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唐玄宗誉为有“亚夫遗风”的薛讷第一次挂帅出征竟是这样的表现,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不过别急,唐玄宗还没打算就此弃用薛讷—毕竟此人在练兵方面还是有一套的。不久,西方送来战报,称吐蕃趁着唐军方遭大败,出动近二十万大军,由坌达延、乞力徐二将率领,正攻打陇右各州县,临洮、兰州、渭源等地告急。唐玄宗遂让薛讷二度挂帅,率领杜宾客、王海滨、郭知运、王晙、安思顺五员副将前往抵挡吐蕃大军。经朝廷紧急动员,临时招募了许多兵马,加上原先戍卫陇右的唐军,到该年十月,大唐亦在陇右地区集结了十余万兵力。
双方俱是强国,此战兵力大致相当,正可谓针尖对麦芒。薛讷到前线后,派人打探敌军动向,得知:吐蕃两位主将各率一军,正分别屯扎在大来谷(在今甘肃临洮县南)、武街驿(在今甘肃临洮县东)两地。薛讷与众将商议,也计划兵分两路作战,其中,一支为偏师数千人,职责是牵制大来谷口的吐蕃军队,另一支为主力十万人,主攻武街驿之地。
攻打武街驿的唐军主力自是由薛讷亲率,而另一支起牵制作用的偏师,按薛讷的原意,是想让杜宾客率领。杜宾客和薛讷是第二次合作,有了前一战的教训,他知道薛讷此人极会“甩锅”—赢了是他的功劳,输了就是副将们的责任,说什么也不肯去大来谷。郭知运、安思顺二人也同样表态不愿去,薛讷只好把这个工作交给了王晙。之后,薛讷又询问众将,攻打武街驿之战,谁愿意担任先锋一职,率先冲击敌阵,打乱敌军阵形。杜宾客、郭知运、安思顺三人觉得这个差事风险也很大,同样表示不想干,薛讷遂将这个工作交给了王海滨。
分拨既定,主力约十万人,偏师约两千人,随即按薛讷的部署分头展开行动。王晙兵少,机动灵活,自然率先抵达大来谷口,这里驻扎着由坌达延率领的十万吐蕃大军。也难怪杜宾客等人不肯率领偏师打牵制,两千唐军面对十万敌军,能有什么作为?没有作为,就意味着没有功劳,也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后没有封赏,对一般人来说,白忙活的事儿不愿做也是人之常情。但王晙可不是一般人,他敢承担这个吃力不讨好的重任,是因为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计策—不但有功劳,而且是大大的功劳!他到了大来谷口附近后,下令两千士兵偃旗息鼓,在丛林的掩护下悄悄埋伏起来,不得他的号令,所有人不得轻举妄动。到了黄昏时分,有一支数百人的吐蕃小分队外出巡视归来,恰好路过王晙等人所埋伏的丛林。王晙一声令下,伏兵骤出,轻易将这些毫无防备的吐蕃士兵尽数杀死。然后,王晙止住正要欢呼的士兵们,催促他们道:“快,把这些吐蕃士兵的衣甲全剥下来,穿在身上,天快黑了,今夜我等就穿着他们的盔甲去袭击吐蕃人的大营。”
坌达延千防万防,哪能想到王晙竟会使出这一奇招。当夜,数百唐军精兵一律身穿吐蕃人的衣甲,蹑手蹑脚地潜入吐蕃人设在大来谷口的营地,进了大营之后,这些士兵见敌军都在酣睡,突然大声嚷嚷道:“唐军杀来了,唐军杀来了!”一边喊,一边放火焚烧敌人的帐篷。待吐蕃士兵焦头烂额地一个个从帐篷里爬出来,王晙带着部下上前挥刀就砍,吐蕃士兵正要还手,定睛一看:“奇怪,怎么好像是自己人?”就这一愣神的当口,他们的人头已落地。于是吐蕃士兵一时间无法辨别谁是敌人,谁是同胞,十万大军自相残杀,混战了半夜。坌达延苦于夜间无法辨别双方士兵的容貌,又担心唐军主力真的已经杀到,只好无奈地下令全军放弃营地,前往武街驿与另一位大将乞力徐会合。到了天明,大来谷口的吐蕃人全逃光了,王晙这才派人清点营地内留下的吐蕃士兵尸首。点算下来,这一战,竟然有一万多吐蕃士兵阵亡,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被他们自己人砍死的。王晙得意一笑,下令唐军士兵仍把吐蕃人的衣甲带上,立即前往武街驿与薛将军的主力会师。
王晙到了武街驿,故技重施,又于第二日夜间带着打扮成吐蕃士兵模样的七百精兵在该处的吐蕃军营放火。驻守武街驿的吐蕃士兵虽得坌达延事先赶来提醒,仍是无法分清谁是敌人,谁是战友,也被王晙的“易装之计”弄得乱作一团,纷纷向营外出逃。唐军上下见王晙利用区区七百士兵,两日之内,连取两营,钦佩不已,更有人窃窃私语道:“如王晙这般用兵,方有名将风范。相比之下,主将薛讷则外强中干,除了会练兵,其他方面不及王晙远矣。”薛讷听了这话,心中不禁打了个寒颤:之前征讨契丹失利,是因为我制定的策略有误,陛下智斗权臣,乃一代明主,岂能不懂此中的道理。之所以事后听信我的狡辩,留我一条性命,不过是想让我证明自己的确有过人之能,给我戴罪立功的机会罢了。如果这一仗就这么胜了,王晙的功劳全军上下有目共睹,不容抹杀,而我再次碌碌无为,回朝之后如何向陛下交代?想到这里,本打算调动大军,配合王晙对吐蕃军队展开内外夹击的他急忙撤回了进攻的命令,主动给正忙着逃窜的敌人放开一条生路。坌达延、乞力徐二将由此得以重整旗鼓,且战且退,他俩随后把幸存的十余万吐蕃大军撤往临洮以南的洮水北岸,在此重新设下营地,对王晙的“易装之计”,也想了各种方法进行应对。王晙对薛讷的命令十分不解,因为薛讷手握十万大军,本来可以趁敌军混乱之际,直接在武街驿将其围而歼之,提前结束战斗,把他们放走再多打一仗,这不是夜长梦多,画蛇添足吗?薛讷强自解释道:“若仅凭诈术取胜,敌人即便失利也不会彻底心服。要想让他们安分守己,今后不敢再随意侵犯我大唐,唯有用堂堂正正的方法战而胜之。”
于是他下战书给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与之约定:三日后,两军在洮水附近的长城堡(地名)一决胜负,这一次,双方都不得再使用诡计。坌达延、乞力徐对此一口应诺—他们最怕的就是唐军用诡计,若光明正大的列阵厮杀,吐蕃和大唐过往的战绩可丝毫不处于下风。转眼间,三日之期已到,薛讷率领的十万唐军与吐蕃二将率领的十余万吐蕃大军在长城堡迎面相遇。有一说一,薛讷在操练士兵、行军布阵方面属实是高手,经他指挥调度,唐军顷刻之间便布成了一方攻守兼备的军阵,步兵、骑兵、弓弩手,全部各自就位。与之同时,坌达延、乞力徐两位吐蕃大将也背靠着洮水,抓紧时间布好了战阵,其阵法虽不及唐军严谨,但因是背水列阵,同样气势惊人。薛讷见状,召另一位王将军—之前被他任命为先锋的王海滨上前,令其率两千骑兵,率先向敌阵发起第一波冲锋,只要吐蕃军队的阵形稍稍被打乱,十万唐军便一拥而上,紧随其后发起第二波进攻。
王海滨领命,带着两千骑兵向敌阵疾驰而去,薛讷与其他几位副将在其身后全神贯注地观战。与薛讷的父亲薛仁贵一样,王海滨也是山西人,也有万夫不当之勇,经他全力突击,奇迹又一次发生了—本来按照薛讷的设想,王海滨的任务只需打乱敌军阵形,总攻的任务会由唐军主力来完成。然而由于此人实在太过勇猛,十几万吐蕃大军竟然直接出现了崩盘的迹象。但见他手持长矛往来穿梭,在十几万敌军阵中如入无人之境,吐蕃将士但凡与之交战的,最多一回合便被他刺落马下,随他出战的两千唐军受到鼓舞,也人人视死如归,短短半个时辰,两千唐军就已斩杀敌军达一万七千余人。而且,由于坌达延、乞力徐二将事先完全没预料到会出现这一局面,令手下将士背水列阵,赫然见王海滨如薛仁贵附体,惊恐之余,一时竟发现他们无路可逃。没法子,吐蕃将士只得依仗人多的优势,祭出人海战术,也前赴后继,誓死抗争。两军又鏖战了半个时辰,王海滨手中的长矛突然折断,吐蕃大军趁势四面八方对其展开合围,两千唐军这时也大多武器残缺,人人乏力,见敌军越杀越多,十万唐军主力却未按预定计划赶来支援,急忙与王海滨商议此事。王海滨也觉得有些奇怪,他向远处眺望,薛讷等将领的旗号仍高高树立着,显然十万唐军主力一直身在战场,从未离开过。他鼓舞部下道:“放心,我们所做的一切,薛将军都看在眼里,他不会对我等见死不救的。诸位再努力拼杀一会儿,我军就要胜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