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去世的这一年,武则天也已七十七岁高龄。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狄仁杰虽然担任宰相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两次拜相,加起来时间不足五年),但他对武则天的影响非常大,从狄仁杰第二次拜相开始,二人的关系名为君臣,实为知己。基本上狄仁杰提出的建议,武则天一定会准奏;甚至武则天自己有什么政治主张,在执行之前也会事先询问狄仁杰的意见,狄仁杰认为可行,武则天就颁布下去,狄仁杰认为不可行,武则天就立即改变主意。而狄仁杰也没有辜负武则天的信任,正是在他的辅佐下,武则天称帝之后干了那么多荒唐事,吃了那么多大败仗,国家却依然没有乱;叫嚣着要与大周划黄河为治的后突厥首次南征听闻狄仁杰名号就逃之夭夭,之后消停了很长时间;而当所有大臣都权衡利弊,三缄其口时,也只有狄仁杰公然劝说武则天还政于李氏,这件事挽救了大唐,也间接挽救了武则天(否则后世对武则天的评价不会是毁誉参半,而是遗臭万年)。所以,当狄仁杰突然不在了,武则天顿生孤独之感,一日上朝时,她俯瞰朝野,当着百官之面忍不住潸然泪下道:“唉,朝堂空了!”
武则天失去了最好的朋友、知己,但她贵为一国之君,想和她成为朋友的大有人在。有兄弟二人,一个叫张易之,一个叫张宗昌,皆二十多岁。二人生得相貌俊美,风华正茂,又善于音律,在宫中担任侍卫。这兄弟二人知道武则天年老孤独,就算有心事也无人倾述,所以想尽办法取悦女皇,武则天见这二人乖巧听话,遂收二人为男宠,相当于男性的嫔妃。我们知道,武则天在军事上昏庸,但在政治上是个非常精明的人,她把控朝廷长达四十年(从唐高宗患病开始算起),地位一直稳如泰山,什么样的人物没见过,初衷也就是想找两位玩伴聊以解闷。而且太子之位已定,李显早晚要当皇帝,这是既定的事实,绝非一两个人所能够左右的,趁自己还在世多享两年清福又有何不妥呢,朕毕竟还是皇帝嘛。
然而让武则天完全没想到的是,这两位张氏兄弟的野心大的超乎想象,他俩竟然打起了皇位的念头。要说这原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李显众望所归,几乎满朝文武都站在他这一边,就连武则天的亲侄子,一度很有希望竞争皇位的武三思都主动退出竞争了,张易之、张宗昌何德何能,敢与李显相争?
事实证明,张氏二兄弟不仅是长得好看,他俩还很聪明。让武则天主动下诏传位给他俩其中的一位那的确是天方夜谭;但是,如果趁着武则天病逝之际,只有他俩侍奉在女皇身边的便利,私下篡改诏书呢?
这不就成了!
虽然此举很有风险,一旦失败必被灭族,但皇位的诱惑力实在太大,对兄弟二人来说,值得豁出性命去赌一把!为了增加该计成功的概率,兄弟二人得势之后,便开始以卖官鬻爵的方式,频繁试探朝臣们的态度,从中寻找愿意和他们合作的官员。这时狄仁杰的影响力再次体现出来,他生前向武则天举荐了许多德行兼备的官员,李楷固只是其中之一,另外,时任宰相的张柬之、姚崇,以及吏部侍郎崔玄暐,洛州长史敬晖等实权人物,也都是狄仁杰生前向武则天推荐的,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忠于李显,或者说忠于大唐。他们对张易之、张宗昌兄弟的拉拢不屑一顾。但不可避免的是,也有一些品德不佳的宵小之辈经不住权力的诱惑,与张氏兄弟狼狈为奸,甚至沦为他俩的走狗。首当其冲的便是老熟人武三思,每次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坐车出门,武三思贵为亲王(武三思被武则天封为梁王),竟恬不知耻地替他俩做马夫,负责驾驭马车,执鞭吆喝;还有著名诗人,因文采出众颇受武则天欣赏的宋之问,他在驾车的关键工作上争不过武三思,便另辟蹊径,每次张氏兄弟如厕,他就拿着厕纸恭敬地守候在外…经过张氏兄弟的数年经营,最终有二十多人加入了他们的阴谋集团。当然,张氏兄弟也明白,这二十几位官员虽然加起来分量不算低,但大多是唯利是图的小人,要确保他们像张柬之效忠于李显一样无条件效忠于他俩根本不可能,之所以暂时同意与之合作完全是出于利益。所以在契机到来(武则天病重)之前,张易之、张宗昌决定再来一招打草惊蛇,他俩要向这些官员证明:只要他俩使出浑身解数,对武则天的影响力,完全可以与之前的狄仁杰媲美。
太子李显共有四个儿子,其中唯有长子李重润是嫡子,其余三子皆是庶出。根据当时的皇位继承制度,武则天之后,没有意外的话李显将是下一任皇帝;而李显之后,李重润接任皇位也基本是板上钉钉。根据史料记载来看,李重润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皇太孙,此人知书达理,以孝爱著称,唐高宗生前对儿子李显不怎么看好,却对这个孙子极其疼爱,甚至为他专门更改过年号,要不是考虑到直接跳过儿子把皇位传给孙子不合古法,唐高宗真有心这么做。张易之、张宗昌兄弟的打草惊蛇之计,对象就是李重润。试想,如果他俩能把这么一位超重量级的人物干掉,那说明什么?—那说明他俩已经嚣张到可以指鹿为马,连当今皇帝的亲孙子,先帝指定的皇太孙都不是他俩的对手,还有哪位官员可以成为他们夺权的绊脚石?
张氏兄弟选择拿李重润开刀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李重润有把柄在他俩手上。或许是早年被废黜皇位让李显有了心理阴影,自从他重新回到京城,当上皇太子之后,性格变得唯唯诺诺,最大的心愿只是活下去。他不但害怕自己的母亲武则天,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韦氏都害怕。张易之、张宗昌兄弟,自然也是他畏惧的对象,眼看这二人拉帮结派,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李显从始至终不敢非议一句,仿佛真正的皇太子不是他,那兄弟俩才是。李重润与他的父亲不同,这位皇太孙一身正气,一次与自己的妹妹永安公主,妹夫武延基谈话时,他义愤填膺地指责张易之、张宗昌兄弟是祸乱朝廷的妖孽。话是不错,可惜张氏兄弟的能量实在太大,竟然安排眼线长期埋伏在李重润左右。得知此事后,张易之、张宗昌兄弟立即跑去向武则天哭诉,说李重润目无君上,竟然斥责陛下老糊涂了,让他兄弟二人恣意出入内宫。
武则天听后自然生气:“朕不过找两个玩伴,也轮得到自己的孙子、孙女来指指点点?”但与之同时,武则天却不知该怎么处罚李重润,毕竟自己准备将来传位给他(传位给李显,即是传位给李重润),对方说得又是实话。于是,武则天脸色铁青地把李显召入了宫中,把张氏兄弟的原话告诉了他,然后说道:“这是你的儿子,怎么惩治他,你看着办!”
李显战战兢兢地回到府中,左思右想,越想越怕,最终他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作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逼李重润、永安公主、武延基三人自尽(另一说这三人是被武则天所杀,但结合李显的性格来看,他逼杀这三人更符合逻辑)。
皇太子李显为求自保,自己把下一任继承人,皇太孙李重润赐死,这远远超出了张易之、张宗昌的预期目标。从此之后,李显“软蛋”的骂名是背定了,那些因为李显是唐高宗之子而义无反顾支持他的大臣们,得知此事后也难免心寒。更值得一提的是,之前武则天为了缓和李氏、武氏两大家族的关系,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联姻,李显的女婿武延基,是已故的武承嗣的长子。李显逼杀自己的儿子的同时,一并将武延基赐死,这使得李氏、武氏两大家族皆遭到了沉痛打击,可谓一石二鸟。而张氏兄弟实现以上战果,所做的全部工作只是哀嚎了几声,流了几滴眼泪,连刀子都没有用上,他们的威力,看还有谁敢质疑!
如张易之、张宗昌所愿,李重润死后,武则天的身子也是一日不如一日。当年那位独掌乾坤,杀伐果断的女皇,渐渐成了一位处处需要他人照顾的病人,自然,照料武则天起居的差事完全由张氏兄弟负责,其他大臣想与武则天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正当两兄弟步步为营,夺权行动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时,武则天突然毫无征兆地下了一道重大的诏令。
—迁都,回长安吧!
武则天自打称帝建立武周,十余年来一直定都于洛阳。公元701年十月,武则天拖着病躯艰难地回到了关中,这里埋葬着她的两任丈夫,其中唐高宗李治,曾与她共治天下,携手渡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雨。武则天同时宣布:在她余生的岁月里,将以“长安”作为唯一年号。
这是一个非比寻常的讯号,张易之、张宗昌慌了。更让他俩慌张的还在后面,武则天刚到长安,她就将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李旦任命为禁军大将,将一半禁军交给他统领。如果这还说明不了什么的话,接下来这件事就更有意思了:有关中百姓上书,说陛下年事已高,宜尽早禅让皇位给太子。本来在皇帝还活着的情况下,劝她主动让位就是极大的不敬,更何况上奏的人既不是宰相,也不是将军,压根就是一普通老百姓。哪知武则天看后不但没有生气,还派人将这位百姓召入宫中,与之商谈许久,大意是朕身体还行,还可以再执政几年…云云,然后赐予饮食放归。那百姓回家之后等了一段时间,见武则天还是没有禅位的意思,又斗胆送了一封书信入宫,再次劝说武则天尽早让位。武则天竟然还是不生气,只是告诉左右:这人今后再送信入宫,不用理会他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