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俭露了这两手之后,全军无不对他敬若神明,令行禁止。突厥人劫粮失败,又无法阻止唐军主力增援都护府,只得与之在旷野上列阵厮杀,一战下来,突厥军队大败,阿史那奉职被唐军生擒,阿史那泥熟匐被杀,唯有阿史德温傅一人成功脱逃—这时距离裴行俭离开朔州才过去一个多月。这样的结果,完全出乎唐高宗的事先预料:不是说突厥人兵多将广、诡计多端吗,怎么才和裴行俭一见面就溃不成军了?
早知道东突厥如此不堪一击,何必兴师动众地集合三十万大军远征塞外,白白浪费粮食嘛!唐高宗在百官的怂恿下,下令裴行俭立即带着十八万大军回朝复命,追剿区区残寇之事,交给程务挺等人做就行了。裴行俭收到诏令,不久后即带齐主力返回长安,哪知他前脚刚走,后脚塞外又乱套了。那位上一战侥幸逃脱的阿史德温傅在阿史那泥熟匐死后,又重新拥立了一位可汗,名叫阿史那伏念,此人是颉利可汗之侄。经这二人整顿,上一战被打得溃不成军的东突厥残部又活跃了起来,程务挺等人苦苦追剿他们一年,期间虽也打了几个小胜仗,但无法像裴行俭一样拿捏住对方的要害,一招制敌,敌军越剿越多,又开始频繁侵扰唐朝边境。到了公元681年正月,眼看北方二十四州又被东突厥一一收复,高宗皇帝只得尴尬地又把裴行俭请进宫,想让他再次挂帅出征。裴行俭智谋无双,岂能不知皇帝上一次急召他回来的缘由,他直截了当地对皇帝道:“陛下既信任微臣,将突厥之乱再次交由臣平定,那么,如何交战,何时撤军,如何处置叛军首领,也该由臣一力决断。若陛下能答应以上条件,臣仅用前线现有的十余万兵力就足以确保完胜,无须朝廷再另外增发一兵一卒。”
“就依爱卿所言,这次全都听你的!”
裴行俭二度远征东突厥,虽然没有像上次一样风光地带着十八万大军浩浩荡荡前去,不过,皇帝担心他的安危,还是给他又增派了数万兵马,以及两位副将,分别名叫曹怀舜、刘敬同,之前的程务挺等人也依然受裴行俭节制。裴行俭重新抵达北方前线之后,一改之前的速战速决,气定神闲地在边境上常驻了下来,几个月过去了,任由敌军在眼皮子底下耀武扬威,他始终严令几位副将,不得出关与敌军厮杀。程务挺等人见识过裴行俭神鬼莫测的机智,即便心中疑惑,没有任何异议,乖乖地陪着他与敌军相持;但曹怀舜等人不同,他们第一次当裴行俭的副将,发现这位得名师真传,且深得皇帝赞誉的主帅也不外如是—连和突厥人打一仗都不敢,还好意思说是自己是苏老将的徒弟呢!他遂向裴行俭请缨,请求率领一支偏师出关进击突厥人,如果得胜,功劳全归裴行俭;如果战败,与裴行俭无关,其愿承担全部责任。裴行俭劝说曹怀舜不动,只得依他所言,分兵二万人于他,嘱咐他出关之后小心行事。
曹怀舜与副将窦义昭率二万先锋出关之后,很快遇见了与一支突厥人的小部队,经过一场厮杀,曹怀舜轻易取胜,并俘虏得突厥士兵数人。那些士兵非常惊恐,哀求曹怀舜道:“将军饶命,小的们愿意带您去偷袭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两位首领。他们只道唐军仍全部滞留在关内,仅带着二十多个随从在前方打猎。”曹怀舜闻言大喜,急忙下令那几名俘虏在前带路,自己率军紧随其后,去擒拿两位叛军首领。结果走了好几日,始终不见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的踪迹,那几名带路的突厥俘虏倒找个了契机悄悄溜了,曹怀舜非常郁闷,只得下令军士们回头。就在这时,只听一旁军号声响起,曹怀舜放眼看去,竟是阿史德温傅和十万严阵以待突厥大军!曹怀舜这才明白中了敌军诡计,暗叫不好,急忙下令全军加速向关内撤退,阿史德温傅率军在后紧追不舍。曹怀舜等人且战且走,好不容易看到边关已在前方,阿史那伏念带着十万突厥大军又突然在他们的前方出现,当下,两部突厥大军二十万人,一前一后,成功将两万唐军合围,唐军大乱,死者不可胜数。多亏裴行俭得人报讯,急忙率军赶来营救,曹怀舜又令士兵们尽皆丢弃财物、辎重而逃,突厥人忙于抢掠,无意赶尽杀绝,这支唐军才免遭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