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王忠嗣十年磨一剑,深居宫中多年,初出茅庐,便如一头雄鹰一飞冲天。他才刚刚体会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的快感,就被他的养父唐玄宗和好兄弟李亨联手召了回去。但此事突厥方面并不知情,毗伽可汗只道王忠嗣担任代州别驾期间表现杰出,朝廷定会让他长期镇守这里,他走之后,突厥军队仍长期不敢袭扰代州,改将主攻的方面转移至代州以西的河西走廊、陇右等地区。同样,这些地区也是另一强国吐蕃垂涎已久的,十多年前吐蕃和大唐在洮水北岸展开的大来谷之战、武街驿之战、长城堡大决战还历历在目。且说唐玄宗登基之前,突厥、吐蕃两国与大唐之间的战事一向占据优势,尤其是河西、陇右战场,唐军几乎屡战屡败,武则天、唐中宗时期就不必说了,就连唐高宗时期,十八万唐军在宰相李敬玄的率领下,也在这里吃了大亏。唐玄宗登基以后,大唐国力进入该王朝最鼎盛的时期,即著名的“开元盛世”,国力蒸蒸日上,突厥、吐蕃逐渐优势不再。吐蕃自从上次惨败而归,一直想找机会扳回一局,这时听闻大唐与突厥交恶,该国赞普遂遣使与突厥可汗商议:今日的大唐已今非昔比,要打败他,必须联合我两大强国之力,方有胜算。因此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两国连兵入寇,携手攻打河西、陇右地区,因时任河西节度使的唐军大将王君毚与回纥、契苾、思结等九姓铁勒首领不和,这些铁勒人也趁乱向河西地区的唐军发起进攻。王君毚寡不敌众,不久即牺牲于任上,一时河、陇各地震动。

河西走廊、陇右地区,向来是唐朝都城长安的西部屏障,如果这两地被敌寇占领,后果不堪设想,唐玄宗甚至会被迫迁都。唐玄宗对河、陇的防御状况十分担忧,急忙重新挑选了两位大将接替二地防务。其中,由唐朝宗室李祎(被长孙无忌陷害的李恪之子)担任朔方节度使,兵部尚书萧嵩担任河西节度使。由于“节度使”一词在本文中是首次出现,在此笔者稍作解释:由于突厥、吐蕃两强长期存在,以及契丹、奚等小部落也逐渐壮大,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唐朝遭遇外敌侵略的情况时有发生。武则天在位时,对付外敌侵略的方式是临时任命大将,让他带着临时整编和招募的军队,赶赴前线作战,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效果并不好,经常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当时朝廷经常打败仗也与这一做法有关。后来到了唐睿宗在位,他为了应付外敌的侵略,采取了与武则天迥然不同的做法,即任命数位大将,让他们手握大军长期镇守边疆,从而实现“将知兵,兵亦知将”,这就是“节度使”一职的由来,与之前的总管、都督的职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之前的总管、都督,他们的辖区一般很小,且大多是临时委派,说白了,他们只负责指挥打仗,一旦外患解除,朝廷就会把他们召回来,若再有外敌入侵,朝廷再派新的总管、都督上任;而节度使制度设立后,唐朝的东、北、西整条防线被划分成了多个军区,这些军区的最高长官节度使是长期委派的,即便没有外敌入侵,朝廷也不会把他们召回来,而是让他们长期驻扎在边境之上。且由于这些节度使都是朝廷非常信任的人,他们在任期间,不但有军事指挥权,还有收取地方赋税、就地招募兵马的特权,这一点和东汉末年的州牧、州刺史倒是颇为相似。到唐玄宗时期,朝廷已陆续设立了十大军区,每个军区的节度使,都相当于一个小军阀,他们不但是辖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也是最高行政长官,权力凌驾于所有其他将军之上。

新任命的两位节度使之中,李祎和唐玄宗李隆基一样,也是李姓宗室之中的佼佼者。他到任之后,分析过河西、陇右形势,向朝廷提议:要守住这两大战略要地,当务之急的是要分化突厥、吐蕃二者的联盟关系,否则唐军战力再强,以一敌二也难以确保完胜。唐玄宗早就对听信王晙之言,贸然与突厥开战之事感到后悔,遂依李祎所奏,立即遣使携带厚礼前往突厥王庭,着手修复与突厥的关系。毗伽可汗见大唐意诚,也派使者南下长安与对方会谈,双方约定:唐军严禁再出关攻击突厥军民,突厥军队也严禁再入关侵扰,两国之后在朔方境内设立互市,以交易的方式换取各自所需的战马、牲畜、丝绸、布帛等物。停战条约签订后,毗伽可汗果然守信,接到他的命令,突厥军队悉数撤出了河西、陇右地区。

吐蕃得知大唐与突厥单方面媾和,勃然大怒,斥责突厥背弃盟约的同时,该国攻打河西、陇右愈急。唐军在朔方节度使李祎、河西节度使萧嵩、以及陇右节度使张忠亮等人的率领下,对此沉着回击,双方前后大战四次,唐军四战四胜。后经李祎等人侦查,吐蕃每次出兵进攻唐朝边境,其军队多是从原吐谷浑辖下的石堡城(地名,在今青海省湟源县西南)出发,该城依山而建,地势险要,城内兵多将广,屯粮充足,是吐蕃国非常重要的前线军事基地。李祎与其他节度使商议道:“我军之前虽然四战四胜,但每次交战的地点都在大唐境内,长此以往,即便我等能保证河西、陇右不失,百姓们却难堪重负。不如用釜底抽薪之计,我军设法一举将石堡城攻克,从而断了敌寇的源头。”萧嵩、张忠亮认为此举太过冒险,答李祎道:“我军知石堡城意义重大,吐蕃上下岂会不知,见我军攻打此城,敌寇定会全力据守。若其国内再派援军前来,我军深入敌境作战,困顿坚城之下,只怕有全军覆没之险。”李祎仍坚持自己的主张,又上疏朝廷,与唐玄宗分析攻打石堡城的重大意义。唐玄宗非常重视此事,派遣特使赶赴前线,当面问李祎道:“联合你们三位节度使的兵力,足够攻取此城吗?”李祎道:“朔方、河西、陇右三地的兵力,合计有十二万之多,用作攻打石堡城足矣。奈何我们三位节度使麾下皆缺少一名猛将。请使者大人回报陛下,下臣斗胆,希望向他借求一人—若得此人相助,我有十成的把握可以一战攻下石堡城。”

朝廷特使见李祎如此推崇此人,十分好奇,便问他此人的姓名。李祎道:“王海滨之子,也是陛下的养子,王忠嗣是也!”

特使回到京城,如是回报皇帝,唐玄宗听说李祎打包票,只要把王忠嗣借给他,就一定能拿下石堡城,自然允准。李祎见王忠嗣带着他那张需要一百五十斤力气才能拉动的大弓前来军中报道,大喜过望,当即就要任命他为先锋,只等石堡城之战打响,就由他率一支敢死之士率先登城,斩将夺旗—蒙突厥人宣扬,王忠嗣“年轻版薛仁贵”的名号已经传遍军中。随王忠嗣一道前来的特使见状急了,忙对李祎道:“陛下特地嘱咐,王忠嗣不是普通将领,而是他的义子,绝不允许有任何闪失,所以人可以借给你,但不能任命他为先锋。李将军你也是知道的,吐蕃人杀死了他的父亲,他一旦与吐蕃军队相遇,心怀为父报仇的志向,定会一往无前,哪还会顾忌自己的安危呢?”

“这…”李祎听了这话,一时语塞,心道:陛下这不是戏弄我嘛,我是因为看中他的勇武所以把他借来,而不能任命他为先锋,我借他来何用?碍于皇帝有令,李祎只得任命王忠嗣为行军参谋。唐玄宗对李祎的心思只作不知,此后又频繁派人催促,说王忠嗣既然借给你了,李将军就该兑现自己的诺言,尽快出兵攻打石堡城,且必须成功拿下。李祎有苦难诉,对此也只得诺诺应答。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92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92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