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唐朝时期,中原王朝北部,已有“燕云十六州”的概念。何为燕云十六州?—说白了,就是中原王朝依托长城所建的一条漫长防线,这条防线,西起朔州、云州(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北部;东至蓟州,与辽东相接,总长度一千余里。该年冬季,已成功打穿了该防线西部的突厥军队因天寒地冻,草料难以补给,方带着大量的战利品依依不舍途径云州退往关外,出关之时,颉跌利施可汗、阿史德元珍与数万唐军相遇,对方主帅身穿白袍,手持长戟,背悬弓箭,独自一人遥遥位列阵前。颉跌利施可汗自建国以来,尚未逢敌手,对此不以为然,便要亲自领兵出战。在他身旁,阿史德元珍盯着唐军打量了一阵,突然汗如雨下,急忙叫住可汗道:“可汗小心,快回来!”颉跌利施可汗知有内情,听后勒马转身而回,问阿史德元珍道:“我正要擒杀对方主将,达干为何阻止?”阿史德元珍策马上前几步,与可汗马头相接,小声嘀咕道:“看对方装束,难道他…还在世?”

“哪个他?”

“唐军众将之中,穿白袍、持长戟的还有谁,只有薛仁贵了。”

可汗的脸色也变了,他想了想道:“如果真的是他,那我等接下来该怎么办?战,还是不战?”

“薛仁贵箭法绝伦,三箭定天山,若真的是他,要取我俩性命只在须臾之间,与之交战岂非送死?只能希望上天保佑,唐军阵中另有喜欢穿白袍之人…”二人交谈了一阵,颉跌利施可汗、阿史德元珍皆退入中军,然后派出一位突厥士兵上前,大声问唐军道:“你们主帅姓甚名谁?”

唐军如实答道:“薛仁贵。”

那突厥士兵吓得拨马就逃—他这下才明白为何可汗突然变得畏首畏尾。心惊肉跳的他逃回阵中后,将唐军的原话禀报,颉跌利施可汗一听真的是薛仁贵,当即便要纵马逃走,一旁阿史德元珍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叫住可汗道:“可汗且慢,这个薛仁贵八成是假的。”

可汗大喜,忙问阿史德元珍有何依据,阿史德元珍熟悉唐朝内情,于是将薛仁贵因属下争功,大非川之战先胜后败,早年被发配往象州的事儿说了,又补充说道:“刚才在下因为惊慌,竟疏漏了这一点,他去象州后,这十几年来一直了无音讯,绝不可能于今日在此地出现。”见阿史德元珍对此极有把握,可汗方才打消了惧意,遂令士兵们列阵前进,直抵唐军阵前。双方相距五十步,阿史德元珍策马出列,怒斥对方道:“薛仁贵流放象州,早已去世多年,中原谁人不知,是哪个无耻之徒,竟然假扮成他的模样恐吓我等?”

薛仁贵率军奔走数月,好不容易追踪到突厥主力,见对方阵容庞大,声势雄壮,而自己年老体衰,兵力又远不及对方,早就作好了恶战一场,为国捐躯的准备。哪知对方一会儿派人来问自己姓名,一会儿又骂自己一通,还说自己是“冒牌薛仁贵”,真是莫名其妙!他无以自辨,于是当着全体突厥人的面,他最终缓缓摘除了自己的头盔,让对方可以看清自己的容貌。颉跌利施可汗没有见过薛仁贵,非常紧张,不断地追问阿史德元珍:“看清楚了吗,是假的吗,快说啊…”

根本用不着阿史德元珍回答,因为十数万突厥骑兵但凡见过薛仁贵样貌的,已经纷纷下马,列成长队,上前向薛仁贵磕头行礼,口中喊道:“求薛将军饶命。”然后,那些行过礼的士兵不等可汗命令,一回到马背上便策马向北方使劲飞奔,只把可汗、阿史德元珍都看得呆了。二人反应过来后,哪还敢在原地逗留片刻,连忙也加入逃亡的行列。在他们背后,同样惊魂未定的唐军将士们问薛仁贵道:“将军,他们都逃走了,咱们怎么办?”

“追!”

自起兵以来未逢敌手的颉跌利施可汗就这样离奇的败了,而且是惨败。经战后统计,此役,唐军斩首过万,另俘获二万余人,史称:云州大捷。而薛仁贵从始至终只做了两件事:报了下名字,脱了下头盔,是为典故“脱帽退万敌”。

大唐第一猛人,舍他其谁!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薛仁贵最后的战役,云州大捷不久,公元683年,薛仁贵病逝于军中,享年七十。这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名将,他戎马半生,却从来没有做到像李靖、苏定方等人一样独当一面,严格的说,他只打了两场大仗,其中一场还全军覆没。不过,他的用兵风格实在别具一格,后世观之,令人神往,各朝各代猛将很多,但能够仅靠威慑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猛将,也只有薛仁贵了。

不得不感慨后突厥的运气,两大克星裴行俭、薛仁贵相继离世—这也是后突厥能够重新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试想,这两大名将哪怕有一位在世,他们岂敢兴风作浪?更大的好运还在后头,便在薛仁贵去世的同年,被风疾折磨了二十多年唐高宗也驾崩了,临终留下遗诏:太子李显于灵柩前继位,登基之初,由裴炎辅政;若有军国大事不能处理,请天后相助决断。

和薛仁贵一样,唐高宗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在他治下,大唐横扫四方,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广袤疆域,政绩与他父皇相比毫不逊色;但同时因身体原因,他不得不把大量的权力分给自己的妻子,充满权力欲望的武后,破天荒地开创了“两个皇帝同时治国”的奇景,这也为之后的唐朝埋下了隐患。唐高宗显然预见了这一点,所以他才特意在遗诏中注明:太子在灵柩前继位。为的正是防止他去世后立即会有变故发生。公元683年十二月,二十八岁的皇太子李显顺利继位,是为唐中宗。

作为首席辅政大臣,裴炎在李显登基后,随即被任命为中书令,这也是唐高宗生前的安排。本身这一安排并无问题,因为裴炎除了诋毁裴行俭的那一次过失,其他时候都是一位有能力,且坚持原则的人—这一点,体现在他和唐中宗、武后的冲突上。唐中宗不是少年天子,他继位时已经快而立之年了,加上他暂时没有风疾的困扰,所以这位新皇帝决心改变“两个皇帝同时治国”的局面,从此之后国家将由他这位皇帝一人说了算。为了实现这一点,唐高宗的丧期刚过,他便张罗着要重新任命宰相,罢免之前的侍中刘景先,由自己的岳父韦玄贞顶替。

裴炎对此强烈反对,因为据他调查,韦玄贞之前官职低微,仅是个九品的参军。即便他是韦皇后之父,也不该晋升得如此之快。君臣二人为此争执了多日,唐中宗怒于裴炎不听自己命令,最终说了一句气话:

“我将天下让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

这句话太要命了,裴炎担心他确实有这一想法,随即将原话上报给武后。武后当惯了“天后”,突然间失去了高宗皇帝的荣荫,正愁没合适的理由继续把控朝政,听后又惊又喜,下令大将程务挺带兵入宫,废黜李显的天子身份,改由武后的另一个儿子李旦继位。唐中宗没想到自己才在位不到两个月就要被赶下台,问武后道:“儿臣何罪?”武后冷笑道:“你都打算把皇位让给韦玄贞,还说自己无罪?”于是将李显赶出了长安,流放至江南。

公元684年,李旦登基,是为唐睿宗,时年二十三岁。相比李显有唐高宗的遗诏护身,武后还须顾忌他三分,李旦从登基之日起,就沦为了傀儡皇帝。武后效仿西汉的吕后,临朝称制,独断超纲,紧接着,又把自己的侄子武承嗣提拔为宰相,并追谥自己的祖先为王,为他们营建祠堂。百官见武后如此用事,敢怒而不敢言,唯有裴炎一人继续坚持原则,斗胆进谏道:“太后母仪天下,不该偏私亲属,吕氏一族的下场如何,您难道忘了吗?”武后没想到裴炎竟敢与自己唱反调,心中十分不满,只是碍于他是先帝指定的辅政大臣,才没有处置他,反而加封他为河东县侯。虽然如此,裴炎已看清了武后的野心和唐朝宗室的危机,决心发动政变,他与亲信商议道:“三日后,武后会带少数宫人出游,我等趁她不备,届时各率家丁用武力挟持她,逼迫她放弃天后封号,将权力还与皇帝。”商议既定,裴炎等人各自暗中准备。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90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90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