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且说这阎知微,其叔祖父便是“画圣”阎立本。他的父亲阎立德(阎立本之兄)同样了不得,此人不但和其弟一样也擅长作画,更是唐朝时期首屈一指的工程专家,曾官任工部尚书,为唐高祖、唐太宗主持修建宫殿和陵墓。

阎知微出身显赫,又善于取悦上意,武则天当政后,他很快飞黄腾达。之前他已被武则天任命为豹韬卫大将军,主管宫廷护卫;这次出使突厥,他又是主使。散朝之后,武则天单独把阎知微留下,问他道:“非朕吝惜财物,只是万一果然如部分大臣所言,对方得朝廷接济,不感恩回报,反而以此为资进攻我大周,届时怎么办?”阎知微拍着胸脯道:“陛下放心,臣有十成把握,突厥绝不敢与大周为敌。”武则天遂坚定了和亲之心,下令有司按照默啜可汗所罗列的清单,如数准备相应的财物、谷种、铁器;又令人核查境内的突厥移民,但凡是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因投降唐朝而被安置在内地的,统统送还给突厥。

后突厥方面,默啜可汗听闻大周女皇已答应了他提出的全部条件,只等礼物备齐,一并送至,果然二度出兵攻打契丹。契丹首领孙万荣对此毫不知情,他自击败王孝杰后,自以为天下无敌,仅留下老弱看守大营,自己和部将骆务整、何阿小等人带着全部精锐,兵分数路继续南下。武攸宜得苏宏晖增援,对此仍不能抵挡,只得哀求武则天尽快发兵增援。武则天看遍其他的武姓宗室子弟,发现其中有一个名叫武懿宗的虽然也没打过仗,但此人曾为“酷吏”之一,以阴险狡诈、心狠手辣而闻名,朝臣闻之变色。武则天熟悉经史,知道汉景帝派酷吏郅都抵御匈奴的典故,心想:或许武懿宗就是郅都似的人物,能力挽狂澜,重振武氏的声誉。于是她把武懿宗召入宫中,当众任命他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让他前往河北与武攸宜联手御敌。

武懿宗本来还当武则天召他前来,是有什么美差,结果一听,竟是要自己像武三思、武攸宜一样,也以武姓宗室的身份挂帅出征,当场吓得汗流浃背,说什么也不肯去。武则天因军情紧迫,逼迫他立即动身,又以国家、民族大义加以抚慰,且和武攸宜一样,也为他配备了二十余万兵马,武懿宗见木已成舟,推辞不得,只好率军北上。这支军队渡过黄河之后,起初顺风顺水,如期抵达赵州(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这时前方有哨兵来报:“契丹将领骆务整所部,现已攻入赵州境内。”武懿宗听知该消息,急忙下令二十万大军道:“快,向南方撤退,重新找个没有契丹人的城邑驻扎!”部下们得令,正要掉头南下,前来报讯的哨兵接着补充说道:“将军,在下已详细核实,骆务整手下兵马,至多只有数千人而已。”周军人人大松一口气,齐声向武懿宗提议:“敌寡而我众,将军出战必胜,不如就在赵州决战。”哪知武懿宗铁了心非撤退不可,而且要求二十万大军都随他一起撤—负责沿途保护他。部下们这才反应过来:闹了半天,这位武将军徒有“酷吏”之名,其实外强中干,和之前两位一样,也是如假包换的大脓包一个。他们不甘心就此将赵州拱手让给敌军,又改为提议:“城中粮草充足,百姓也愿意为朝廷效劳;而敌军此来,沿途没有任何补给,完全靠抢掠为生。将军即便不愿与之在城外交战,那据守城内也行,敌军抢不到粮食,又见我军人多势众,很快就会逃回关外,那时将军分出一支偏师尾随其后击之,不愁不能取得胜利。”

武懿宗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逃,而且要快,千万别让契丹人知道本将军在这!于是可笑又可悲的一幕发生了:二十万周军抢在数千契丹人抵达赵州之前,尽数抛弃了城中的百姓和军粮,在主帅的带领下望风逃窜。等契丹军队到时,武懿宗的大军早已走远,契丹人遂放心的入城劫掠,杀戮甚重,城中储存的大量军粮被契丹人搬运一空。

之后,又有契丹士兵向骆务整汇报,说由于周军此行逃得太狼狈,从赵州向南去,沿途上百里,都是周军丢弃的武器和盔甲,“他们的武器比我军锋利,他们的盔甲比我军坚固,往日我军梦寐以求,如今皆唾手可得”。骆务整大喜,正要带着部下去拾取战利品以扩大战果,北方大本营突然送来噩耗:“不好了,突厥又一次出兵偷袭我军后方。现大营沦陷,我等妻子儿女已皆被突厥人掳走,与我等同宗的奚人得知此事,也趁火打劫,与周军、突厥一道围攻首领。首领寡不敌众,在逃往新罗国的途中被其随从所杀。”

孙万荣死后,骆务整等契丹部将甄别过形势,最终选择了向周军投降。鼎盛时期兵锋一度波及武周统治枢纽地区的“营州之乱”,就以这种离奇的方式意外收场,历时恰好满一年。但是,结束的只是周军与契丹的战事,武则天的噩梦仍未结束。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孙万荣生前的最后一战,周军也有参与。武攸宜守在渔阳长期不敢冒头,武懿宗干脆一箭未发直接跑了,那参战的将领是谁?—答案是:武攸宜、武懿宗二人的部下,杨玄基和张九节。当两位武姓主帅手握数十万重兵,表现令人“叹为观止”时,杨玄基和张九节两位将军仅凭微末的兵力,撑起了周军最后的尊严。二人对失去根据地的孙万荣展开穷追猛打,孙万荣在逃亡途中被张九节截击,逃无可逃,因此才被其部将所杀。契丹人虽然此时尚未开化,但也懂得敬重好汉的道理,他们既打定主意投降,要么选择投降于亲手打败他们的杨玄基、张九节,要么选择投降于刚正不阿、爱民如子的魏州刺史狄仁杰,两位周军大总管武攸宜、武懿宗则压根无人理会,颜面尽失。武懿宗对此深感不忿,上疏朝廷道:“之前契丹叛军曾攻陷冀州、瀛州、赵州等地,当地百姓明明知道这些人是叛贼,还屈服于他们。陛下应当下诏,将这些人不忠于大周的百姓全部灭族!”

武则天阅过该奏疏,直皱眉头,她的确是对武姓宗室过分包庇,百般纵容,但这是有原因的(原因见下文);她还没昏聩到由得武懿宗等人扭曲黑白的程度,别的不说,赵州为何沦陷他武懿宗自己不清楚?为了维护“越描越黑”的武姓宗室形象,兼而保住自己的武周王朝,武则天没有将这封奏疏公开,权当不知此事。哪知那武懿宗还来劲了,竟然公然派兵在河北抓捕百姓,用极其残忍的酷刑折磨他们,要他们承认自己是反贼,但凡抵不过酷刑招认的,一律处死。河北百姓对武懿宗恨之入骨,向朝廷哭诉道:“契丹叛军杀死的无辜百姓,还没武懿宗杀得多。”终于,武懿宗杀百姓邀功的卑鄙行径激起了公愤,一些正直的官员弹劾他道:“武懿宗手握重兵数十万,坐拥坚城,却听见敌军的名号就望风逃遁—他都守不住赵州,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怎么守得住?一时屈服于叛军,不过是为了求生而已。如此庸碌无能,且颠倒黑白之人,陛下应当下令将其斩首,以宽慰河北百姓。”

武则天见事情闹大了,再假装不知情也不合适,只好派人将武懿宗召回朝中,改任禁军将领;同时让宰相娄师德及魏州刺史狄仁杰代他镇抚河北,宣布之前但凡屈从于契丹叛军的百姓一律无罪。娄师德、狄仁杰皆是大贤,百姓得二位官员秉公处事,很快又安居乐业。既机缘巧合,同时说到娄师德、狄仁杰,二人的一段插曲不得不提,二人镇抚完河北回朝之后,娄师德向武则天建议:以狄仁杰的才干和人品,担任刺史着实屈才,宜将他重新拜相,与臣一道辅佐陛下。武则天听从娄师德之言,不久后即将狄仁杰重新任命为宰相,时年娄师德、狄仁杰二人都已六十八岁。两位老人家共事之后,不知怎么起了矛盾,狄仁杰向武则天进言,说娄师德身居宰相高位,却无宰相之才,只宜将他外放作个刺史。武则天听后,微笑着问道:“依爱卿之见,娄师德此人贤明吗?”狄仁杰不屑地答道:“他是否贤明,臣不知道。”武则天又问:“那他善于知人吗?”狄仁杰再答:“这一点,臣观察他已久,似乎也没有发现他有知人善任的才能。”武则天不再提问了,取了一样东西让狄仁杰过目,在狄仁杰阅看时,武则天在一旁插口道:“爱卿之所以重任宰相,正因娄师德大力举荐。事实证明,你确实堪任宰相,他也确实有识人之明。”狄仁杰羞愧地无地自容,叹道:“娄大人盛德,下官蒙他举荐却毫不知情,甚至以怨报德,贤明、识人皆不及他远矣。”从此二位宰相成为至交。

契丹之乱方平,后突厥可汗派人前来催促大周尽快完成之前的约定。其中,遣送突厥遗民、以及赠予谷种、布帛、铁器等条件,大周之前已经一一完成,唯有派宗室王子前往塞外,迎娶可汗之女为王妃一事被武则天一直拖着,尚未落实。

武则天很无奈,她倒不是容不得宫中从此多一位突厥王妃,只是经过李敬业、李贞两次起兵,李姓的王子着实不多了,即便没被她杀掉的也成了囚犯,怎么能派去迎娶对方的公主?自己的儿子李显、李旦都有正妻,又长期被她软禁,也不适合干这差事。没法子,她碍于突厥可汗催得紧,只得另辟蹊径—让武姓宗室的王子去迎娶突厥公主。最终,这一光荣又艰巨的任务交到了武承嗣之子,淮阳郡王武延秀的头上,武则天给他配备了一支豪华的车队,车子满载黄金、珠宝,依仗盛大;又擢升上次已经出使过突厥的阎知微为礼部尚书,让他随同淮阳郡王一道出塞。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91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91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