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突厥人本来战斗力尚在,投降唐朝一来是相信朝廷会宽大处理,二来他们确实对裴行俭不按套路出牌的奇特兵法十分畏惧(往粮车里装士兵,劫持对方首领妻子作人质,这些策略苏定方可没教过,裴行俭的军事水准已不在其师傅之下)。结果他们解散后一打听,什么,两位首领全被杀了,裴行俭也病死了?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重新团结起来,继续造反。

有一人,名叫阿史那骨笃禄,他利用突厥人痛恨唐朝背信弃义的不满情绪,召集得士兵五千人,在漠北重设牙帐,建立起王庭,史称东突厥后汗国(简称后突厥)。几乎与之同时,西突厥那边,自阿史那都支被擒后,吐蕃国又在西域境内扶植了一支新的反唐势力,首领名叫阿史那车薄,经过一两年的经营,阿史那车薄也召集得兵马数万,围攻西域境内的弓月城(在今新疆省霍城县西北)。

之前,唐朝塌下的半边天眼看就要被裴行俭只手补上,然而,唐朝却因内部权力斗争,自毁长城。从事后来看,裴行俭之死,也不能完全怪裴炎一人,因为裴炎身居高位(裴炎官拜侍中,为门下省长官,与中书令、尚书仆射同丨居丨宰相之职),为人还算正直,又和裴行俭是同乡,二人并无过节。他之所以诋毁裴行俭,很可能是奉了一个人的命令—武后。唐高宗这时已经进入执政末期,身子骨是一日不如一日,武后暗中与裴炎达成协议:只要抹杀裴行俭的战功,假以时日,便任命裴炎为首席宰相中书令(这一点史书并无记载,纯属笔者揣测)。这可苦了唐高宗,他只要还在位,就必须用人平叛。神奇的是,他还没想到出征西域的人选,西突厥的叛乱再次被平定,平定此次叛乱的将军,名叫王方翼,之前裴行俭提议修筑碎叶城,负责筑城的就是他。王方翼是唐高宗第一任皇后王皇后的堂兄,和裴行俭一样,他也是武后的仇敌。蒙裴行俭举荐,急于外出避祸的王方翼前往西域任安西都护,他深知武后将来一定不会放过他,所以在西域期间勤修战备,治地有方,希望用战功减少自己的罪名。阿史那车薄袭击弓月城,王方翼率四镇联军出迎,并追击敌军直达热海(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双方在热海展开决战之时,王方翼身中一箭,他果断用刀将箭杆砍去,继续与敌军厮杀,终于大破敌军,斩首七千余人,另擒获反贼首领三百人。

有王方翼在,西域的叛乱再次被成功平定;然而漠北地区,上一战“功劳最大”的程务挺没有了裴行俭的出谋划策,又陷入了之前的怪圈—小胜常有,却始终无法一招制敌,阿史那骨笃禄的兵力一开始只有五千人,打着打着,他的兵马又发展到数十万之多,甚至唐军和九姓铁勒联合起来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唐高宗知程务挺非元帅之才,苦于这次实在无人可用—苏定方之后最有军事才能的裴行俭不在了,王方翼还不错,可惜西域一时离不开他…还能用谁呢?最终,他突然想起一个人来,问左右道。

“薛仁贵还活着吗?”

距离大非川之战已十二年过去了,薛仁贵这时还活着,不过已是七十岁高龄。那位曾“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的大英雄,早已不复存在,唐高宗召回来的,只是一位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愧疚之中,和唐高宗一样也病入膏肓的老兵。对此,唐高宗感慨不已,对薛仁贵说道:“若非爱卿忠于职守,朕早就变成鱼了,曾经,你帮朕打败过九姓铁勒、高句丽,使漠北、辽东俯首称臣,这些功劳,朕从不敢忘。大非川一战,朕也知道战败的主因不在你,但你身为主帅,朕若不重罚你,如何堵住他人的悠悠之口…罢了,过去的往事不提了,如今,漠北有人作乱,威逼单于都护府,已杀了好几位朝廷的大将,朕思来想去,唯有你才能前往平定他们,恩公年事虽高,为朕再辛苦一趟吧。”

“臣遵旨。”

就这样,时隔十多年之后,薛仁贵重新得以起复,朝廷任命他为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别看官职一大堆,凭心而论,唐高宗此次将薛仁贵派上战场,更多的是出于对“恩公”遭受不白之冤的事后补偿,没指望他有多出彩的表现—十几年前,唐高宗就不看好薛仁贵的“匹夫之勇”式战法,更甭提这时的他已经英雄迟暮,再也不是那个勇冠三军、箭法无敌的战神了。也许在唐高宗看来,之前北方边境告急,主要还是程务挺被裴炎等人捧得太高,实际军事才能要大打折扣,既然裴行俭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就能连续打败突厥人两次,这次他们死灰复燃,也不会厉害到哪去,反正朝廷暂时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可用,就把这个功劳让给薛仁贵吧。

唐高宗并不知道,薛仁贵讨伐的对象虽然是老对手突厥没错,但与裴行俭出兵之时的情况已大不相同。运道轮转,突厥民族衰落了半个世纪后,又迎来一个强盛时期,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上文刚提及的阿史那骨笃禄。在这之前,突厥人曾经历过三次短暂的辉煌,分别是:突厥帝国时期(从突厥兴起—沙钵略可汗在位前期)、东突厥王朝(从始毕可汗停止向隋朝进贡—颉利可汗被唐军俘虏),西突厥王朝(统叶护可汗在位时期)。阿史那骨笃禄虽是东突厥后裔,政权建立之初也打出了东突厥的旗号,但因他所建立的政权第四次续写了该民族的辉煌,所以不再以东突厥称之,而称之为后突厥。

与根正苗红,贵为颉利可汗之侄的阿史那伏念相比,阿史那骨笃禄的出身没有那么显赫,他的祖父是东突厥的一位普通军官,到了他这一辈,已不能称之为贵族。阿史那骨笃禄的起势,源于他在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被擒之后所作的一个决定:拒绝投降唐朝。当时,因为亲眼目睹裴行俭当众立誓,保证不杀害突厥首领一人,数十万突厥大军集体缴械投降,只有十七个人在阿史那骨笃禄的带领下逃入山林,继续图谋复国。本来阿史那骨笃禄再有野心和谋略,只靠十七个人的力量也难以成事,不想朝廷帮了他一个大忙—把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斩了,顺带着把突厥人的克星裴行俭给气死了。突厥人佩服阿史那骨笃禄坚强的毅力和先见之明,原先投降的那些人也纷纷改变主意,陆续汇聚至他旗下,拥立他为最高首领,于是阿史那骨笃禄的兵力很快便达五千人。五千人说多也不多,不过要看在谁的手里,与之前几位手握数十万大军,动辄被裴行俭打得落花流水的草包首领相比,阿史那骨笃禄可谓是一代雄主。他成为突厥人的最高首领之初,没有急着寻唐军复仇,而是设置王庭,分封百官,寻访人才,存储粮食,作好与唐朝打持久战的准备。经阿史那骨笃禄下令:突厥国重新兴建两座王庭,一座位于漠北,一座位于漠南,漠北之地,由阿史那骨笃禄自辖,漠南之地,由其弟阿史那默啜辖之。阿史那骨笃禄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其余首领,效仿古制仍称叶护。

公元682年,于唐朝是永淳元年,于突厥则是后突厥建国元年。颉跌利施可汗率军偷袭唐朝的盟友九姓铁勒,九姓铁勒大败,损失战马、牛羊等牲畜无数,颉跌利施可汗以此为资,继续招兵买马,同时加紧寻访人才。有一突厥人,名叫阿史德元珍,曾久居中原,了解唐朝虚实,他因犯法被单于都护府囚禁,得知颉跌利施可汗起兵,便托人带话给都护府长史,说自己可以说服阿史那骨笃禄率众归降,长史信之,便释放他离去。阿史德元珍与颉跌利施可汗相见之后,将唐朝的内情详尽描述,其中最让可汗振奋的一个情报是:唐朝皇帝命在旦夕,唐朝的实权即将落到他的妻子武后手上—这个老婆子(武后该年五十九岁)权术手段一流,但军事造诣几乎等于白痴。颉跌利施可汗本来还不敢和大唐彻底撕破脸,得知此讯遂再无顾虑,当即向唐朝正式宣战,又任命阿史德元珍为阿波达干(达干:尊称,统军之意),与其一道统军南下。阿史德元珍的到来,让颉跌利施可汗如虎添翼,后突厥大军在他二人的指挥下所向披靡,先后抄掠并州和单于都护府,杀败唐朝守军,收编当地的突厥人;又攻入岚州(在今山西吕梁市),斩杀岚州王德茂。突厥人如此锐利的攻势,唐高宗在位三十余年还从未有之。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90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90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