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王海滨说的没错,薛讷确实对他的表现看得一清二楚。他也正在犹豫,这两千士兵,他是该救,还是不该救。有朋友可能会觉得奇怪:这两千士兵可是唐军,是奉薛讷的命令才出战的,他理当不惜一切代价上前救援,为何会犹豫呢?说到这个问题,得结合薛讷此人的性格来看。薛讷的性格杜宾客已经评价过了,此人善于争功、甩锅,打了胜仗全是他的功劳,吃了败仗全是下属的责任。加上他上一战固执己见,征讨契丹败得太惨,此次迎战吐蕃,薛讷急于挽回颜面,所以他前后两次分兵,都只给了王晙、王海滨很少的军队,原因就是他既希望这两位副将能助他取胜,又能老老实实地当好配角,不会抢走他的“主角光环”。哪知道这两位副将一个智谋超群,让他去打牵制,硬生生把敌军的两座营地全都占了;一个武功盖世,只靠两千士兵,却打出了两万人的效果。王晙那次,薛讷忍了,但王海滨这次,薛讷想了又想,实在忍不了。因为嫉妒王海滨的功劳,最终薛讷作了一个自私地决定。

—先按兵观望,待王海滨战死之后再说。

这可就缺了大德了,王海滨是位骁将,只知在战场上奋力杀敌,哪顾得上考虑薛讷的感受。他和两千部下在长城堡奋战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等来主力的支援,最终力竭而死。更缺德的是,王海滨前脚才刚刚牺牲,薛讷后脚就率十万唐军趁势对同样筋疲力尽的吐蕃大军发起总攻,吐蕃军队对此再也不能抵挡,当即横尸数万,附近的洮水为之不流。此役,薛讷以牺牲副将王海滨为代价,歼灭、俘虏了近十万吐蕃大军,并尽数俘获其粮食、辎重,仅牛羊等牲畜就达一百二十万头,取得了唐朝、吐蕃两大帝国之间战争的最伟大胜利。消息传至朝廷,唐玄宗龙颜大悦,对群臣道:“看,朕果然没看错人,薛讷确实是周亚夫一般的绝世良将。”立即派朝廷特使赶往前线,对所有参战的将领一一考核功绩,予以表彰。

考核下来,薛讷自然是首功之臣,被朝廷任命为左羽林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其余健在的四位副将,也一一加官进爵。薛讷终究是良心未泯,事后,他虽如愿独揽首功,但对眼睁睁看着王海滨力战而死,却见死不救之事越来越感到后悔,于是他鼓起勇气上奏朝廷,重新解释了长城堡之战的真相,请求皇帝重赐王海滨家人,而自己年老体衰且嫉贤妒能,辜负了皇帝的信任,请求告老还乡。说起来,薛讷也是个可悲之人,他自负治军有方,一心想继承父亲的事业,但由于唐朝之前的内乱,他年轻时一直未能得到被朝廷重用的机会,等及唐玄宗新丰阅兵的第二年,他已六十五岁了—他性格中的瑕疵,可能与他的人生际遇有关。唐玄宗了解过其中隐情,深受触动,遂令人寻访王海滨家小,将他们接入宫中,由朝廷代为抚养。王海滨只留下了一个儿子,名叫王训,年仅九岁。他入宫之后,拜见过皇帝,为父亲的冤死伏地大哭。唐玄宗上前亲自扶起他道:“你的父亲是霍去病一般的英雄,你长大之后,当像他一样忠于国家,为大唐建功立业。即日起,你改名为王忠嗣吧,朕将会对你视如己出。”

得唐玄宗收为养子,王忠嗣从此和其他王子一样常年生活在宫中,并负责替那些王子们驾驭马车。唐玄宗志向远大,对子女的学业管教甚严,王忠嗣因职务之便,经常与他们一道旁听,耳闻目染,自然也学得了一身本事。十年之后,王忠嗣和那些王子们一个个长大成年,唐玄宗考问一众儿子们的文化、兵法,王忠嗣对答如流,尤其在兵法方面,表现得最为出色。唐玄宗非常高兴,称赞他道:“今后你必成一代名将,名垂史册!”恰好代州刺史上奏,称该地近年来群盗并起,他们与塞外的突厥人联合,在代州辖下的各县兴风作浪,希望朝廷能委派一位擅长军事的官员前来助他镇压盗贼,抵御外寇。唐玄宗一纸令下,任命王忠嗣为代州别驾,前往北方就任。

这时的唐朝,已进入中唐时期;而后突厥方面,在位的也已是该国的第三任可汗,史称毗伽可汗。相比前两位可汗,毗伽可汗是一位非常识时务的人,他知道突厥整体国力远不及大唐,之前武则天在位时突厥人都未能入主中原,如今奋发有为的唐玄宗在位,这一梦想更无可能实现,因此与其浪费时间和精力与大唐为敌,不如主动向大唐求和,双方互通商贾,进行贸易合作。毗伽可汗在位期间,后突厥连年向大唐进贡财物,希望与大唐联姻,毗伽可汗又请求以儿臣之礼侍奉大唐天子。唐玄宗询问大臣们的意见,之前在陇右与吐蕃交战时表现最出彩,后因功升任朔方大总管的名将王晙奏道:“臣之前镇守朔方期间,成功策反了突厥国内的一支部落,其国人称之为拔悉密部;契丹、奚与我大唐停战多年,如今亦有示好之意。陛下若厚结以上三部人马,使其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出兵,我大唐另出一支精兵居中北上,合四部大军之力,足以攻取毗伽可汗的牙帐,尽数收复之前被突厥人抢占的失地。”

唐玄宗信服其说,遂宣布中止与后突厥的和谈,改为向他们宣战。毗伽可汗闻讯大惧,他的岳父兼谋主暾欲谷宽慰他道:“可汗放心,拔悉密部的驻地远在西域,契丹、奚的驻地远在东北,他们之间相隔有万里之遥,根本无法配合作战。而且王晙之计,意在让各部胡人自相残杀,互相消耗,唐军自己并不会全力以赴,我军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弱点,对他们一一击破。”后来战事的发展果然不出暾欲谷所料,由于四部联军各属一国,互相间默契不足,拔悉密的军队抢在其他三部联军之前,率先攻入后突厥境内,结果被严阵以待的后突厥大军轻松击溃。契丹、奚得知拔悉密惨败,唯恐步其后尘,很快把他们的军队都召了回去;王晙志向虽大,也有才能,奈何他的策略本身制定得不够周密,最终也未敢孤军深入直捣突厥王庭。毗伽可汗再是不想与大唐开战,也没窝囊到被人随便欺负不还手的地步,因此唐军攻打突厥不成,其边境反倒狼烟四起,代州刺史上书请求朝廷援助,便是与此事有关。

代州是个小州,境内官兵不过数千,新任代州别驾王忠嗣到任后,便与刺史大人商议,由他率轻骑一支,主动出塞打击来犯的突厥敌寇,敌寇若去,境内的盗贼自然平息。这可真给刺史大人出了个难题—他没想到皇帝竟会把王忠嗣派来当自己的副手,众所周知,王忠嗣是皇帝的“养子”,也就是“干儿子”,他连名字都是皇帝起的,意为“忠于社稷”。这等烈士之后兼皇亲国戚,哪是他一个小小的刺史敢轻易得罪的?可是若听从他的建议,让他从辖下为数不多的军队之中挑选一部分出塞作战,万一有所闪失,那也不是闹着玩的!他左右为难,迟迟未作回应,王忠嗣见状,干脆自作主张带着百余骑杀奔关外。之前唐玄宗曾夸赞薛讷是“将门虎子”,真论“虎子”二字,王忠嗣比薛讷更配得上这一称谓。他的父亲王海滨是位虎将,生前除了擅使长矛,还有一件特殊的独家武器—大弓。据称拉动此弓,至少需要一百五十斤的拉力,因此其射出的箭矢力道极大,可轻易贯穿铁甲。王海滨战死之后,这张大弓作为父亲的遗物传到了王忠嗣手中,经他多年苦练臂力和箭术,完全可以轻易驾驭。

王忠嗣初次上阵,便携带着这张大弓出战,每射一箭,都有雷霆之势。突厥人被他惊人的臂力震惊,见此人年纪轻轻,却宛如薛仁贵在世,不知是何方神圣,急忙回报毗伽可汗。毗伽可汗本就无心与大唐全面开战,之所以出兵南侵,只为报复王晙,出口恶气罢了,若能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这一目标那是最好。他担心部下会有损失,也特意嘱咐他们:再南下劫掠,都尽量避开代州,这里刚来了一位“年轻版”的薛仁贵。就这样,王忠嗣到代州不久,该地附近频繁出没的突厥敌寇便一下子无影无踪;失去了突厥的支持,在境内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的盗贼、豪强也不敢再与官府为敌,个个收敛行迹,成了良民。这个结局,让代州刺史如释重负,他急忙上书替王忠嗣请功。王忠嗣在朝中有一位特殊的好友—唐玄宗的亲儿子,在诸多王子之中排行第三的李亨,也是太子之位的有力竞争者。李亨从小与王忠嗣一起长大,二人虽非亲兄弟,关系却比亲兄弟还轻。李亨听说王忠嗣自恃勇力,竟然手持弓箭仅带着百余骑出关与数十倍之多的敌军厮杀,忧心忡忡地与父皇商议道:“王忠嗣初临战阵就如此勇敢,虽是我大唐的幸事,却很因此失去他—父皇您忘了他的父亲是怎么牺牲的了吗?”唐玄宗也同样为此而担心,于是下诏将他召回朝廷。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92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92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