他的军队,人数不多,满打满算刚好七百人。王忠嗣的想法,就是带着这七百人,主动深入吐蕃国境内,对远道而来的十万吐蕃大军予以沉痛打击,让他们明白:石堡城不是你们该来的地方,这里已经属于大唐,想收复回去?—别做梦了!

客观的说,这一设想,是标准的“以卵击石”,七百人对十万大军,这还没算吐蕃其他的后援部队。也难怪玄宗皇帝把他调到西线战场之后,不管主帅是李祎还是萧嵩,都三令五申,不得派王忠嗣出战。“知子莫如父”,王忠嗣虽然只是唐玄宗的义子,不是亲生的,唐玄宗似乎早已看出他这位义子不是一个安分之人。那么,王忠嗣不但选择以卵击石,还在战前自信满满,认定可以取得完胜,底气何在呢?

答案是:偷袭。

对,偷袭。要想以弱胜强,这是最佳办法之一。王忠嗣胆子大,但并不鲁莽,他明白他武艺再强,七百士兵再是训练有素,与十万敌军拿着武器互相对砍只有死路一条。另外,他之所以会萌生出偷袭吐蕃大军的想法,主帅萧嵩也功不可没。这些年,萧嵩兢兢业业地镇守石堡城,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他不但训练了一批出色的哨兵,还打造了许多精良的武器,其中有一种武器自汉朝以来消失已久,萧嵩也令人大量制作,那就是:大黄弩。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92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92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