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时为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四月,唐军万事俱备,踏上了史无前例的超级远征之路,目标—吐蕃国都拉萨。和论钦陵一样,唐高宗为了这一战同样也下了极大的血本,首先是召回薛仁贵,他才刚一离开安东都护府,高句丽那边的当地酋长又重新发起了“复国运动”,朝廷不得不另选他人前往平叛;其次是为五万大军筹备战马、粮草,参加此战的唐军主要由骑兵组成,所以光好马就得几万匹,进攻的目标又是海拔近四千米的青藏高原,不算征战的工夫,光来回行军,上高原下高原,人和马就得消耗大量的粮食;最后,再说下唐高宗指派的几位将领,除了薛仁贵,其他的几位也都不是泛泛之辈,这其中,阿史那道真的父亲名叫阿史那社尔,当年唐太宗首设安西四镇之时,以主帅身份领兵攻打龟兹,并生擒龟兹王的就是阿史那社尔,因为这一功绩,阿史那社尔去世后,得到陪葬于昭陵的殊荣,加上阿史那社尔的妻子是唐太宗的亲妹妹,所以其子阿史那道真不但是名门之后,还是皇亲国戚(唐高宗的表弟)。至于郭待封,同样了不得,他的父亲就是当年建议唐太宗在虎牢关阻击窦建德的郭孝恪,后来郭孝恪官至安西都护,是唐朝最早任命的封疆大吏之一。攻打龟兹一战,郭孝恪同样参与(与契必何力并列为副统帅),也就是在这一战中,郭孝恪牺牲在了西域,太宗皇帝亲自为他举哀,所以郭待封是为烈士之后。

一个名门之后兼皇帝的表弟,一个开国元勋儿子兼烈士家属,还有一个属国的国王(吐谷浑可汗),这就是唐高宗为此战配备的三位副统帅,加上主帅薛仁贵,这套配置已是唐朝眼下最能拿得出手的阵容了。五万唐军精锐依照薛仁贵战前制定的策略,在吐谷浑可汗的引导下,费时数月,于该年秋季顺利地进入了吐谷浑故地,戍卫吐谷浑故地的吐蕃军队见有唐军前来,一边组织抵抗,一边急忙赶往西域向论钦陵求援。论钦陵得讯后,果然大吃一惊,下令所有吐蕃军队立即随他回师南下,前往迎战唐军。部下好奇,问论钦陵道:“我军刚夺取四镇才过数月,西域臣民尚未悦服,据西南来报,此次来战的唐军只有数万人,大人用半数兵马迎战足矣,为何竟全部调走,而不留下部分兵马屯守四镇?”

论钦陵待吐蕃大军即将进入吐谷浑故地,方才向部下们解释道:“你等有所不知,如今的大唐皇帝,十分好大喜功,其征战四方,几乎战无不胜。东至高丽,北至天山,西至咸海,已经全部被他征服,唯有我吐蕃一国,从无唐军进犯。你等道是为何?”

“为何?”

“我吐蕃之所以与大唐毗邻,而独存于世,并非大唐皇帝不垂涎我们的土地,不想统治我们的子民,只因我们吐蕃国恰好地处天下之巅。高原之上,气候与平原地区大相径庭,纵便是再有智慧的谋士,再勇猛的武将,初到这里,十分气力便只剩下三成。然而,如果让唐军常驻下来,让他们适应了该地的气候,他们的武器、盔甲、战马皆优于我军,我吐蕃的优势便不复存在。所以,我着急回援,且征调一切可动用的军队,为的就是防止与其互有胜负,展开相持。一个月内,我军必须彻底击败这支唐军,将其赶出高原,否则结果就难以料定了。”

说罢,论钦陵勒住兵马,将四十万大军驻扎于吐谷浑的北部边境,改派小股骑哨继续深入吐谷浑腹地,查看唐军动静。数日后,骑哨返回军中,禀报钦陵勒道:“唐军兵力约合五万人,眼下正驻扎于大非川,该地位于大湖(青海湖)以南,正当着高原的咽喉之地。”

“再去打探,查清唐军接下来是南下,还是北上。如果他们是向南行军,那我军就可以提前庆祝胜利了。”

大非川,位于今天的青海共和县境内,自古享有“青藏咽喉”之美誉。唐军此战,根本目的是为了收复安西四镇,但他们不去西域,反而一路攀登高原,顶着恶劣的高原气候来到这里(大非川所在地,海拔已经超过三千米,仅比青藏高原平均海拔低一千米左右),显然是奔着攻打吐蕃本土而来。那为何论钦陵判定,如果唐军继续行军是向南走,他们就胜券在握?—只因薛仁贵虽知兵法,却是个“半吊子”。他的计策,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换作是在漠北,抑或辽东,都一定能取得成功,但唯有在青藏高原行不通。因为论钦陵作为土生土长的吐蕃人,他比薛仁贵更了解这里的地形,就在大非川往西南去约六百里,另有一地,史称:乌海(在今青海玛多县东北),是唐军想前往拉萨的另一处必经之地。唐朝时期,乌海还有一个外号:毒海。据史料记载,当时乌海境内,有一片区域瘴气很浓,人类无法在该地生存,连吐蕃人上下高原,经过该地时也必须快速通过,否则便因会中毒而死。论钦陵熟谙兵法,他非常清楚,不管唐军此战的最终目标是西域四镇还是拉萨,两地距离中原都达五千里之遥,所以将士们携带的辎重之物一定非常多,加上唐军之中并非全是骑兵,其中还有一些押运辎重的步兵,他们经过乌海时,行军速度一定非常的缓慢,因此只要他们到了那里,就一定会寸步难行,进而中毒而死。反之,如果唐军侦查工作做得详细,知道乌海是块险地去不得,改为向北行军寻找吐蕃的主力交战,那论钦陵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

数日后,吐蕃的哨兵再次返回,满脸堆笑地恭喜论钦陵道:“大论料事如神,正如您所希望的一样,唐军五万步骑已被拆分成两大部,正一前一后同时朝着乌海方向进发。”

论钦陵呵呵大笑,突然,他神情严肃起来:“等等…为何唐军不是同时向南行动,而是分成一前一后两部,难道他们察觉到什么异状了吗?”

—再次恭喜您,大论大人,您又猜对了。薛仁贵学得兵法虽然是“半吊子”,不如李靖、苏定方一般,“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考虑得面面俱到,但别忘了,受他节制的将领之中有一位特殊的大人物—吐谷浑可汗。这一仗,吐谷浑可汗比谁都更希望唐军获胜,因为只有唐军胜了,他才能收复故国,重新荣登“真可汗”之位;不然,他将不得不继续寄人篱下,在大唐的境内当一个只有名号,没有寸土之地的“假可汗”。乌海的特殊地形,吐谷浑可汗也大致清楚,所以当薛仁贵打算离开大非川,继续率军向吐蕃腹地深入时,吐谷浑可汗及时地将前方的险恶状况告知了他。薛仁贵一开始将信将疑,派了一些精壮的士兵去乌海侦查,待这些士兵返回之后,果然一个个脸色发黑,有气无力,幸好他们事先有备,中毒不深。薛仁贵没想到吐谷浑和吐蕃之间竟然还隔着这么一个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只得向吐谷浑可汗求教:“我部下见那乌海附近筑有城池,有一些吐蕃军队在城中驻守,他们偶尔进出,也经过有瘴气之地,为何却安然无恙?”

“筑城的地方,没有瘴气。要想从有瘴气之地经过且不中毒,唯一的办法,就是快速通过,越快越好!”

原来如此!看来这乌海也不是绝对不可逾越的,薛仁贵听后,陷入了沉思。到了第二日,他召来其他两位副将,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宣布了他重新制定的作战计划:“我军此战的初衷,二位将军想必都清楚,是以进攻吐蕃国都,诱使敌军主力回援。现今,我军因休整将士,以及检索前方地形,已在大非川一带驻扎了多日,想来,论钦陵早已得知了我军行踪,他和四十万吐蕃大军应该也已抵达了附近。如果我军不继续向其腹地深入,论钦陵一来颇有谋略,二来他自恃有乌海之险,定不会急于和我军决战,如此,我军之前制定的计策便不能完全成功。依本帅之见,大非川正是一块上佳的战场,不如就将决战的地点设在这里。二位将军看,此地四周地势平坦,视野也非常开阔,我军惯用的长矛、弓弩皆能施展所长,因此,我等接下来可兵分两路,我与阿史那将军率三万骑兵去取乌海城,郭将军带着步兵、辎重留下,戍卫大非川,并立即着手建设营垒—切记,该营垒一定要修筑得非常坚固。敌军若见乌海城失守,其腹地最可靠的天然屏障已经不复存在,只能被迫现身出战,李勣从后奋力进击我军。郭将军,届时你所修建的营垒就有用武之地了,只需抵住敌军数日的围攻,本帅闻知消息,就会立即前来与你会合,我军人数虽少,但在此以逸待劳,又有营垒为辅,内外合战,定能重创敌人,打赢了这一仗,安西四镇自然回归大唐,我等不用再去逻娑,就能直接凯旋回国了!”

“好计策,总管大人,就依此计行事吧。”阿史那道真由衷地称赞道。

“确实还算不错,薛仁贵,想不到你除了打打杀杀,还真的懂些兵法嘛。”郭待封因为“烈士家属”的荣荫,之前他的官级大多数时间都一直比薛仁贵高,再不济也是平级,这次贸然成了“万年副将”薛仁贵的副将,他内心深处着实有一些耻辱感。

“你…”阿史那道真见郭待封对主帅不敬,刚要出言呵斥,薛仁贵面色平静地摆摆手道:“和吐蕃大军的决战在即,区区小事,何必计较。诸位努力吧!”很快,两支军队按照分工,分割完毕,薛仁贵便带着阿史那道真等三万骑兵朝着乌海城进发了。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89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89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