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播、高嵩之前没有任何统兵经验,之所以突然空降到这个重要岗位上,完全是因韦后即将篡位的政治需要。韦播、高嵩不懂该如何管理偌大的万骑军,去问韦后,韦后更不懂,只是让他俩回去抓紧时间多读兵书,现学现用。二人读了几日兵书,确实读出了一点名堂,兵圣孙武曾说过一句名言,“将无威不立”!二人寻思,孙武子的话总归没错,看来得尽快把咱俩的威信建立起来,这样才好管理军队。至于怎么建立威信呢?—这一点,孙武子在兵法中也没说清楚,那就干脆简单粗暴点吧,把那些万骑营长全召集过来,每人先鞭打一顿再说!
葛福顺、陈玄礼再不济也是个营长,而且是禁军的核心,万骑军的营长,二人在皇城之内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莫名其妙被人当众鞭打了一顿,自是憋了一肚子窝囊气无处发泄。当晚,李隆基又派人前来邀请他俩前去府上做客,二人到时,李隆基已令人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宴。饮宴之际,李隆基赫然发觉二人身上有伤,忙放下酒樽,惊讶地问其缘故。葛福顺、陈玄礼二人也不欺瞒,如实将韦播、高嵩为了立威,无故鞭打万骑军众将的事儿说了。李隆基听后点点头,与二位将军继续喝酒。宴席散后,二位将军向李隆基告辞,李隆基见夜色已深,让府中的家丁打起灯笼送二位将军一程。
出了李隆基府邸,葛福顺、陈玄礼二人有感而发,慨然长叹道:“唉,如今韦后还没有称帝,便将我等禁军大将如奴才一般看待,一旦她正式登上帝位,还不知我俩的命运会如何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旁为他俩送行的李隆基家丁冷不防插口问道:“那依二位将军之见,谁坐上皇位,是你二人喜闻乐见的呢?”二位将军借酒劲壮胆,又见对方是李隆基亲信,不是外人,也不怕说违禁的话,当即答道:“如果临淄王(李隆基)能够成为皇帝,那正是我俩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心愿啊!”
“真的?”
“当然,临淄王仗义疏财,义薄云天,长安城内谁不敬佩。他若有所差遣,我二人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那家丁的脸色凝重起来,拉住正打算继续往前走的两位将军,小声道:“二位将军请留步,再随小的前往我家主人府上一趟吧。”
葛福顺、陈玄礼面面相觑,便跟随那人重新回到了李隆基府中。这次一进大堂,二人吓了一大跳,好家伙,刚才还空旷的大堂已经高朋满座,在座的有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西京苑总监钟绍京,尚衣奉御王崇晔…等许多身份显赫的人。其中,甚至还包括他们的同事,白天和他们一起挨过打的另一位万骑军将领李仙凫。见人都到齐了,李隆基也不再遮掩他利用赌局为障眼法,与众多大臣、将领结交的真正目的:“我父亲相王和张柬之等大唐忠臣历经千难万险方才扶正的大唐社稷,绝不能让韦后母女再次篡夺,所以,我决定联合诸位,再次发动政变!”
参与此次密会的所有人,李隆基都已提前进行过试探,只有确保他们会义无反顾地支持自己,才会邀请他们前来。因此,他的话说完,无人表示异议,尤其是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三位将军最是激动,恨不得当即拔刀去和韦后拼命。不过,太平公主等人心思缜密,向李隆基提了一个问题:“政变成功之后,由谁继承大位?”李隆基道:“当然是我父亲相王—皇位本来就是他让给先帝的,如今先帝驾崩,理当物归原主。”太平公主等人接着问道:“那是否要将此事告知相王一声,好让他提前作好准备?”李隆基一挥手,果断说道:“这事大可不必,我之所以召集诸位共举大义,并非是为了我父亲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大唐江山,何况有李重俊的前车之鉴,此次政变能否成功尚未可知,又何必惊扰到他?成功了,是他的福分,失败了,他也能以不知情为由置身事外。我父亲性格仁厚,早就无心重夺皇位,如果告诉他,他又不同意这么做,反而会坏了我等大事。”于是与会众人再无异议,皆表示愿听从李隆基的调遣。
韦后、安乐公主妄自尊大,只道禁军在手,天下我有,对李隆基、太平公主等人的计划一无所知,唯有上官婉儿有所察觉。唐中宗驾崩后,上官婉儿负责起草遗诏,她打算拥立李显的第四子李重茂为帝,让相王李旦担任首辅大臣,从而取悦李旦、李隆基父子。结果因韦后一心想自己当皇帝,否决了该遗诏。韦后政治野心不输武则天,但她过于急功近利—人家武则天在当皇帝之前,已经当了二十多年的“代理皇帝”,经常夜深了还在批奏章,对驾驭大臣之道了然于胸,所以她才能稳坐皇位十五年;韦后能狐假虎威,临朝称制,全靠唐中宗这块“护身符”,她却不知珍惜,竟将其毒死,只能说是自取灭亡。李隆基、太平公主等人召开密会过了半个多月,一日晚上,天空忽然下起流星雨,与会众人都认为这是上天的暗示,遂决定就在这一夜举义。万骑军将士以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三位将军为首,早已被李隆基策反,得了讯号,立即在三位将军的带领下集体杀入皇宫。戍卫韦后、安乐公主寝宫的南军起初还想进行抵抗,得知发动此次政变的是李隆基、太平公主之后,南军将士欢呼雀跃,也纷纷临阵倒戈,披挂整齐加入李隆基的军队。韦后在睡梦中惊醒,刚出逃没多久即被人斩杀,安乐公主正对着镜子画眉,也措不及防,被蜂拥闯入的将士们杀死。唯有上官婉儿镇定自若,李隆基到后,她取出之前起草的遗诏给众人过目,以示自己早就想把政权交给相王父子,韦后母女的阴谋她虽知情,但并未参与。李隆基冷笑一声道:“那张柬之之死,李重俊之死,上官昭容又如何解释?”下令将其拖出去,也斩首示众。李隆基随后又派兵分别逮捕宫中和宫外的其他韦后族人和亲信,但凡平常得到韦后母女信任重用的人,一律格杀勿论。
第二日清晨,相王李旦才得知他的儿子昨夜带人血洗皇宫,已尽诛韦氏族人和其党羽,匆匆赶来查看情况。李隆基因事先未将此事知会李旦,向父亲叩头赔罪,李旦将李隆基紧紧抱住,喜悦地流下了泪水,说道:“大唐社稷能够得以保全,全是我儿之功。”公元710年六月二十四日,经太平公主主持,李旦即皇帝位,重新成为唐睿宗,改年号为唐隆。唐睿宗为了表彰李隆基、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的大功,各赐二人一万户封邑,在治国方面,也经常咨询二人的意见。时有大臣提议:“陛下既重登皇位,宜及早册立皇太子。”唐睿宗倾心于他的第三个嫡子李隆基,而太平公主等人则推崇唐睿宗的嫡长子李成器。李成器、李隆基各自上书推辞,唐睿宗犹豫不决。有大臣提醒唐睿宗道:“李隆基拯救大唐于水火之中,铲除韦氏的功劳,无人可与之比肩。况且他德行兼备,刚毅果敢,臣等不知陛下还在犹豫什么。”唐睿宗遂册封李隆基为皇太子,令其统领万骑禁军。
太平公主认为她在唐隆政变中的功劳不输李隆基,对此极为不满,之后频繁诋毁李隆基,劝说唐睿宗重新册立其他人为太子,而她所举荐的人,大多昏庸懦弱,便于控制,唐睿宗由此察觉太平公主也有称帝之心,碍于她是自己的亲妹妹,拿她无计可施。为中止自己儿子和妹妹的争斗,距离唐隆政变仅过两年,唐睿宗不顾太平公主等人反对,毅然提前把皇位禅让给李隆基,自己退位为太上皇。公元712年八月,李隆基初登大宝,是为唐玄宗,但饶是如此,除了万骑军,其他两支禁军,北军和南军的大多数将领仍听命于太平公主,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人是太平公主门下。所以唐睿宗的让位并没有解决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反而让这二人提前兵戎相见。唐玄宗登基的第二年,太平公主又一次图谋发动政变,史称:先天政变,目标是除掉李隆基,由她取而代之。唐玄宗得人报讯,忍无可忍,抢在太平公主动手之前先发制人,他召集三百军队,假装带着他们巡视南、北两军,趁这两军将领向皇帝参拜,疏于提防,突然下令将太平公主所任命的将领悉数斩首,从而夺取了这两军的领导权,紧接着唐玄宗又逮捕了朝中几位听命于太平公主的宰相,将他们一律处死。太平公主政变还没来得及发动,一下子成了光杆司令,只得狼狈逃入寺庙,最终也被唐玄宗赐死。
在唐玄宗的运筹帷幄下,之前默默无闻的他成功笑到了最后,随着太平公主被杀,武则天之后大唐最有权势的四个女子皆被他击败,朝廷混乱多年的局面也彻底结束了。为了重振大唐雄风,再现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的大唐霸业,公元713年,唐玄宗改国号为“开元”,以示他踌躇满志,即将开创一个新的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