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功之臣”他们不敢争(武三思的),争个“第二功臣”也不坏,鉴于周军众将级别相当,这是一场堪称公平的行军速度比赛,数日之后,前队周军你追我赶,陆续抵达营州南郊,该地有一山谷,当地人称之黄獐谷。众将拭目远眺,在山谷入口处,果然有几百名契丹士兵正带着牛酒在恭候他们。众将问这些契丹人道:“李尽忠何在?”契丹人回道:“可汗已令全军将士解除武器、盔甲,正在营州城内等候各位将军前往接收。”曹仁师听了这话,更无疑虑,当先率军驶入山谷,其他十几位周军将领见状,唯恐功劳全让曹仁师一人得了,也纷纷带兵紧随其后。大队周军行至山谷中央时,只听两侧山坡上忽然有人吹响号角,数万契丹精兵闻得出击讯号,集体在山坡上现身。一瞬间,滚石、檑木如暴雨般砸落下来,周军措不及防,士兵们的尸体很快堆满了整个山谷。曹仁师这才明白中了敌军诡计,慌忙撇下乱作一团的士兵,转身向来时的出谷入口逃去,张玄遇、麻仁节等人也各自纵马逃窜。哪知之前在山谷外恭候他们的契丹人早就在谷口处设下了绊马索,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等人连自己士兵的死活都顾不上了,对此哪有防备,好不容易逃到谷口,被绊马索逐一绊倒,皆被生擒。
李尽忠利用周军众将贪功冒进,且没有主帅统一指挥调度他们的致命缺陷,杀得周军前队将士全军覆没,近十万大军,竟没有走漏一个活口。更可怕的是,李尽忠的计策是连环计,这才算成功了第一步。因巧设绊马索,契丹人此役俘虏了许多高级别的周军将领,这些人随身都带着将军印信。李尽忠不及打扫战场,得了印信之后,当即令人就地伪造文书,文书上写道:“我等前队将士已集体抵达营州,李尽忠、孙万荣带着契丹败兵弃城而逃。趁他还没走远,限后队将士三日之内必须赶到营州会合,否则,我等便向朝廷弹劾你们约期不至,贻误战机之罪。”写完,李尽忠取来缴获的印信,一一盖上,又令曹仁师等人在公文上签名。曹仁师明白李尽忠想做什么,回想起方才前军将士们猝不及防,尸横遍野的惨状,浑身颤栗,毛骨悚然,连连摇头,说不能签。李尽忠也不着恼,当着其他将领之面,拔出腰刀干脆地斩下了曹仁师的首级,然后他对张玄遇点头示意道:“这位将军,到你了。”
“我签,我签!”张玄遇强忍住恐惧,费力地拿起笔在公文上签署了自己的姓名;其他幸存的将领见状,也逐一上前排队签字。李尽忠哈哈大笑,令手下通晓汉语的士兵们穿上周军的盔甲,打着周军的旗号,带着公文去见后军将领燕匪石、宗怀昌等人。燕匪石、宗怀昌等人仔细打量公文,见上面的印章是真的,签名也是真的,哪里会想到其中有诈,急忙催促后军士兵们加速前进,必须如公文上所要求的,三日之内全部赶到营州,一边口中还抱怨道:“早知如此,我等之前应该让曹仁师、张玄遇等人率军殿后。”
武则天的脾性所有人都清楚,这一仗,又是她替武三思树立“光辉形象”的重要战役,若真的因约期不至放跑了反贼遭人弹劾,最轻也得革职为民。所以一路上,这些后军将领们为了自己的官位,卖力驱赶士兵们全速前进,一个个变得比酷吏还凶狠。骑兵还好,那些步兵只飞奔一天,晚上双脚便都起了泡,实在走不动了,只得向将军告饶,希望能扎营休息。哪知这个理所当然的请求却遭到将军们集体否决,紧接着就是一顿唾骂:“走不动也得走,不到营州,所有人不准吃饭、不准睡觉,这是军令!”
如此过了两日,周军后队将士们浑身是伤,筋疲力尽,饥肠汩汩,终于也捱到了黄獐谷附近。迎接他们的,是严阵以待的数万契丹大军。见剩下的半数周军来送死了,李尽忠拔出佩刀,下令全军展开队形,发起无情的冲锋。不待交战,连续两日两夜没吃饭、合眼的周军士兵们已知道结局如何,索性集体放弃抵抗,主动引颈受戮,如前军将士们一样,近十万后军将士们也很快被契丹人屠杀一空,全军覆没。
十几万精锐大军,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全部阵亡,顺带着还搭上了二十八位知名战将。在后方悠闲观战,只等前线传来捷报就好加官进爵,光宗耀祖的武三思被这一噩耗吓得屁滚尿流,连夜逃回洛阳向武则天哭诉:“全没了,全没了!”他说的没了,既指受他节制的十几万将士的生命,也指他“大破契丹,凯旋而归”的功劳。前者没了对他来说倒不是太介意,后者没了,这可让他怎么和姑妈交代啊!
武则天的驭人之术确实厉害,她没有痛骂窝囊废武三思让人看笑话,也没有将他下狱以替自己用人不当开脱。第二日早朝,当着群臣之面,武则天力保武三思无罪,然后面色如常,冷冷地吐出两个字:“换帅!”
武三思一战丢尽了颜面,这个正面典型是树不起来了。不过没关系,朕还有武攸宜,就让他指挥与契丹叛军的第二战吧。
武攸宜,是武则天伯父的孙子,论血缘关系,他比武则天的亲侄子武三思要疏远一层,但也是武姓宗室的代表人物。见女皇陛下如此公然袒护武姓宗室,置军国大事如儿戏,大臣们敢怒不敢言,只得依武则天要求,重新动员全国,招兵买马,因上一战周军伤亡实在太惨重,为凑人数,甚至临时把许多囚犯都编入军队。未等及武攸宜出征,后突厥方面突然有书信送到,信上说:该国可汗仰慕大周女皇威名,愿主动率领突厥军队替武则天讨伐契丹。武则天见有这样的好事,心中本为之一喜,再仔细一想:对方不会无缘无故帮忙,定有交换条件。果然,下面正列着突厥代周军出战的条件,共计三条。
一:须册封后突厥可汗为大周王子,也就是说,突厥可汗想认武则天为母亲。
二:大周王室须亲自前来迎娶自己的爱女,将其纳为王妃。
三:遣返滞留在中原的其他突厥移民,并为他们提供谷种、农具,让他们返回塞外的故乡进行耕种。
武则天看完三个条件,犹豫不决—第一个,第二个还好说,这仅是名分问题(虽说后突厥可汗主动想当武则天儿子之事有些可笑。)第三个条件,则牵扯到国家的利益和威信,要知道,当时滞留在中原的突厥移民达数万人之多,而且这其中许多人都已经习惯了中原的文化、风俗,并不想被遣送回塞外。一旦接受该条件,则大周强行遣送移民,国威大降,后突厥平添数万兵力,益发强大。可是不接受,就从李尽忠上一战的表现来看,其军事才能几乎可与论钦陵媲美,想靠武攸宜去击败这位可怕的契丹名将,连武则天自己都觉得不太可能。正当她和大臣们商议这事时,又有突发情况发生,这次是周军边防将士送来的书信,内容言简意赅:李尽忠死了。
原来如此,难怪突厥人花言巧语,主动要替朕出战!武则天大喜—没了李尽忠,谁还怕你们小小契丹。她随即宣布,终止和后突厥的谈判,武攸宜,接下来看你的了,你要官位朕给官位—行军大总管,也就是元帅之职,你要名将给名将—朕已下诏起复王孝杰,派给你当副总管,要兵给兵—上次武三思的兵力是十几万,这次朕再多给你十万。总之这次不许有意外发生,你必须得帮姑妈把颜面扳回来!
和武三思一样,当武攸宜得知他被武则天任命为清边道行军大总管,总领二十余万大军的消息时,内心也是五味杂陈—军功他当然也想要,可打仗他也真不会。怎么办?算了,先观望下形势再说吧,看看李尽忠死后,契丹人接下来的表现如何。
于是武攸宜带着朝廷重新集结、招募的二十余万大军,来到了渔阳,到此地后,无论部下如何劝谏,他说什么也不肯再往前走了。而此时,后突厥的开国之君颉跌利施可汗已过世有数年,在位的是其弟阿史那环,史称:默啜可汗。就是这位默啜可汗,主动提出帮周军打契丹人,且他料定武则天一定会对三个条件照单全收,不等对方明确答复,已抢在武攸宜之前带着数万骑兵攻入契丹人辖地。一来是默啜可汗才能不在其兄之下,二来适逢李尽忠去世,后突厥大胜而归,且俘虏了李尽忠、孙万荣二人的妻子儿女。契丹败兵在孙万荣的组织下,被迫向东北逃亡以躲避后突厥的兵锋。该消息大大鼓舞了周军的士气,你看,李尽忠一死,契丹人就原形毕露了,那还怕什么!武攸宜甚至有些后悔没早些派兵出战,要是俘虏李尽忠、孙万荣妻小的是周军,他和姑母得多光彩!
他下令此役担任副总管的两位大将王孝杰、苏宏晖:“本元帅交给你二人十七万大军,来年开春,一定要将孙万荣的首级带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